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課題系統(tǒng)比較了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宋代官窯瓷器、明清景德鎮(zhèn)仿官窯瓷器和龍泉青瓷之間的胎釉元素組成,為10件故宮藏官窯瓷器的重新定位提供了科學依據(jù)。通過探討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以及杭州各個遺址出土官窯標本的胎釉組成、原料特征,為探討南宋官窯的技術發(fā)展脈絡及演變規(guī)律等相關問題提供了新的資料。通過將故宮藏宋代官窯完整器與郊壇下、老虎洞窯址出土瓷片胎釉元素組成的對比,探討了故宮藏宋代官窯瓷器的類群關系和產地窯口問題;探討了杭州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產品與龍泉仿官窯產品的胎釉元素組成、顯微結構,特別是銣、鍶含量與鍶同位素比值之間的異同,為研究杭州官窯與龍泉青瓷的產地特征和燒制技術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關鍵詞:宋代官窯;類群關系;產地;EDXRF;ICP-MS:87Sr/86Sr
宋代是中國陶瓷史上制瓷的高峰期,建都汴京(河南開封)的北宋時期和以臨安(浙江省杭州)為都城的南宋時期都曾設置官窯燒造陶瓷供宮廷使用。官窯以其精美的器形、瑩潤的釉色堪稱我國古代瓷器中的珍品。目前,官窯的研究仍有很多疑難問題未能解決,如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宋代官窯”的類群關系和窯口,南宋官窯的發(fā)展脈絡以及明清仿宋代官窯瓷器與宋代官窯瓷器之間的區(qū)別等問題都是古陶瓷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們長期困擾和關注的重大學術問題。2010年,為了推動上述問題的研究,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中心和古陶瓷保護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故宮博物院)聯(lián)合對故宮藏傳世宋代官窯和明清仿宋代官窯瓷器進行了無損分析和初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同時也發(fā)現(xiàn)了新的線索和問題。
本課題旨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采用X射線熒光能譜儀(EDXRF)、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光學顯微鏡(OM)和鍶同位素比值(87Sr/86Sr)多種分析方法對杭州郊壇下窯址、老虎洞窯址、杭州各遺址出土官窯類瓷片(太廟、御街、卷煙廠、建蘭中學等)以及與南宋官窯緊密相關的龍泉厚釉青瓷的元素組成、顯微結構和鍶同位素比值進行測試,以期揭示故宮藏傳世宋代官窯青瓷的類群關系和窯口問題;比較故宮藏傳世宋代官窯瓷器、明清景德鎮(zhèn)仿官窯瓷器以及龍泉仿官窯瓷器之間胎釉化學組成的異同;探討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出土官窯標本的胎釉組成、原料特征及演變規(guī)律;揭示杭州各遺址出土官窯類瓷片的窯口問題,探討南宋時期是否存在第三座官窯問題。
一、系統(tǒng)比較了故宮博物院藏傳宋代官窯瓷器與明清景德鎮(zhèn)仿官窯瓷器胎釉元素組成的異同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世宋代官窯瓷器絕大部分是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其中有些傳世宋代官窯瓷器是由宋元明清歷代宮廷直接傳承下來的;而有些則是清乾隆時期臣工從宮廷外收集進貢的,這些器物中可能包括了明清景德鎮(zhèn)仿官窯瓷器。因此,課題組首先需要對故宮博物院藏傳宋代官窯瓷器與明清景德鎮(zhèn)仿官窯瓷器進行測試研究,辨別并剔除掉后期仿品之后才能對宋代官窯的類群關系和產地問題進行討論分析。
根據(jù)2010年對40件故宮藏傳世宋代官窯瓷器和18件明清仿官窯瓷器的無損檢測數(shù)據(jù),課題組對其進行了深入分析和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原定為院藏傳世宋代官窯青瓷的小水丞、方洗、葵瓣口洗、八方委角洗和瓜棱直口瓶(圖1)這五件器物與明清景德鎮(zhèn)仿官窯青瓷的胎釉組成特征相符合;而原定為明代仿宋代官窯溫碗和清雍正仿宋代官窯三足樽(圖2)則與多數(shù)傳世宋代官窯青瓷的胎釉組成特征相符合。
上述研究結果說明:(1)院藏宋代官窯青瓷和明清景德鎮(zhèn)仿宋代官窯青瓷胎、釉元素組成存在明顯的區(qū)別。(2)清宮舊藏記錄和傳統(tǒng)目鑒方法對58件院藏官瓷類器物的辨別情況與根據(jù)釉層元素組成分類之間的符合率高達90%,僅有7件器物不符。因明清仿宋代官窯器物屬于景德鎮(zhèn)御窯廠的高仿品,與宋代官窯真品相比,其外觀特征可謂惟妙惟肖,實難分辨。在進行科學測試之前,故宮博物院的古陶瓷研究專家就曾對這幾件原定傳世宋代官窯和明清景德鎮(zhèn)仿官窯藏品持有疑惑??萍紮z測的成果,即對5件原定為傳世宋代官窯和2件原定為明清仿官窯瓷器的重新歸屬,得到了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專家耿寶昌先生和其他古陶瓷研究專家的基本認同,但個別器物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二、揭示了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宋代官窯瓷器中存在的龍泉仿官窯瓷器
依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龍泉青瓷不僅與南宋皇室或宮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且是南宋宮廷用瓷最主要的品種。同時龍泉青瓷的器類、器型和工藝與南宋官窯瓷器有著極大的一致性,致使一些器物從外觀上很難辨別出究竟是南宋官窯還是龍泉窯的產品。在故宮藏傳世宋代官窯器物中,有的古陶瓷研究專家曾認為鬲式爐、斗笠碗和圓洗(圖3)這三件器物很有可能為龍泉窯燒造的黑胎青瓷,但由于缺少最直接的證據(jù),始終未有充分把握對這三件器物進行重新定名歸類。
通過分析鬲式爐、斗笠碗和圓洗(殘)的胎、釉元素組成特點,并結合對比杭州郊壇下、老虎洞窯址出土官窯瓷片標本和龍泉窯青瓷的測試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這三件器物的胎、釉元素組成更符合龍泉黑胎青瓷的特征,故更可能屬于龍泉窯燒造的青瓷產品。2012年耿寶昌先生撰文認為將這三件器物定為龍泉黑胎青瓷是較為嚴謹?shù)呐卸ā?/p>
三、探討了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宋代官窯瓷器的類群關系和產地
根據(jù)上述研究結果,剔除出5件明清景德鎮(zhèn)仿品和3件龍泉窯產品,并將原定為明清仿官窯中2件藏品歸為宋代官窯之后,課題組對故宮院藏的34(40-5-3+2=34)件更為肯定是宋代官窯器物的類群關系和產地窯口問題進行了研究。根據(jù)它們的胎、釉元素組成特征,院藏宋代官窯瓷器可分為三類。
A類和B類院藏宋代官窯器物的胎體元素組成十分類似,很難區(qū)分彼此,且均與杭州郊壇下和老虎洞窯址出土瓷片標本的胎體元素組成相符。然而A類官窯釉的特征為高鈣(平均為9.5%)低鉀(平均為4.3%),而B類官窯釉的特征是低鈣(平均為6.6%)高鉀(平均為5.1%)。從而導致兩類器物在釉色、開片等特征上也有一定的差異(圖4和圖5)。研究結果表明這兩類官窯器物的產地均在杭州,但是其制作時代應有早晚之別,前者早而后者偏晚。
C類為七件菱花式小碟(圖6),其胎、釉元素組成均與杭州南宋官窯瓷片有明顯的差異:首先七件器物胎體中的氧化鋁含量都大于28%,氧化鉀含量均小于2.0%,即胎體組成更符合北方青瓷胎體的元素組成特征;而它們的釉料的主要特征是低鋁、高硅,其硅鋁摩爾比要高于南宋官窯,也高于北方的汝窯和張公巷窯青瓷,相比之下更接近禹州鈞臺窯的鈞釉標本(圖7)。然而,C類官窯碟與典型的鈞瓷又存在明顯的外觀差異。如七件小碟釉色多為天青色,有開片,相比之下更類似官窯產品,耿寶昌先生認為這七件小碟可能屬于歷史上“官哥不分”的一類。由此引出的問題是,這七件官窯小碟究竟是北宋官窯、是鈞窯,抑或哥窯產品?希望能引起更多學者的關注,對其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
四、揭示了老虎洞窯宋代地層24個瓷片坑出土標本的特征規(guī)律
1998年至2001年間,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老虎洞窯址進行了系統(tǒng)地發(fā)掘。其中發(fā)掘的主要收獲之一便是發(fā)現(xiàn)了24個宋代官窯瓷片堆積坑。老虎洞窯址宋代地層24個瓷片坑是否有早晚之分,其技術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如何?為探討上述問題,課題組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老虎洞窯址宋代地層24坑瓷片坑出土的官窯瓷片標本122片進行了檢測研究。
研究表明老虎洞窯宋代地層24個瓷片坑出土的122塊瓷片標本的釉料配方曾經歷了調整與改變,即由高鈣低鉀釉向低鈣高鉀釉轉變。而胎體的研究結果表明老虎洞窯宋代地層24個瓷片坑出土的瓷片標本可分為四類,且不同瓷片坑的胎體組成(圖8)和顯微結構(圖9)與瓷片坑有一定的對應關系,這表明不同瓷片坑瓷片的原料發(fā)生改變或者處理工藝有所差異。根據(jù)H20、H21、H24三個瓷片坑出土瓷片釉中氧化鈣、氧化鍶含量偏低、且胎體中含有較高的氧化鉀和氧化銣含量等諸多特征,初步認定H20、H21、H24坑出土的瓷片標本屬于老虎洞窯晚期的產品。
五、研究了杭州不同遺址出土類官窯瓷片的產地問題
1997年,在杭州卷煙廠出土了大量的官窯瓷片標本。根據(jù)《成淳臨安志》記載,今卷煙廠的位置,正是南宋時大內東華門外、中河旁屬于御前內轄司之內司東庫。此外,在杭州的嚴官巷、吳莊(南宋恭圣仁烈楊皇后宅)、太廟等地也相繼出土了大量南宋官窯瓷片標本。這些遺址出土的官窯瓷片標本與杭州兩座官窯產品相比,既有相似性也有其特殊性,這就引發(fā)了陶瓷考古學者關于南宋時期是否存在第三座官窯以及龍泉窯產品性質的思考。
鑒于此,課題組采用熒光能譜儀(EDXRF)無損測試了杭州卷煙廠、嚴官巷、吳莊和太廟四處南宋遺址出土的官窯類瓷片的胎釉元素組成;根據(jù)胎體元素分類情況,采用偏光顯微鏡對制備的官窯胎體光學薄片進行了觀察分析,并對部分官窯標本的胎體進行了鍶同位素比值分析。在此基礎上,對杭州這些遺址出土的官窯類瓷片的窯口問題進行了討論。綜合元素組成的判別分析(圖10)、胎體的巖相分析(圖11)以及鍶同位素比值(圖12)的結果,認為大部分標本為杭州所產的官窯標本,但有八塊類官窯樣品應為龍泉窯的青瓷產品。但這些瓷片與龍泉大窯、溪口等窯口成熟時期生產的黑胎青瓷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如典型的龍泉黑胎青瓷釉色透亮,斷面不平整、呈鋸齒狀,而這八塊均有不同程度上的生燒,釉色失透、釉面多泛白、少裂紋、斷口較平整,與南宋官窯樣品幾乎難以區(qū)別。本課題為進一步探討南宋官窯與龍泉窯的關系提供了新的資料和數(shù)據(jù),但徹底解決南宋官窯與龍泉青瓷之間的關系尚待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更多瓷片標本的科學研究。
(撰文:李合)
(責任編輯: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