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應用學科。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培養(yǎng)數學基本能力是數學課中的“雙基”要求。學習數學的目的在于發(fā)展數學思維,掌握基本數學概念和知識,并且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并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素質。
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和認識,與同行商榷。
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是一門抽象思維很強的學科,但是學習數學的目的在于應用,在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數學問題,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起應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意識。學生只有有了這種意識,才會把學得的知識自覺應用到生活中去,并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數學中有大量的應用題,應用題的解答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最好契機。教師在教學應用題時,可以結合學生身邊的事例,使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可幫助學生將學得的數學知識記憶得更為牢固。
如在教學應用題時,教師可以這樣設計例題:爺爺買了8個蘋果,爸爸買了12個梨,爺爺和爸爸一共買了多少個水果?教室里原來有9盆花,又拿來了6盆,總共有多少盆?班級里有26名女生,24名男生,共有多少名學生?這樣,學生一定會感到數學有用且有趣,可以有效消除學生的畏難心理和抵觸心理,使學生更愿意做應用題,并且更容易掌握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
這是筆者在教學中首選的教學方法,即結合生活實際來舉例子,讓學生易于接受,在輕松快樂的氣氛中學好數學知識,培養(yǎng)數學應用意識。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把數學帶到實際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運用數學知識的習慣和自覺性。
二、拓寬教學渠道
教學渠道包括課堂,也包括課下,包括學校,也包括社會,學生在課堂上學得的知識,必須到生活實踐中去運用,才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并在理解和掌握的過程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用各種事例來充分展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與數學知識密不可分,著重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事物的能力,使學生既學好了數學知識,又增加了生活知識。筆者經常讓學生在課后或周末收集生活中的各種事例來自編應用題。
三、增強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意志力還不那么強,學習主要是靠興趣,他們感興趣的是知識本身的興趣和學習過程中的趣味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知識本身的趣味性,教師設計活動也要充滿興趣,讓他們在參與活動時感到輕松愉快,從而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更加樂于學習數學。
如以小學生喜歡的活動或游戲來設計,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學生在此過程中會因為對活動或游戲的興趣主動參與學習,在不知不覺中習得數學知識,在快樂的氛圍中學好數學。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解答應用題的知識和技巧之后,教師可以用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如學校要組織登山活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我們從中可以設計哪些數學問題呢?”學生開動腦筋,想出了許多好問題。如:有多少人去登山?山有多高?離學校有多遠?必須要帶的東西有多少種?登到山頂需要多長時間?從出發(fā)到原點需要多長時間?等等。
教師對學生設計的問題表示肯定,提出表揚,然后與學生一起運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這些問題。學生在此過程中,體驗了如何與同學們相互協作,掌握了設計活動的方法,并在與同學之間互相的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從而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的思維也因此得到了發(fā)展,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精心設計問題
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從問題的過程中重新發(fā)現問題,再進行思維,不斷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巧妙設疑,啟發(fā)思維。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時,教師做實物演示,讓學生觀察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用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什么圖形?(2)每個銳角三角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3)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與三角形的底與高有什么關系?(4)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是什么?(5)三角形面積怎樣計算?這樣恰逢其時地提出一連串問題,環(huán)環(huán)緊扣,步步深入,不斷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使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著一種旺盛的狀態(tài),進而主動去解決問題。
總之,只要我們開動腦筋,積極探索,多措并舉,突出應用,一定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