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藝術教育與學科結合是一種“無痕”的教育。借用一句古詩所描寫的,其內容應是與學科內容相聯系的“好雨”,其投放應是“當春”(學生產生相應的心理需求時)那樣的恰當時機,其方式應是“隨風(教學知識點)潛入夜(教學過程)”,其效果應是“潤物(學生的心田)細無聲”,即教師雖不言美而使師生真切地感受到美,從而受到美的熏陶。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教師充實學生能夠接受的、適應現代生產與生活的信息,并對作為實施主體的教師的工作賦予了新的要求和內涵:“教師要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痹诮處熣麄€教學活動中,在傳授某一領域知識的同時,還應注意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結合其他領域的知識或方法,這樣才更有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全面提升其綜合素養(yǎng)。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就不應當僅僅是向著成為某一學科領域專家的方向努力,還應當了解其他領域的基礎知識及特別是研究方法。這對廣大教師同樣提出了一個挑戰(zhàn),這就是應當具備相當的綜合知識能力,不斷對自我知識結構進行更新。
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科進行一定的整合,能夠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更重視其學習能力和個人品格的提升,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念,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嘗試。教師把增強跨學科能力作為不斷提高學科教學能力的重要內容,俗話說得好: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這確實是增強跨學科能力的一條捷徑。增強跨學科能力與不斷提高學科教學能力,對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來講是相輔相成的。課堂上的跨學科內容應該跨得出去收得回來。同樣,教師為自己的專業(yè)發(fā)展“充電”,也是以不斷提高學科教學能力為核心,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為目標。
二、研究與實踐過程
(一)研究的方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收集、分析、綜合有關小學語文、數學、美術課堂活動方面的科研文獻材料,獲取相關信息。
行動研究法。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對參研教師所任班級學科進行實驗,并與平行班級進行比較、分析。
調查研究法:采用問卷、觀察、聽研討課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發(fā)現問題,積極研究、共同應對。有目的地觀察和記錄實驗對象的變化,從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
討論交流法:針對不同學科不同教學內容,切合重、難點,課題組老師提供學科知識積極討論、交流,尋求切合實際的課堂活動設計方案。
案例分析法: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典型個案,對其在學科聯系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表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情況進行分析、討論、完善,探究提高的原因,拿出優(yōu)秀的活動設計個案來實施教學。
(二)研究的策略
1、多管齊下,形成合力
成立課題組,落實責任人,完善課題的組織機構。
加強理論學習,更新教師觀念,解決困惑點,立足課堂教學,注重案例研究。
各學科老師、家長配合,努力做到兩個聯系:語文、數學、美術各學科的相互聯系;課堂教學活動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形成“各門學科緊密聯系,學習生活共享受”的氛圍。
2、優(yōu)化課堂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建立民主、合作、互動的師生關系,營造美的環(huán)境。教學環(huán)境對學生的激發(fā),品格的形成、視野的開擴具有極大的影響。小學所面對的都是少年兒童,他們正處于一種趣味性與時代感相融合的階段。因此,優(yōu)美、有趣的教學環(huán)境能使他們對各學科產生強烈的興趣,并能擴展思維,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如,在教室墻壁上懸掛一些各學科的裝飾品,在黑板上張貼一些充滿藝術趣味的教學掛圖,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產生豐富的想象,靈感不斷迸發(fā)出來,更容易產生一些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蛘咴谡n上和課間播放歌曲,歡快的音樂使學生融于濃厚的氣氛之中,不知不覺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挖掘審美的、情意的因素,感悟美的主體?!案腥诵恼撸群跚椤?,通過美的形象去調動學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個性、愛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動人。教師的舉手投足、語言的幽默與技巧、板書精心巧妙的設計、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甚至連教師的穿衣打扮等等無處不存在美育。
講求教學方法的審美化、藝術化,精心設計美的活動。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讓學生充分地投入到各種審美活動中去,盡可能多地給他們提供個性化體驗,自由嘗試和充分表現自我的條件,并對每個學生的個性予以充分的尊重。改變目前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師講得多和偏重于知識傳授或技能訓練等忽視美育特征的做法,讓學生做(動)得多,并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審美體驗。
創(chuàng)設情景,激勵學生創(chuàng)造美。在小學各學科教學中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還不是將美育融入小學各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將美育融入小學小學各學科教學中的根本目的是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激勵學生創(chuàng)造美,鼓勵學生在學習實踐活動中反復嘗試,就能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互教互學,共同成長。本課題主要通過語文、數學、美術三門學科的合作研究,互教互學,共教共學,將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以致用,為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尋找一條切實有效的途徑,同時也使課堂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另外,本課題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提高專業(yè)水平和能力的過程。課題組成員在研究中會不斷成長,不斷發(fā)展,將會在實踐中踏實認真地研究,大膽求新地探索,然后將經驗進行總結、交流。研究成果將為以后的教學實踐提供相應的經驗和方法。
3、合理評價,激勵成功
通過激勵,多元評價,堅定信心,提高學習興趣,把知識與技能帶入多姿多彩的課堂活動中,使孩子們在豐富的情感體驗中享受語文、數學、美術,張揚個性,培養(yǎng)人格,使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最終實現和諧發(fā)展。
三、研究取得的成果
本課題經過兩年的實驗,試驗班級的孩子和課題組每位老師各方面都有明顯的提高,課堂活動更加有趣,有針對性和實驗性,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孩子們在感興趣的、熟悉的情境中,帶著豐富的情感去體驗、去感受學習的樂趣,孩子們的個性得到了張揚。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高了學習能力及整體素質。事實證明,加強學科聯系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在教學實踐中,或是學習效果上都讓人欣喜的。這種方式的運用,使課堂學習生動活潑,課堂活動,學習場地廣闊,學科間啟迪性強,有力地推動新課標的落實和學習方法的改革,學習能力的提高,素質教育的實施: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