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玉所特有的美麗光澤和溫潤內(nèi)質(zhì),人們把玉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質(zhì),所謂“君子比德于玉”,加以崇尚歌頌。
劍是一種具有鋒刃的尖長兵器,屬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稱。古代君子皆佩劍,它不僅僅是一種防身的武器,而且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玉劍飾是一種用于裝飾劍和劍鞘的玉制飾件。根據(jù)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玉劍飾見于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中出土的西周晚期玉莖銅芯鐵劍上,而它只是一種雛形。春秋時期的玉劍飾不甚常見,僅見有劍首和劍格,作扁圓長方體。戰(zhàn)國時期是玉劍飾的發(fā)展完備成熟期。一整套的玉劍飾又稱“玉具劍”,它由四個部分組成,即裝飾在劍柄頂端的玉劍首;分隔劍柄與劍身的玉劍格;附于劍鞘中部用以貫穿劍帶的玉劍璏;以及置于劍鞘下端部位的玉劍珌。至漢代,佩戴玉具劍的風(fēng)氣更盛,不僅為了顯示佩劍者的身份與地位,而且演變成為等級的象征和王公貴族間相互饋贈的重要禮物?!稘h書·匈奴傳》載:“單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宮,賜玉具劍?!蔽簳x南北朝時期,隨著佩劍習(xí)尚的消亡,玉劍飾已遠不如漢代流行,形制和紋飾基本因襲漢代風(fēng)格,極少創(chuàng)新,甚至出現(xiàn)了草率簡略的現(xiàn)象。唐宋之后直至清代,玉劍飾更趨式微,僅僅作為文人賞玩的器物,也大多屬于仿漢之作,造型紋飾流于形式。
蘇州文物商店,創(chuàng)建于1956年,地處蘇州觀前街傳統(tǒng)商圈。成立五十多年來,積極收集社會上流通的各類文物,其中玉器收藏頗具特色。先后走出了張永昌、楊震華兩位國家玉器鑒定委員會委員。本文所介紹的玉劍飾即為張永昌親自在店藏玉器中遴選出來,作為培養(yǎng)新人的授課教材。這批玉器時代特征明顯,風(fēng)格鮮明,特著文如下,以饗讀者。
一、玉劍首
玉劍首,顧名思義為鑲嵌在劍柄頂端的劍飾?!夺屆め尡罚簞Α捌淠┰讳h”。鋒在下為末,那么,上面的劍柄頂端則為首。戰(zhàn)國與兩漢的玉劍首稍有不同,戰(zhàn)國的較薄,背面多有一圓形凹槽,以嵌入劍柄;兩漢的玉劍首多為扁圓形,較厚,正面分內(nèi)外兩區(qū),內(nèi)區(qū)微凸,其上飾三股或四股渦紋,或飾螭紋;外區(qū)多飾谷紋。背面光素?zé)o紋,中間鑿有圓形凹槽,多數(shù)有斜穿孔,穿孔在凹槽內(nèi)或在凹槽外,有兩孔、三孔、六孔不等。
1.戰(zhàn)國雙螭玉劍首(圖1),直徑4.2厘米,和田白玉,玉質(zhì)溫潤,邊沿有少許黑膏藥沁。劍首正面中間有一凸出的圓鈕,上面陰線刻三朵卷云紋;環(huán)繞圓鈕的為雙螭,螭為貓臉,杏眼,雙耳直豎,身體呈“S”狀,絞絲長尾,充滿一種剛勁、生猛之氣。劍首背面光素?zé)o紋,中間有一內(nèi)凹嵌飾,以便鑲嵌于劍柄頂端。
2.漢谷紋玉劍首(圖2),直徑4.2厘米。和田灰白玉質(zhì),全身布滿淺褐色沁。器身呈上大下小的圓餅狀,劍首中心有一凸出的圓鈕,其上陰刻三朵卷云紋;外環(huán)內(nèi)傾,呈斜坡狀,以減地法琢有排列有序的谷紋。背面光素?zé)o紋,中間有一圓形凹槽,四周鉆有三個斜孔,以便于與劍首相連。
二、玉劍格
劍格,又叫劍鐔,處于劍柄與劍首之間,做護手之用。劍格最早出現(xiàn)于春秋時期,為橢圓形,十分古樸。戰(zhàn)國時期的玉劍格平面多呈“山”字形,截面多呈菱形,紋飾則以谷紋、勾云紋為主。漢代的劍格在戰(zhàn)國的基礎(chǔ)上有了新的發(fā)展,紋飾以獸面紋為主,周邊襯以勾云紋。同時,還流行一種高浮雕的蟠螭紋,身體呈“S”狀,顯得遒勁有力。工藝上則常采用壓地隱起淺浮雕的工藝,十分精美。漢代以后,隨著玉具劍的衰落,玉劍格也隨之消失。
1.漢白玉獸面紋劍格(圖3),長5.1、寬2.1、高1.8厘米。和田青白玉,局部有膏藥沁。截面呈菱形,中空,中部有下凹卡口,朝向劍脊一端方向出尖。劍格表面壓地隱起淺浮雕有獸面紋和卷云紋。獸面粗鼻隆起,怒目圓睜,眉毛粗壯,密而不亂,絲絲可辨。卷云紋飾在神獸紋兩端,生動地襯托出神獸神秘、威嚴的形象。
三、玉劍璏
劍璏為劍飾之一,鑲嵌于劍鞘中部,便于系帶佩于腰間?!墩f文·玉部》:“璏,劍鼻玉也?!弊钤绯霈F(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玉劍璏的特點:體長較短;中間短管的兩邊開始有檐,以便于更好的固定系帶,但較短;中間的孔洞較高。漢代玉劍璏的特點:體型開始變長,中間孔洞也較戰(zhàn)國的扁長,中間隱隱帶有直線砣痕;長方形孔洞四周略成圓角。
1.戰(zhàn)國白玉螭紋劍璏(圖4),長6、 寬2.2、高2.1厘米。和田白玉雕琢而就,局部有膏藥沁,滲入肌理。器身呈扁長方形,兩端出檐,向下微卷。中間為橋形孔洞,邊沿拉絲痕跡清晰可辨。劍璏表面淺浮雕螭龍紋,螭為貓臉,杏眼,身體呈“S”狀,絞絲長尾,生猛矯健。
2.漢白玉獸面紋劍璏(圖5),長7、寬2.5、高1.3厘米。和田青白玉,局部有紅褐色沁。扁長方形,兩端向下內(nèi)卷,中間有長方形系帶穿過的方孔。劍璏表面壓地隱起淺浮雕獸面紋和勾連云紋,獸面雙目圓睜,眼眶凸出,粗眉卷揚,絲絲毫發(fā),紋絲不亂,威嚴而神秘,背面光素?zé)o紋。
3.漢璏形劍飾(圖6),長4.5、寬2.1、高1.8厘米。此件璏形劍飾俗稱“甲絆”,實際用途和劍璏相同。和田玉質(zhì),全身布滿深褐色沁,光素?zé)o紋,器身呈扁長方形,上部略有一定的弧度,中間有一略呈長方形的孔洞,以便系結(jié),孔洞上厚下薄,邊緣有直線砣痕。
四、玉劍珌
玉劍珌,置于劍鞘末端,流行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戰(zhàn)國早期,劍珌光素?zé)o紋,至戰(zhàn)國晚期,則出現(xiàn)了龍鳳紋、獸面紋與卷云紋等。漢代劍珌紋飾,以螭紋為主。劍珌體形相對較大,適宜把玩,故后世多有仿制。
1.戰(zhàn)國白玉鏤雕出廓龍鳳紋劍珌(圖7),高10、寬5.1、厚0.4厘米。和田玉,質(zhì)地細膩致密,器表布有深褐色沁。珌身大致呈梯形,中間厚兩邊薄。采用透雕與陰刻相結(jié)合的技法而就,邊沿有陰刻輪廓線,刀法銳利剛勁,線條挺拔明快。頂部出廓鏤雕龍紋,與下方所雕雙鳳相呼應(yīng),龍首琢杏眼、斧形下頜,龍形矯健兇猛,張牙舞爪,器身飾有“S”紋、柳葉紋、花蕾紋、絲束紋等輔助紋飾,工整精美,刻畫細膩入微。底端鉆有三孔,以便與劍鞘相連。此件玉劍珌玉質(zhì)上乘,形制碩大,飾有出廓龍紋,雕琢精美,當為王侯所用之物,極其罕見。
2.漢云紋劍珌(圖8),長4.8、寬2.2、高2.2厘米。和田玉,質(zhì)地細膩溫潤,器身滿布深褐色沁。此劍珌俯視呈橄欖形,頂部鉆有一孔,以便與鞘身相連。正視呈微束腰梯形,雙面工,采用壓地隱起的技法作變體云紋,紋飾規(guī)整,琢磨細膩。底部以陰線刻變體云紋,刀工犀利,線條勁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