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某金礦區(qū)位于北巴顏喀拉晚印支造山亞帶(Ⅱ),北東側以布青山南坡斷裂為界,與阿尼瑪卿斷裂帶毗鄰,區(qū)域上昆侖山口—久治斷裂從普查區(qū)南西側通過。文章介紹了該金礦區(qū)的地質特征、礦床地質特征,并分析了成礦條件,以此提出了找礦方向。
【關鍵詞】金礦山;礦區(qū)地質;礦床地質;成礦條件;找礦方向
1.礦區(qū)地質
1.1地層
區(qū)內地層較為復雜,出露地層主要為中元古界碧口群(Pt2b)、石炭系—上二疊統(tǒng)布青山群(CP2B)、下三疊統(tǒng)昌馬河組(T1c)、中三疊統(tǒng)甘德組(T2g)、上三疊統(tǒng)清水河組(T3q)、下—中三疊統(tǒng)下大武組(T1-2xd)、下—中侏羅統(tǒng)羊曲組(J1-2yq)、下白堊統(tǒng)萬秀組(K1w)和第四系等。昌馬河組下段在區(qū)內分布面積大,巖性為灰色角巖化中細粒含屑變長石石英砂巖夾板巖及少量的千枚巖、礫巖的透鏡層,巖石普遍具角巖化、硅化及絹云母化,是該區(qū)主要的含礦層位。通過對區(qū)內礦體進行初步研究,認為該區(qū)成礦類型屬于中低溫熱液型,工業(yè)類型為構造蝕變巖型。
1.2構造
該區(qū)處于阿尼瑪卿華力西—印支復合造山亞帶南側的北巴顏喀拉印支造山亞帶,區(qū)內NW-SE向區(qū)域性斷裂和復式褶皺非常發(fā)育,與之伴生的次級構造也較為發(fā)育,表現(xiàn)為較強烈的NW-SE向(或近EW向)和NE-SW向構造。前者形成時間相對較早,活動較為強烈,是區(qū)內主要的導礦和容礦構造。沿NW-SE向區(qū)域性斷裂破碎帶巖石蝕變較強,石英脈和褐鐵礦化等較為發(fā)育;NE-SW向斷裂形成時間較晚,且以平推性質為主,其除了破壞地層的連續(xù)性之外,對礦體也有一定的破壞。區(qū)內除吾合瑪—青珍復背斜之外,次級褶皺十分發(fā)育,并在區(qū)內多處可見,軸向為近EW向,軸面南傾,但傾角變化較大。
該金礦區(qū)就位于吾合瑪—青珍復背斜中東部,由布青山群組成,軸面略向北東傾,在北西有黑云母花崗巖體沿軸部侵入,形成北西端翹起、向南東端傾伏且兩翼不對稱的NW-SE向緊閉線型褶皺。
1.3巖漿巖
區(qū)內侵入巖以印支—燕山期為主,印支期侵入巖巖性主要為似斑狀黑云母石英二長巖(ηοπ51b)和似斑狀二長花崗巖(ηγ51b),燕山期侵入巖巖性主要為似斑狀二長花崗巖(ηγ52)a和似斑狀黑云母石英二長巖(ηοπ52)a。燕山期似斑狀二長花崗巖分別出露在吾合瑪、南木它和尼龍嘎臥,3個巖體以NW-SE向呈串珠狀展布,面積分別為65,56,55.25km2,侵入于下三疊統(tǒng)昌馬河組下段砂板巖中,圍巖普遍遭受熱接觸變質,主要表現(xiàn)為角巖化和堇青石化等。巖相界線大致與巖體邊界平行,由邊緣相至中心相斑晶含量明顯增多,斑晶和基質礦物粒度也有增大的趨勢,斜長石排號逐漸減小,但巖性變化并不大,除在邊緣相內有少量黑云母石英閃長巖外,巖體主體由似斑狀含角閃石黑云母花崗組成。
巖體中微量元素平均值與維氏值相比,Cu、Mn、Ba和Sr元素含量略低,其他元素含量則稍高,而邊緣相中Cu、Pb、Cr、V、Ti、Ba和Sr等元素含量均高于中心相。尼龍嘎臥似斑狀二長花崗巖北緣圍巖中見到20m寬的黃鐵礦化帶,該金礦就分布在尼龍嘎臥似斑狀二長花崗巖體南東側,推測燕山期侵入巖與成礦關系比較密切。
另外,區(qū)內北東方向出露有少量超基性巖,以斜輝橄巖和橄欖巖等呈脈狀、透鏡狀及條帶狀產出,與區(qū)內金礦關系不明顯。
2.礦床地質
巖(礦)石特征:
(1)巖石特征。研究區(qū)出露巖石為長石石英砂巖、砂質板巖、斜長花崗斑巖和碎裂蝕變巖。含礦巖石主要為碎裂蝕變巖(原巖為砂質板巖夾長石石英砂巖)和斜長花崗斑巖。礦脈往往發(fā)育于砂質板巖和長石石英砂巖分界處的破碎蝕變帶內,或斜長花崗斑巖內部和圍巖邊部。碎裂蝕變巖呈黃褐色,碎裂結構,變余砂狀和交代殘余結構,主要由蝕變礦物石英、方解石及殘余原巖組成,原巖為變質砂巖,其中常賦存有金屬礦物。斜長花崗斑巖呈灰白色,斑狀結構,基質為顯微晶質結構。斑晶含量較多,約占30%,主要為斜長石、石英和黑云母,基質由細小的長石、石英、黑云母、絹云母和碳酸鹽礦物等組成。石英具高溫熔蝕邊;黑云母褪色現(xiàn)象明顯,形成白云母,并具碳酸鹽化,另有鐵質析出。野外和鏡下均發(fā)現(xiàn)斜長花崗斑巖具有碎裂和蝕變現(xiàn)象,并伴有金屬礦化,金品位最高達9.83×10-6。對巖(礦)石含金量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斜長花崗斑巖平均金含量為352.82×10-9,僅低于輝銻礦礦石的平均金含量(4517.73×10-9)。
(2)礦石礦物。礦石金屬礦物以黃鐵礦、輝銻礦和毒砂為主,含少量黃銅礦。主要脈石礦物為石英白云母、絹云母、碳酸鹽礦物和泥質成分。電子探針分析結果表明,本區(qū)金常呈粒隙金產出,亦有包含于毒砂、黃鐵礦晶格中,或與褐鐵礦連生。輝銻礦、黃鐵礦和毒砂是金的主要載體,其中,輝銻礦含金一般為0.01%~0.58%;黃鐵礦含金一般為1.05%~2.05%;毒砂是金的重要載體,金含量達1.25%,表明本區(qū)Au元素與As和Sb元素地球化學特征非常密切,可作為找金的指示性元素。
(3)礦石類型。金礦化以碎裂蝕變巖為主(原巖為砂質板巖夾長石石英砂巖),其次為蝕變斜長花崗斑巖。
礦石自然類型主要為多金屬型、毒砂—黃鐵礦型和黃鐵礦—輝銻礦型金礦石。其中,黃鐵礦—輝銻礦型金礦石具半自形—他形粒狀結構,浸染狀和稀疏浸染狀構造,金屬礦物總量占60%~70%,主要為輝銻礦,黃鐵礦和毒砂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和長石,其次為絹云母和碳酸鹽礦物。毒砂—黃鐵礦型金礦石,為半自形—自形粒狀、半自形—他形粒狀和變形膠狀結構,稀疏浸染狀、星點狀(斑點狀)和細脈狀構造,礦石礦物以黃鐵礦和毒砂為主,含少量輝銻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長石、云母和碳酸鹽礦物等,礦石的膠結物已絹云母化—白云母化。多金屬型金礦石,為半自形不均勻粒狀結構,稀疏浸染狀構造,以毒砂和黃鐵礦為主,其次為黃銅礦,脈石礦物有石英、長石、絹云母和碳酸鹽礦物等。
3.成礦條件分析
3.1區(qū)域礦產
該區(qū)位于北巴顏喀拉印支—燕山期金、銻(稀土、鎢、錫、汞)Ⅲ級成礦帶中的加給隴洼—昌馬河印支—燕山期金、銻(稀土、鎢、錫、汞)Ⅳ級成礦帶上。
3.2控礦因素
(1)斷裂。區(qū)內礦體均產于含礦破碎帶中,礦體的寬度及長度明顯受EW向斷裂控制,這些斷裂與區(qū)域性斷裂大致平行,是區(qū)域性斷裂的次級斷裂,二者構成了普查區(qū)內控礦構造的骨架。據(jù)此認為,區(qū)域性斷裂為含礦熱液提供了良好的運移通道,屬導礦構造;次級斷裂為含礦熱液的富集和沉淀提供了空間場所,屬容礦構造。
(2)含礦熱液。該區(qū)地處巖體東部,區(qū)內中—酸性脈巖發(fā)育,從而帶來了較為豐富的熱源及成礦流體,所表現(xiàn)的硫化物礦物有黃鐵礦、輝銻礦、毒砂及黃銅礦,普遍發(fā)育有硅化、角巖化、碳酸鹽化和絹云化等圍巖蝕變,充分佐證了這一控礦因素。
(3)地層巖石。區(qū)內地層巖石由砂巖和板巖兩大類組成。砂巖堅硬,受構造應力作用易發(fā)生脆性變形,破碎后往往形成較大孔隙,加上砂巖本身的孔隙,給成礦熱液的運移、滲透及沉淀提供了空間。因此,受構造形變作用的砂巖構成了區(qū)內的容礦巖石。板巖質軟,在構造應力作用下,常表現(xiàn)為塑性變形,加上本身孔隙度小,不利于成礦熱液的運移和滲透,但在某種程度上對成礦環(huán)境的封閉起到了屏蔽作用。
4.找礦方向
4.1找礦標志
(1)EW向構造破碎帶:地表多呈紅色、黃褐色,標志醒目,是普查區(qū)內重要的直接找礦標志之一;線型硅化、碳酸鹽化:普查區(qū)內往往以細小脈體形式產出,常見黃鐵礦、輝銻礦和毒砂等硫化物礦物,其出現(xiàn)密集地段,可能有礦化體存在。
(2)含硫化物礦物轉石:轉石中黃鐵礦、輝銻礦和毒砂等硫化物礦物顯示,并且分布較為密集時,逆源尋找可能會發(fā)現(xiàn)礦體;化探異常:元素組合好,特別是土壤異常中金異常面積大、強度高、濃集中心明顯的部位,是尋找金礦化體的最重要的地球化學標志。
4.2找礦方向
1∶5萬水系沉積物異常能夠直接指導該區(qū)找礦工作,尤其是成礦元素Au、As、Sb和Hg等套合較好且具有三級濃度分帶的濃集中心位置,往往是礦體產出部位。此外,與區(qū)域性斷裂平行的次生構造是礦區(qū)的主要控礦構造,亦是礦體產出的重點位置,應作為重點勘查。 [科]
【參考文獻】
[1]陳靜.青海省大場金礦礦床地質特征及其成因意義[D].西安:西北大學,2012.
[2]楊曉鴻,楊曉剛.青海省貢果亞隴地區(qū)金礦成礦遠景淺析[J].黃金科學技術,2010,18(1):65-69.
[3]熊冰,張昆宏,李軍紅.青海省加給隴洼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J].吉林地質,2012,31(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