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幼兒教師來說攻擊性行為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不良行為。具有不良行為的幼兒雖然能積極參與活動,但是在活動中很難集中精力,只是任意發(fā)泄自己的情緒。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擊性行為,所以和其他幼兒關系處理不好,常會受到大家的指責。這樣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幼兒身心健康以及良好品德的發(fā)展。《3—6歲兒童教育發(fā)展指南》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兒攻擊性行為,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是當今學前教育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通過研究與實踐,對于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及對策研究總結如下:
一、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剖析
(一)家庭環(huán)境是造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
1.家長過分溺愛孩子。我們現(xiàn)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因此,尤其是隔代教育存在很多問題。例如爺爺奶奶過度關愛孩子,對孩子百依百順,無原則的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從不控制孩子的行為,以致養(yǎng)成孩子獨占、獨霸的習慣,導致了孫輩的自私、任性、懶惰、驕橫等不良行為。
2.家長過分要求孩子。作為年輕的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期望過高,因此在許多方面過分限制和束縛幼兒。例如,回家就要洗手,在公眾場合不能隨便說話,這個不許玩,那個不許動,這個有危險,那個不安全······加之他們嚴厲呵斥的表情,幼兒根本沒有分辨的機會,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下的幼兒,其心理受到限制,并產(chǎn)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兒園,他們就會自由發(fā)泄,尤其是在活動中會卻因太過自由以致攻擊別人來滿足自己的社會交流。
(二)社會環(huán)境是造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之一
影響幼兒攻擊性發(fā)生的因素還包括消極的事件:如孩子看到外在的身體攻擊、言語威脅、物品的剝奪等。這些場景多發(fā)生在父母之間的爭執(zhí),鄰里矛盾,同伴之間發(fā)生矛盾后家長的處理方式,以及生活中的影像資料等。
幼兒模仿力較強,在各種社會情境中,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行為的后果,間接的習得了攻擊性行為,或通過直接學習,即幼兒實際參與的打架、爭搶玩具等。例如,我的孩子在一歲多剛學習走路時,不小心摔了一跤,然后就哇哇只哭,孩子的爺爺奶奶都心疼不已,可是奶奶卻邊哄孩子邊用拳頭捶打著爺爺,嘴巴還說著:“我都揍你爺爺了,寶貝不哭……”當時看到這種場面我很無語。孩子是因為自己不小心摔跤的,奶奶不僅沒有正面指出摔跤的原因,而且把錯誤歸加到別人身上呢?無形中孩子好像覺得遇到不順心的事,就要找只替罪羊發(fā)泄怨氣。
(三)幼兒受某些生理特征的影響
幼兒的某些生理特征,如:外貌特征、體質、遺傳因素等,對攻擊性行為的表現(xiàn)有一定的影響。例如,我對這位孩子說,你是因為太可愛、太聰明了,上帝舍不得你離開,所以在你的臉上留下了一個印記······同時,我還教育其他孩子,不能以容貌取人,尤其不能嘲笑指責別人的缺點,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別人身上優(yōu)點和良好品德,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研究對策
(一)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并注重成人的榜樣作用
首先,作為幼兒教師,要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日常中多閱讀有關書籍,認真學習,深刻領悟,根據(jù)自己班幼兒發(fā)生的不良行為,結合教育的經(jīng)驗,逐步形成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兒童觀和教育觀。
其次,對家長來說,我們不僅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還是孩子的終身教師,所以應樹立科學的兒童觀。不少家長對幼兒的教育方式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面對這些情況,我們采取間接、委婉的辦法,及時與家長溝通,努力改變家長的兒童觀和教育方法。同時,家訪、校信通、家委會座談等,指導家長采取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逐步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在與“攻擊性行為”幼兒家長的聯(lián)系中,應給予更多關注,及時向家長匯報孩子的進步,向家長提出配合教育的具體要求,這樣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幫助幼兒樹立威信,增強孩子自律能力
有攻擊性行為的幼兒往往面對的是被小朋友回避、拒絕,被成人訓斥的氛圍。因此,應給予這些孩子更多的關注、鼓勵、理解和信任。同時幫助幼兒學習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蘭蘭小朋友在經(jīng)歷了幾位家長告狀后,我把她叫到身邊,把她比作是被欺負被抓傷的小朋友,讓她說一說自己的感受。又給她講了老師喜歡的好孩子的特點,她咬著小嘴巴,很認真地聽,不時的點頭。隨后在班里,我常鼓勵她當值日生,并針對她的優(yōu)點在班級經(jīng)常表揚,我發(fā)現(xiàn),隨著孩子自信心增加,她的人緣比之前好多了,很講義氣,不但協(xié)助老師整理教室,還能照顧弱小。當然了,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是不能閑著的,他們要為孩子做好表率,不但要從言談舉止做起,還要監(jiān)督孩子的行為。隨著孩子的變化,再也沒有人來高蘭蘭的狀,小朋友也更喜歡跟她玩了。
(三)生活中易引發(fā)攻擊性行為,應該引起大家注意
日常中,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家庭,要給幼兒提供較為寬敞的游戲空間,盡量避免提供有攻擊傾向的玩具(如玩具槍、刀、棍棒等);阻止幼兒接觸不良傳媒,某些影視特別是暴力影視劇,可能會使孩子學會一些攻擊性行為。
(四)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運用恰當?shù)膽土P方式
有攻擊行為的幼兒雖然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同樣也有許多積極可貴的地方,如好問、好探索、聰明、有主見等,只是由于教師主觀看法及幼兒一些消極的表現(xiàn)而被忽視了。如果我們能以平靜的心態(tài),換一個角度看待這些幼兒,就能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有許多閃光點,充分挖掘、利用這些閃光點,是教育這些幼兒的有效辦法。首先,懲罰要及時,使幼兒的攻擊行為能得到迅速的反饋,在懲罰時應向幼兒講清楚錯在那里,應怎么去做。,其次,懲罰要針對具體的行為,適度且就事論事,不要提高到道德品德方面,以免對幼兒的自我評價產(chǎn)生影響。
(五)允許幼兒合理宣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允許幼兒采取合理的方式進行心理宣泄,來取代攻擊行為。如對于喜歡奔跑的幼兒可以組織他們踢足球、練武術、賽跑等釋放充沛的精力;對于喜歡叫嚷的幼兒,可讓他們朗讀、表演或者是一些小游戲用聲音宣泄情緒。
(六)家園合作,共同轉變幼兒不良行為
幼兒的健康發(fā)展離不開幼兒園、家庭、社社會等多方面的影響,所以說這三方要密切配合,改善幼兒生活與受教育的整體環(huán)境,逐步轉變幼兒不良行為,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