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臨滄市南美鄉(xiāng)拉祜族地區(qū)位于云南省西南邊陲,隸屬臨滄市臨翔區(qū),地處政府所在地西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差,有效性低。本文以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qū)南美拉祜族鄉(xiāng)南美九年制學校為個案,通過對臨滄市臨翔區(qū)南美鄉(xiāng)拉祜族地區(qū)(以下簡稱南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情況調查及問題分析,提出“以南美民族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項目為契機,發(fā)展拉祜文化,創(chuàng)造語文學習的社會氛圍,根除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教育弊端”的策略,最終達到轉變更新教育觀念,提高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關鍵詞】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課堂教學 有效性 探究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低的成因分析
南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差、有效性低,歸結下來主要表現(xiàn)在兩大方面。一是內因,即指教師與學生。由于教師長期扎根于農村基層一線,從事拉祜族教育教學,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方法陳舊,主要表現(xiàn)為備課過程不夠嚴謹不夠完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簡單化,課堂教學語言不夠精煉簡潔,在教學中總是以“我說了算”的師本教育觀念,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忽視學生獨立個體的發(fā)展,久而久之,學生厭倦教師的教學方法,厭學情緒膨脹,“控輟保學”工作難度大,學生學習時間得不到保障。
二是外因,即社會環(huán)境(所處人文環(huán)境)。由于建鄉(xiāng)晚,直至1992年才興辦第一所中學——南美中學,辦學起步晚,整體受教育水平低,加之拉祜民族語言(特指拉祜族地方民族語言——以下簡稱民族語言)的特殊性,“特殊性”是指語言表達方式,拉祜民族語言表達方式與漢語(普通話)表達方式的反差,與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有著密切聯(lián)系,并潛移默化影響著學生。
二、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正確認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課堂有效性
1、教師轉變觀念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基礎
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發(fā)展,影響著教育教學的質量,影響著課堂有效性的提高。所以,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業(yè)務素質,不斷反思教育教學中的得與失,從根本上解決自身教育缺失,“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全面推薦素質教育,更好地為學生服務。
2、教學回歸本質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關鍵
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課堂教學的活動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學生的有效性學習的活動,所以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學生,體現(xiàn)生本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轉變觀念,扮演“牧者”的身份,只有將學生帶入到水草豐富的地方,學生才會吃得飽,才會自由快樂。而不是將學生帶到有限的空間,將學生“圈”起來,讓學生“飽飽吃”滿堂灌的教育。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都有自己的渴望和奢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的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求同存異,廣泛汲取意見建議,這樣的課堂教學,學生才會感興趣,只有 “樂學”,學生才會感到滿足,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
3、巧設導語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有效方法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備好教材、備好學生、備好教法外,還必須在導語上下功夫,如在教學《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時,李老師則是以“寺廟賣梳子的理由”讓學生分析原因,并說明理由,學生各抒己見,引出課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這樣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與提高。當然導語設置方法很多,它可以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也可以是一個讓人奮進的故事,也可以是對整篇課文高度概括或是小結,所以,教師要結合文本特點,巧妙設置導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教學語言的精練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途徑
語言是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教學語言的表達形式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如:聲調的強弱、高低,對學生注意力有著不同的影響,甚至會對學生造成“誤解”。所以,教師不僅要備好課,把教材內容變?yōu)榫珶捄啙嵉慕虒W語言,力求課堂上語言表達準確、富有邏輯。
5、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保障
“溫故而知新”,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而且終身受用。如: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認真聽課、做筆記,課后認真復習并及時完成作業(yè),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積極主動參與課堂學習,這樣的課堂教學,內容得到充實,有效性就會得到提高與保障。
(二)以南美民族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項目為契機,發(fā)展拉祜文化,創(chuàng)造語文學習的社會氛圍
臨滄市以“村美、民富、人歡樂”為目標重點打造南美民族生態(tài)旅游開發(fā)項目。為此,學校結合實際,根據民族特點——能歌善舞。在教學管理中正確評價認識教師與學生,敢于讓教師大膽創(chuàng)新嘗試,對語文教材進行有效刪減,根據學生發(fā)展的不同,降低《新課標》的知識難度,注重學生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yǎng),并以興趣小組為載體,在學校開展傳統(tǒng)葫蘆笙、小三弦、竹笛等興趣小組,為“旅游業(yè)”培養(yǎng)相適應的人才。充分利用《我是南美拉祜人》鄉(xiāng)土教材,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發(fā)揮學生特長,讓初中畢業(yè)未向高一級學校就讀深造的學生有事可做,為社會培養(yǎng)輸送適用型人才,在旅游浪潮推動下,讓更多的拉祜群眾認識到:知識是改變命運的有效途徑。
群眾的思想意識提高了,經濟發(fā)展了,從而使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教育有機結合,使拉祜文化得到發(fā)展、繼承,創(chuàng)造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為學校教育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從根本上改變“社會環(huán)境”。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不斷加強理論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和業(yè)務素質,牢固樹立“生本教育”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