青花瓷是中國陶瓷發(fā)展史上的一朵奇葩。青花瓷無論用料、紋飾、燒制時間還是制作工藝上都極為考究,因此它成為了古人身份的象征。青花瓷紋飾種類繁多,其中嬰戲圖是一個典型代表。它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中最常見的題材之一,在民間藝術中更是極為盛行。嬰戲青花瓷藝術成就最高的當屬明代的青花嬰戲紋。因此,了解明代的青花嬰戲紋對于我們研究青花瓷十分必要。
一、前期明朝永、宣青花瓷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fā)展。永樂青花瓷主題紋飾以折枝花、纏枝花為主,人物紋極少,在極少的人物紋中,卻以嬰戲題材為多。宣德朝青花嬰戲紋比永樂時明顯增多,常見仕女嬰戲、嬰戲十六子等。如青花仕女嬰戲圖碗,碗外壁繪庭院湖石蕉柳圖,一仕女執(zhí)扇坐于亭內,目視兩孩童于草地花間嬉戲,一童蹲在地上,一童匍匐于地,兩童迎面玩耍,惹人喜愛。永樂、宣德都有這類相近題材的碗。正統(tǒng)、景泰、天順三朝共約30年,社會動蕩,瓷業(yè)不振,官窯一度停燒,陶瓷界稱為”空白期”。正統(tǒng)朝青花嬰戲紋少見,所繪嬰孩多與大人在一起。景泰時青花嬰戲紋明顯增多,與典他高士、仙人等人物題材共同成為景泰青花瓷中最突出的裝飾紋樣,孩童多面容壯健,五官攢聚臉心,頭頂有辮翹起,斜向額前,形似豚尾。如青花庭院迷藏圖殘碗,碗上繪畫兩個小孩做捉迷藏游戲,稚趣可愛。天順朝青花紋飾比正統(tǒng)、景泰時增多,但嬰戲紋反而減少,主題紋飾仍然是以花卉為主,團花尤具特色。
二、中期:成化、弘治、正德、成化開始流行嬰戲紋。此時的青花人物紋飾,以嬰戲題材為主,大多表現為庭院嬰戲,且嬰孩數量較多。如官窯青花嬰戲紋碗、青花破缸救友圖碗以及青花嬰戲圖盤等。弘治青花瓷繼承成化風格,有”成弘不分”之說,嬰戲紋仍然流行,如青花柳下嬰戲圖碗、青花嬰戲紋碗。此時庭院嬰戲題材已開始減少,畫面布局走向簡單,嬰孩的繪畫趨于寫意,但衣服的著墨仍比較多。正德朝青花嬰戲紋嬰兒的形象有所改變,開啟后期嘉靖、萬歷嬰戲紋之風。嬰兒的后腦略大,但和整個形體比較,比例仍算合理,成化、弘治、正德時期,是明代青花嬰戲紋的流行期。
三、嘉靖、隆慶、萬歷嘉靖開始,青花嬰戲紋風行,較之成化、弘治、正德時,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與當時社會上道教的興盛有很大的關系。北京朝陽區(qū)出土的青花十六子圖蓋罐,色澤鮮艷,構圖嚴謹,紋飾繁密、清晰。器身繪松樹、花草、山石,16個不同年齡、不同衣飾的兒童,在花木叢中做各式游戲:有的授讀誦書,有的騎馬奔跑,有的斗蟋蟀,有的拉玩具等。與之題材相似的還有:廣東省博物館的青花娶戲紋大罐、江西豐城市出土的青花嬰戲紋罐等。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收藏一件青花嬰戲紋缸,高59厘米,主題圖案以寫意手法繪畫近百個兒童,他們結為數十組,或下棋,或耍高蹺,或扮官吏出巡,盡情地玩耍、嬉戲,神態(tài)生動,頗為精彩。百子圖為嘉靖時新出現的嬰戲題材。隆慶朝僅6年,時間短暫,所以其青花嬰戲紋基本上承繼嘉靖風格。由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官搭民燒”制度的推行,萬歷朝青花瓷裝飾都比前朝有較大的提高,始于前朝的攀枝娃娃圖案此時更為流行。
四、末期:天啟、崇禎,明末青花嬰戲紋仍然大量使用,但風格改變,頗具特色。天啟時期的嬰戲題材與以往的“庭院嬰戲”,即畫面多定格為孩子們在庭院內活動的嬰戲不同,這一時期的嬰戲紋逐漸轉變?yōu)榻纪鈰霊?,即孩子們嬉戲在戶外,嬰孩的形象變化也尤為分明,人物畫面抽象化,面部幾乎無描述,近乎簡筆繪畫。這與明中期的較為具象的童子青花形成了鮮明對比。此外,嬰孩形象多身材單薄,有時穿起厚大長袍顯得頭重腳輕,頭很大,稍顯瘦弱,長腳不對稱,后腦突出,形體抽象,奇形怪狀,這與明中期嬰戲紋中的嬰兒基本符合人體正常比例有較大差別。另外,這一時期繪畫內容較多用的圖案是加官進爵圖、百子圖等。
總的來說,這~時期童子青花的主要特點有:①造型以碗為主。②青花分水,發(fā)色淺淡,有層次感。③嬰戲題材廣泛,但畫面簡潔,主要突出刻畫嬰孩,花草樹石等襯托景物變得稀少,甚至只繪嬰孩,不畫景物。④繪畫采用雙勾分水技法,呈“極寫意式”或“大寫意”,刻畫嬰孩寫意變形,只求神似,不求形似,甚至不見眼鼻,草草幾筆而就,但表現力強,富有動感,生動有趣。
綜上所述,明代青花嬰戲紋各個時期的時代脈絡清晰,特征突出,前、中、后、末四個時期,分別為初創(chuàng)期、流行期、風行期、轉變期。官窯器嬰戲紋拘謹細致,民窯器嬰戲紋隨意簡樸,但都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把兒童刻畫得生動活潑,天真爛漫,惹人喜愛,是當時藝術匠師善于觀察生活、捕捉生活的真實寫照,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產生無窮的遐想。
陳繁國,1965年生于景德鎮(zhèn),中國傳統(tǒng)工藝大師,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琢器畫坯)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景德鎮(zhèn)昌南紅畫院院長,藝寶堂創(chuàng)作室主任,景德鎮(zhèn)陶瓷商會副秘書長,中國工藝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電話:13907986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