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之前,茶作藥之用。唐代,制茶工藝發(fā)展,人們開始意識到茶還可以作為日常生活之用,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第一次細分了茶的律則,記載了茶的品種、燒水的火候、烹茶的分寸、飲茶所需的24種茶具,力求“飲不厭精,器不厭細”,恐一物不盡其妙,開啟了國人品茗之風,茶器具也日臻完善且精美,使喝茶從味覺和視覺在審美上都得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
一、藏茶用具
藏茶用具為茶器具之首。陸羽認為要真正領(lǐng)略茶飲茶藝的真諦,會有九難。所謂“九難”的第九難就為飲,“夏興冬廢,非飲也”。一年四季都能品茶才是真正的飲茶。茶葉自身具有易吸濕、易串味等特性,妥善保存茶葉變得十分重要。
藏茶器具以茶盒為主。茶盒分兩類,尺寸較大的為捧盒,以放團茶或茶餅為主;尺寸較小的是放茶粉末的。茶盒的材質(zhì)有瓷、漆、金銀之分。
唐代鎏金雙鳳紋帶蓋大銀盒(圖1),是當時貯藏茶餅的藏茶器。此盒器型較大,高26、腹徑31、足徑25.6厘米。呈菱花形、外撇式圈足,蓋面錘刻凸花,以銜草翱翔的雙鳳紋為主題,周邊刻八對相向的飛雁,間以纏枝蓮花。盒壁上下各刻八對奔鹿,間以卷草紋。頸下刻牡丹團花八朵,圈足刻十只鴻雁。足沿變體蓮瓣紋帶,外底刻“力士”及“伍拾肆兩壹錢貳字”鏨文。同一墓葬出土的鎏金雙鸚鵡紋銀蓋盒(圖2)則為貯藏茶粉的。此器器型較小,器蓋與器以母子相扣,蓋面中心鏨刻一對銜草鸚鵡,并飾一周變體蓮瓣紋。圈外飾飛雁十只,間以纏枝蓮花。外壁飾菱形和破式菱形紋,圈足沿飾變體蓮瓣紋帶,通體以魚子紋襯地,刻花處均鎏金,捶揲成型。
二、碾茶用具
碾茶的第一步是把茶餅敲碎,第二步才是碾。茶碾唐就有,宋發(fā)展為盛。
宋時盛行點茶。點茶對茶末的要求極高,因而宋人對碾也極為講究。宋徽宗時對碾的制式有明確的標準,即:碾以銀為上,熟鐵次之。生鐵者,非淘煉槌所成,間有黑屑藏于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為制,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槽深而峻,則底有準而茶常聚;輪銳而薄,則運邊中而槽不戛。
宋代陶茶碾(圖3)碾槽呈長條形,槽內(nèi)凹陷,上寬下窄;碾輪,狀如車輪,中空以空軸。此碾的材質(zhì)雖不及宋徽宗對碾的要求,但也體現(xiàn)了當時宋朝茶碾的大體形態(tài)。元代之后更改了飲茶之法,碾茶具由此沒落,逐漸被其他茶具所替代,碾茶茶具存世較少,記載于茶書中的碾茶制式并不多,這件宋代陶茶碾對還原宋代茶藝還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三、煮水點飲用具
盛水而煮的器物,多為茶瓶亦稱湯瓶或水注。飲用器具多為盞(碗)。
宋代茶風為盛,上起皇帝、士大夫,下至販夫走卒,莫不好飲茶。茶,成為宋最為流行的飲品,喝茶,成為了最時尚風雅的行為。上層階級著書立說,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品茶要錄》等,加以理論化,文人雅士則吟詩作賦,斗茶尋趣。在當時“點茶”廣為流行,“斗茶”時尚興起。
點茶是將茶粉放入盞內(nèi),沖注沸水,將茶粉調(diào)成稠糊狀,再添置沸水,邊添加邊用茶匙擊拂。宋徽宗在《大觀茶論·瓶》中對瓶的形制與注湯點茶的關(guān)系作了詳細的闡述:“瓶宜金銀,大小之制,惟所裁給。注湯利害,獨瓶之口觜而已。觜之口差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觜之末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jié)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fā)速有節(jié),不滴瀝,則茶面不破。”鎮(zhèn)江市北宋墓出土的青白釉刻暗花瓜棱瓷執(zhí)壺(圖4),胎薄細膩,釉色明澈溫潤,青色淡雅,器表刻畫花紋,壺直口,短頸,豐肩,瓜棱形腹,平底,肩設(shè)細流,柄為扁平狀,便于拿捏,柄上還有一細口,可穿繩用。整器矮實敦厚,形態(tài)可愛。
宋代斗茶多用兔毫盞。宋代茶色尚白,故深色茶盞能更好體現(xiàn)茶色。蔡襄《茶錄·器論·茶盞》中也有記載:“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盞,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蓖煤帘K成為了當時點茶、斗茶的必備器物。
兔毫盞是指建陽窯產(chǎn)的黑釉條狀結(jié)晶的黑釉茶盞,盞釉中央有自然形成的絲狀紋,類似兔毛。這樣的茶盞極難燒制,有時由于燒制瓷器的技術(shù)問題,有些黑釉盞釉面并未形成兔毫一般的紋路,有些釉料在燒制過程中未熔融的部分形成褐色斑點,而形成了似鷓鴣羽毛一般的花紋,古人把這樣的茶盞稱為鷓鴣斑紋瓷茶盞。在宋代居住遺址出土的茶盞中就有一件吉州窯的褐釉鷓鴣斑紋瓷茶盞(圖5),整器黑、銀、黃、白等色交織在一起,鷓鴣鳥羽毛般的花紋栩栩如生。
明朝茶道的發(fā)展那就不得不提朱權(quán)。此人為朱元璋第十七子,深受朱元璋喜愛,16歲就藩于大寧,然燕王發(fā)動“靖康之役”爭得王位,脅迫朱權(quán)一家加入這場家族爭斗中,朱棣登基后,朱權(quán)被封寧王,但他早已看透權(quán)力斗爭,索性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文化、音樂、戲劇、詩歌等方面,取得了極高的成就。因其自幼好道,中年后更是以茶悟道,領(lǐng)會造化的法則,重視茶人的品質(zhì),在文化傳承上給茶以形而上的地位,世間也多了一位愛茶、懂茶、惜茶之人。
朱權(quán)語:“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茶葉,烹啜而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币磺袨榱俗非蟛柚菊?,那么茶道的一切用具、規(guī)則自然都要圍繞著這個本意來進行,選擇最適合品茗的方式。因此明朝的飲茶習(xí)俗法一改唐宋流行的點茶法,革新為散茶瀹泡的新飲法,制茶、品茶的茶具都變化一新,不再使用茶瓶,改為小巧耐看的茶壺。古人發(fā)現(xiàn)砂壺泡茶可“注茶越宿,暑月不餿”。紫砂壺因之興起,推動了宜興紫砂壺的生產(chǎn)。文震亨《長物志》言“壺以砂者為上”,“供春最貴,第形不雅亦無差,小者時大彬所制,又太小若得受水半升,而形制古潔者取以注茶,更為適用?!泵鞔嫾谊惡榫R的《高隱圖卷》中有一童仆在煮茶,爐上的壺就為紫砂壺。鎮(zhèn)江博物館藏的明代宜興窯紫砂圓壺(圖6),造型古樸,線條流暢,粗獷敦厚,壺口小,無頸,球腹,平底內(nèi)凹成圈足,肩設(shè)寬大曲流,扁條形柄,此壺器型較大,壺底有煙熏痕跡,更證實了紫砂壺一開始是作為煮水器使用的。
清代飲茶之風與明代大體相同,飲茶也主要為壺、碗之類,因清代帝王好茶,宮廷飲茶之風盛行,品種豐富勝于前朝。清代茶具按質(zhì)地分有銀、銅、玉、瓷、紫砂等。
相傳乾隆皇帝晚年有意隱退,有大臣說“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笑道:“君不可一日無茶?!鼻“四曛燎×?,除因為皇太后喪事之外,四十八個年頭皆有茶宴,這位嗜茶如命的皇帝未有一日離開過茶。茶宴上準備的是由梅花、佛手、松實沃雪烹茶的“三清茶”,三清茶具多以青花和礬紅釉居多。御制三清茶詩瓷碗(圖7)為乾隆時期的清宮舊藏。此器敞口,深腹,圈足,內(nèi)有“大清乾隆御制”六字篆書官窯款,內(nèi)外口沿及外近底部為如意紋,內(nèi)底心繪梅花,外腹部為乾隆御題詩一首:“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松實味芳腴,三品殊清絕。烹以折腳鐺,沃之承筐雪?;鸷虮骠~蟹,鼎煙迭生火。越甌潑仙乳,氈廬適禪悅。五蘊凈大半,可悟不可說。馥馥兜羅遞,活活云漿澈。偓佺遺可餐,林逋賞時別。懶舉趙州案,頗笑玉川譎。寒宵聽行漏,古月看懸玦。軟飽趁幾余,敲吟興無竭?!甭淇顬椤扒”〈河}”,末尾鈐“乾”、“隆”篆書圓、方二章。乾隆時期的粉彩過枝瓷碗(圖8),外腹繪有過枝花卉癩瓜,自碗外牽連入內(nèi),翠竹與盤繞的枝相映成趣,彩蝶飛舞其間。彩繪癩瓜的果肉以紅彩涂抹,色彩艷麗,但不失高雅,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足內(nèi)有“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官窯款。和蓋碗相匹配的還有茶托。茶托有十字形、海棠形、花形。清代景德鎮(zhèn)窯青花花形瓷茶托(圖9),全器滿繪青花纏枝紋飾,器內(nèi)為幾何圖形,周邊以白邊襯托茶盞,整器清麗脫俗,雅致美觀,極具觀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