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性采訪作為采訪手段中特殊的一種,已被我國新聞實務界所廣泛運用在社會新聞采寫等領域,但是隱性采訪和法律法規(guī)之間存在諸多悖論。本論文從從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條文、制度入手,根據隱性采訪的特點,闡述隱性采訪涉及法律方面的問題,詳細分析公民隱私權和言論自由的矛盾性, 針對如何解決隱性采訪的這些問題,重點討論如何把握隱性采訪中的一個“度”的問題,尋求隱性采訪和法律法規(guī)之間的平衡點,闡述隱性采訪的生存之道。
【關鍵詞】隱性采訪;隱私權;言論自由;矛盾性;平衡點
0.緒論
在今天這樣一個資訊高度發(fā)達的社會,每一個現(xiàn)代人都曾接收過新聞記者通過隱性采訪獲得的新聞信息:面對采訪記者搖搖晃晃的鏡頭,欲說還休的問話,還有被采訪者無所顧忌的言行及不可告人的勾當,正為會議新聞四平八穩(wěn)的八股式折磨得昏昏欲睡的觀眾,立即打起了精神,緊張地關注起事件的進展。這就是隱性采訪的魅力。因此,關注隱性采訪,研究隱性采訪,實踐隱性采訪,這對于我國現(xiàn)代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無疑是有著特殊的學術意義和時間價值的。
1.論隱性采訪的法律困惑
上面我們已經闡述了隱性采訪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新聞采訪形式。近年來,隨著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新聞活動對現(xiàn)代生活介入程度的不斷加深,因隱性采訪而引發(fā)的法律糾紛和法律訴訟也日益增多。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新聞記者自身業(yè)務素質不高,法律意識不強等原因;另一方面,也和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范不健全不配套的原因有關系。隱性采訪的非道德行為引發(fā)的非道德評價只存在于道德層次,這也許還不會引起過于嚴重的社會后果,但是隱性采訪的非法行為引發(fā)的困惑卻可能導致違法結果的出現(xiàn),其嚴重的社會后果是決不容我們輕視的。因此,我們必須以法律的眼光,認真分析探討隱性采訪中存在的諸多法律困惑,最終為隱性采訪的順利開展尋找到合適的途徑。
2.博弈中法律平衡
2.1隱性采訪中的違法現(xiàn)象
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各種媒體都有運用“隱性采訪”來揭露各種違法事件或是其他影響公眾利益的事件的報道。 “隱性采訪”也成為新聞記者挖掘深度新聞的常用手法。對于新聞媒體和記者來說,采用此類方法是無可厚非的,它能使記者獲取正面采訪得不到的信息和材料,增強了新聞的真 實感、現(xiàn)場感。然而,在法制日益健全,權利界限越來越明確的今天,“隱性采訪”稍有不慎就會引起法律上的糾紛。如何把握隱性采訪的法律界限,是新聞記者時刻要注意的問題。隱性采訪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會起到立竿見影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用得不當,不僅達不到記者的采訪初衷,有時還會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甚至引起法律糾紛。
2.2隱性采訪中的權利義務的平衡
與公開采訪相比,“隱性采訪”除了必須遵守一般性法律、法規(guī)外,還有一些容易與公民或法人的權利發(fā)生沖突的情況值得特別注意。在“隱性采訪”中,經常遇到的法律問題就是新聞侵權,因此,記者必須處理好行使新聞批評自由(即輿論監(jiān)督)和保護公民、法人的人格權的關系。
在新聞報道中,尤其是在“隱性采訪”中,最容易受到侵害的人格權是:
2.2.1人格尊嚴
人格尊嚴是一般人格權的核心,侵害人格尊嚴就是侵害一般的人格權。在采訪中,如果被采訪人的人格尊嚴受到了損害,就構成了侵害一般人格權,記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2.2名譽權
名譽權是公民、法人最重要的人格權,法律加以嚴格的保護。在新聞報道中,對公民、法人進行毀謗、侮辱等,使其名譽受到損害的,構成對名譽的侵害,媒體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2.3隱私權
隱私是公民與公共利益無關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對于這些隱私內容,只有權利人自己才能夠支配,任何人不得侵犯。在“隱性采訪”中,最容易受到侵害的人格權就是隱私權。某廣播節(jié)目主持人通過電話與一位歌手聊天,未經允許,就將采訪現(xiàn)場實況在廣播電臺進行直播。這就是一種嚴重的侵害隱私權的行為。
2.2.4肖像權
利用照相機、攝影機和攝像機進行偷拍、偷錄,都涉及到肖像權的保護問題。肖像權是只有公民才享有的人格權,是自己的肖像及其利益進行支配、保護的權利?!睹穹ㄍ▌t》第100條規(guī)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贏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在以偷拍、偷錄方式進行的“隱性采訪”中,既有未經他人允許制作他人肖像的問題,又有未經本人同意使用其肖像的問題。但是,這種采訪并非以贏利為目的,因此,可以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需要為抗辯事由,阻卻行為的違法性,成為正當的合法行為。否則,就一定構成侵害肖像權。
3.隱性采訪中的記者和媒體
3.1隱性采訪的危險性
隱性采訪受眾提供了大量鮮活的、生動有趣的新聞,也會凈化社會空氣產生了十分積極的作用。當我們在為記者的精彩采訪拍案叫好時,我們也許并不清楚新聞背后的驚心動魄。隱性采訪對我們社會的健康發(fā)展不可或缺,對新聞媒體作用的發(fā)揮意義重大。我們應該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努力消除隱性采訪的危險性,從而為新聞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條件保障。
3.2隱性采訪實施者如何“隱身”?
隱性采訪從其出現(xiàn)的那一天起,如何“隱身”就成了新聞記者最為關注的一個問題——不“隱身”,就無法采獲相關的新聞。所以,“隱身”手法成了是否能順利完成隱性采訪的先決條件。其實,如何“隱身”,存在著是否“合法”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我們認為,在隱性采訪問題上,新聞記者“隱身”的手法有兩大類:一類為假扮身份;一類為隱藏身份。隱藏身份記錄新聞是一種合法行為,在這里不存在法律困惑,這是因為記錄新聞是新聞記者的職業(yè)要求,也是符合我國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所以,我們鼓勵記者在開展隱性采訪時,努力地“隱好身”。
4.結論
上述所分析的內容詳細闡述了隱性采訪的特征,從隱性采訪面臨的法律困惑入手,剖析新聞工作者,特別是記者,在從事隱性采訪的時候,應該把握住法律的尺度,既能順利做好社會監(jiān)督和信息傳播工作,又不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侵犯公共利益,在隱性采訪和公民隱私等法律權利等矛盾中尋求一種最佳的法律平衡點,找到最佳的處理方式,對我國的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對我國的法制建設有著重要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責任教授陳力丹認為,法律只是各種規(guī)范中的一種,而且是最低標準;更多的規(guī)范應依靠道德自律。而中國新聞法制研究中心研究員魏永征先生則認為:道德是沒有強制力的規(guī)范,而法律為有關規(guī)范設置了一條底線;盡管有些準則在法律上早已有了規(guī)定,但是它在道義上還沒有得到真正的認可,那么這種規(guī)范在很大程度上還會是一紙空文。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段發(fā)展和我國法制建設的不斷推進,新聞事業(yè)也將進入一個飛速發(fā)展和更加多元化競爭的時代,隱性采訪結合高科技的采訪手段必將成為媒介競爭的必然發(fā)展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在這場為隱性采訪的法律底線的爭論中,如果沒有權威法律和相關規(guī)定的出臺,爭論一定會愈演愈烈,因此,有關新聞方面的新聞法一定會出臺,而針對隱性采訪的特別法也會因此而提上日程。這是規(guī)范我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施行“依法治國”的大勢所趨。 [科]
【參考文獻】
[1]萬春.隱性采訪的法律問題.新聞記者,2000-3-50.
[2]張新寶.名譽權的法律保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