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河北省陽原縣于家溝遺址出土有目前發(fā)現(xiàn)中國北方最早的陶片。河北省藁城市臺西遺址出土有大量原始瓷殘片,可追溯到商代。北朝時期,東魏、北齊建都鄴,即今河北省臨漳縣,大量北朝貴族墓中出土的青瓷,代表了當(dāng)時北方瓷器燒造的最高水平。唐宋時期,河北是重要的瓷器產(chǎn)地,邢窯、定窯、磁州窯、井陘窯是河北省古代四大名窯,制瓷工藝影響深遠,產(chǎn)品遍及國內(nèi)外。元、明、清三代,河北為京畿之地,大量珍貴的元代瓷器和明清官窯瓷器得以在河北流傳并收藏。
2013年6月8日,河北博物院南區(qū)一樓“名窯名瓷”展覽(圖1、圖2)面向大眾開放,展覽擷取河北省各收藏單位造型豐富、紋飾精美、具有代表性的瓷器藏品270余件,下面筆者選取“名窯名瓷”展覽中一些代表性藏品,以供廣大讀者賞鑒。
北朝瓷器
青釉覆蓮座燭臺(圖3),高20.8厘米,出土于河北省贊皇縣西高村趙郡李氏家族墓。器下部為覆蓮座,蓮瓣圓潤飽滿。座上有一方斗,斗上置長方形橫梁,梁上有五個深腹杯,其中一杯殘損,每只杯為均斂口,杯上各有三道細弦紋。此器造型精致、胎體致密、釉色青翠,是北方早期青瓷的精品。
邢窯瓷器
邢窯是唐代的著名瓷窯,遺址位于今河北省內(nèi)丘縣和臨城縣一帶,因古屬邢州得名。邢窯創(chuàng)燒于北齊,隋唐時期趨向輝煌,五代時藩鎮(zhèn)之間的戰(zhàn)亂使邢窯開始走向衰落,元代終燒,燒造時間長達八百年。邢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隋代邢窯透影白瓷的燒制技藝達到了空前絕后的高度,唐代邢窯細白瓷制品胎質(zhì)堅細,釉面溫潤,色澤銀白,有著“類銀、類雪”的贊譽,與南方越窯的青瓷一同開創(chuàng)了我國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瓷業(yè)格局。
唐白釉鳳首蓋貼花皮囊壺(圖4),高24厘米,出土于河北省故城縣。造型模仿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壺,扁圓形,鼓腹,圓拱形提梁,圓底,餅狀實足。提梁兩側(cè)分別有圓形流,一端流上設(shè)鳳首形蓋,鳳鳥尖喙,高冠,圓眼內(nèi)點黑釉,另一端流上設(shè)鼓形蓋。壺身采用貼塑、模印堆貼、刻劃等多種裝飾技法,表現(xiàn)出馬鞍形飾、繩編花飾和皮囊縫合痕。此器胎質(zhì)潔白細膩,釉面光潤,皮革的質(zhì)感被生動自然地表現(xiàn)出來,并且造型別致、裝飾華麗,是唐代邢窯白釉瓷器中最為精美的代表作品。這種瓷器不但具有裝水、酒等實用價值,還可以作為精美藝術(shù)品供人把玩。
唐白釉罐(圖5),高29.6厘米,出土于河北省內(nèi)丘縣南中馮墓。直口,圓唇,短頸,豐肩,鼓腹,平底。蓋頂為寶珠形鈕,口沿圓潤光滑,器身線條流暢。胎質(zhì)細膩潔白,釉色明亮,白中泛青,造型豐盈飽滿,端莊大方,是邢窯近年考古發(fā)現(xiàn)的珍品。內(nèi)丘縣南中馮墓地曾被盜掘破壞,由于墓室墻壁坍塌,此器被掩蓋,免遭盜墓賊黑手,2009—2010年于南水北調(diào)工程保護性發(fā)掘得以出土,保存十分完好。
唐三彩臥兔枕(圖6),高7.7厘米,長12.1厘米,出土于河北安新。枕為臥兔形,小兔四肢伏地,雙目圓睜,兩耳貼背,兔背上承橢圓形枕面,枕面以藍色為底,中心刻劃一朵施綠、褐、藍三色釉的蓮花。胎體潔白細膩,造型活潑生動、精巧秀麗。
定窯瓷器
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遺址位于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川一帶,因古屬定州而得名。定窯始燒于唐代,興盛于宋代,終燒于元代。五代時定窯已開始為官府、宮廷燒造貢瓷,器上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藥局”、“奉華”、“慈?!薄ⅰ暗聣邸钡阮}銘。宋代定窯白釉瓷器胎白堅細,釉色瑩潤,為當(dāng)時白瓷制品之冠。宋金時期定窯以刻花、劃花、印花裝飾聞名天下,同時還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等裝飾技法。
宋白釉印花纏枝蓮紋大盤(圖7),口徑30.1厘米,底徑13.5厘米,敞口,斜弧腹,圈足,口部鑲銅沿,盤內(nèi)滿印纏枝蓮紋和折枝蓮紋,紋飾間以回紋相隔。胎質(zhì)潔白細膩,釉色白中泛黃,積釉處有“淚痕”,是宋代定窯印花工藝的典型作品。白釉印花是宋金時期定窯最具代表性的裝飾工藝,借鑒了當(dāng)時名揚天下的定州緙絲藝術(shù),構(gòu)圖嚴謹,滿而不亂。定窯白釉的特點是釉蠟淚痕,即釉在高溫下流淌,降溫時停止流動而凝結(jié)在釉面的蠟淚痕狀釉點。
宋白釉黑彩轎(圖8),通高15.8厘米,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靜志寺塔基。轎身為正方形,下有方形平托。轎門上彩帶結(jié)花,門簾半懸,轎內(nèi)一位少婦跪坐。六角攢尖式轎頂,頂上有桃形寶珠,轎頂六面各貼一朵模印團花,并裝飾成好似繩子和毛氈結(jié)扎而成的效果。轎身四角各有一名轎夫,短衣長褲,腰扎汗巾,一手叉腰,一手扶桿,形象簡練生動。轎身及轎夫施白釉,轎頂施黑褐色釉,轎身四周及轎夫身上也點有零星黑褐彩,色彩對比鮮明。此器采用了捏塑、堆貼、壓印、刻花以及點彩等多種裝飾技法,再現(xiàn)了宋代民間四人肩輿的形象,是定窯仿生瓷器的代表作。
井陘窯瓷器
井陘窯是河北省古代四大名窯之一,遺址位于河北省井陘礦區(qū)東關(guān)、河?xùn)|坡、天長鎮(zhèn)一帶。隋代始燒,宋金鼎盛,明清衰落。井陘窯以燒造白釉瓷器為主,兼燒黑釉、黑褐釉、黃釉、綠釉及三彩器,器物有盤、碗、瓶、壺、罐、枕等,運用刻花、劃花、印花、篦劃、捏塑、雕鏤等多種裝飾技法,其中,戳印點彩是井陘窯獨特的裝飾技法。井陘窯對進一步深化北方白瓷發(fā)展史的研究,以及白瓷的形成與發(fā)展、冀晉窯口關(guān)系等課題,提供了新的考古學(xué)資料,在中國北方陶瓷發(fā)展史上十分重要。
五代三彩鳳首壺(圖9),通高39.6厘米,足徑10.8厘米,出土于河北省井陘縣。直口,細長頸,溜肩,長圓腹,圈足。蓋上貼塑鳳眼、鼻梁、羽毛、彎曲的長冠做成鳳首。柄部殘缺。整體上潑棕黃、深褐和墨綠等色釉,色澤斑斕。井陘窯的三彩器獨具特點,采用滴潑交匯施釉,個性突出,以淺綠、翠綠為底色,待晾干后,再采用點潑的手法,施以黃、褐、綠等色釉,形成重點輕潑的效果,與其他窯口生產(chǎn)的三彩器有著截然不同的藝術(shù)效果。
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鴛鴦戲水盤模(圖10),高5.2厘米,口徑19.2厘米,底徑8.2厘米,出土于河北省井陘縣河?xùn)|坡村。直口內(nèi)斂,淺腹,斜唇,底部略平。底面刻一對鴛鴦,嬉戲于蓮池中,蓮花飽滿,舒展自然。周壁刻并蒂蓮、菱芰、茨菇等六組水草,莖蔓串連,口沿下刻卷草紋一周。胎體堅致細密,胎色青灰。盤模內(nèi)壁豎刻行草書體銘文“大定二十九年五月□日趙”。
金白釉戳印雙鹿紋如意形枕(圖11),高12.5厘米,長25.5厘米, 寬22.5厘米,出土于河北省井陘縣柿莊金墓。枕為如意形,前低后高,兩端微上翹,后壁有兩個氣孔。枕面邊部以雙線劃出四瓣形紋飾帶,內(nèi)飾纏枝卷草紋,枕面中心戳印點彩裝飾有兩只梅花鹿,相對而臥,鹿上方為云紋,下方為草紋。枕前壁模印菱花形,其余三面模印豎線和斜線紋。胎質(zhì)堅致,釉色白中泛黃。此器紋飾均為戳印而成,施棕褐彩。戳印點彩的做法是先用帶花紋圖案的印戳在半干的陶坯上印出紋飾,在凹下去的地方點上釉彩,再整體上釉,入窯燒制,成品后花紋部分凹凸有致。
元瓷遺珍
元青花月映梅紋高足杯(圖12),高9.5厘米,口徑11.8厘米,底徑3.6厘米,出土于河北省定興縣南關(guān)窖藏。尖唇,敞口,斜直壁,竹節(jié)形高圈足。外壁光素?zé)o紋,內(nèi)壁一側(cè)用青花繪一枝盛開的梅花,另一側(cè)繪一鉤彎月,碗心用青花點六個圓點。胎質(zhì)堅薄,潔白細膩,釉色晶瑩潤澤。此器造型精巧秀麗,紋飾簡潔明快,青花色澤清淡高雅,畫面明朗清幽,是元青花器中少見的精品。
高麗青釉嵌彩飛鶴紋梅瓶(圖13),高46厘米,口徑6.7厘米,底徑17.2厘米,出土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前太保村史天澤墓。小口,束頸,豐肩,上腹圓鼓,下腹斜收,圈足。器身采用鑲嵌技法裝飾云紋和鶴紋,雙線圓圈內(nèi)嵌以折枝花卉,近底部鑲嵌一周變形蕉葉紋,通體施青釉,釉面有細小開片?!扒啻设偳丁笔歉啕惽啻芍刑赜械囊环N裝飾技法,具體方法是先在灰色胎上刻出紋樣,然后將白土或赭土嵌入紋樣中,修胎后素?zé)瑹蟀淄寥猿拾咨?,赭土則呈黑色,然后施透明青釉,再入窯焙燒,這種獨特的裝飾技法又稱“高麗嵌”,具有極佳的裝飾效果。高麗青瓷通過海外貿(mào)易的方式進入中國,被當(dāng)時的皇室、貴族、士大夫階層所選用。
元藍釉金彩折枝梅紋杯(圖14),高4厘米,口徑8厘米,足徑3厘米,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永華南路窖藏??谖⑵玻罡梗降?,圈足。通體施藍釉,口沿部分藍色較淡,腹部以下藍釉深艷。釉上以金彩描繪紋飾,外壁繪折枝梅花,筆意疏簡,線條遒勁有力。內(nèi)口沿勾出一條細弦紋,杯心繪折枝花卉。胎質(zhì)潔白致密,金彩在藍釉的襯托下閃閃發(fā)光。目前所知,元代藍釉瓷器存世僅10余件,藍釉描金器物更為罕見,此器造型秀麗,金彩保存較為完好,是元代瓷器中的極品。
明清官窯瓷器
明洪武釉里紅折枝菊紋菱花口盤(圖15),高8.6厘米,口徑45.9厘米,底徑27.7厘米,菱花形口,折沿,花瓣形淺腹,平底,圈足。口沿繪海濤紋,腹壁內(nèi)外繪兩兩相對的折枝蓮花紋。內(nèi)底繪折枝菊花紋,菊花盛開,菊葉滿布。胎質(zhì)潔白細膩,釉色白中閃青。明洪武釉里紅瓷器存世數(shù)量不多,釉色鮮麗純紅器又極少,物以稀為貴,此器雖因燒制時還原氣氛不足,釉里紅發(fā)色晦暗,但也不失為一件精品瓷器。
明永樂青花折枝三果紋梅瓶(圖16),高28.8厘米,口徑5厘米,底徑11.8厘米。小口,短頸,豐肩,腹下漸收,底微內(nèi)凹。肩部繪蓮瓣紋,腹部主題紋飾為折枝三果,近底處繪蕉葉紋一周。三組紋飾間以弦紋相隔。胎質(zhì)潔白細膩,釉色晶瑩潤澤,青花發(fā)色濃艷,是一件典型的永樂青花梅瓶。
明宣德寶石紅釉盤(圖17),口徑21.4厘米,高4.3厘米,侈口,淺腹,平底,圈足,口沿處露出一線白色,即“燈草口”。胎質(zhì)潔白細膩,盤內(nèi)外均施紅釉,釉面潤澤。底部青花雙圈內(nèi)楷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兩行款。明宣德寶石紅釉飲譽中外,是著名的紅釉品種,釉色艷紅似血,釉層透澈晶瑩,猶如紅寶石般燦爛奪目。
明弘治黃釉碗(圖18),高7.5厘米,口徑18.2厘米,侈口,深腹,圈足。通體施黃釉,色澤淡雅柔和。底部青花雙圈內(nèi)楷書“大明弘治年制”六字兩行款。弘治黃釉胎質(zhì)細膩,釉面光亮,瑩澈如水,釉色嬌嫩純正,均勻一致,如雞油一般,被稱為“雞油黃”、“嬌黃”,又因以澆釉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冠絕當(dāng)時,是明清黃釉的典范。由于弘治朝共18年,御窯廠燒造活動不多,傳世器物也較少,此器胎體輕薄,釉質(zhì)勻凈,釉面光潔明麗,色彩淡雅宜人,是弘治黃釉瓷器的代表作。
清康熙素三彩花蝶暗龍紋碗(圖19), 口徑14.8厘米,撇口,深腹弧壁,圈足。碗外壁上刻劃細膩生動的“雙龍趕珠”紋樣。龍紋之上再以黑彩勾勒紋飾輪廓,以黃、綠、紫等諸彩繪兩株折枝牡丹紋,填彩雖偶有出格,但花朵飽滿,枝繁葉茂,兩只蝴蝶于花叢間飛舞,畫面生動。紋飾所用的湖水綠色,素雅恬靜,是康熙素三彩中最具代表性的顏色。碗內(nèi)壁為高溫白釉,極為滋潤,外壁為素三彩特有的低溫白釉,釉色略閃黃,并有乳濁感,即“密淋釉”。底部雙圈內(nèi)青花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兩行款。素三彩以黃、綠、紫三色裝飾彩料為主,因無紅彩,色調(diào)冷艷素雅,故稱“素三彩”。始燒于明代,清代延燒,康熙年間最為流行。此碗器型周正,胎質(zhì)細膩,刻劃的龍紋與彩色的花、蝶相得益彰,是一件難得的康熙官窯瓷器精品。
清雍正五彩龍鳳紋碗(圖20),高6.5厘米,口徑14.8厘米,口沿微撇,弧腹,圈足。內(nèi)外均施白釉,內(nèi)外口沿處繪以青花雙弦紋,碗內(nèi)繪騰龍火焰,紅綠對比強烈,頗具氣勢。外壁口沿弦紋內(nèi)繪一周吉祥紋飾。碗腹繪紅、綠二龍穿梭于折枝花卉中,二龍之間以鳳相隔,釉下青花,色彩艷麗。圈足上以青花繪雙圈,更顯挺拔。底部雙圈內(nèi)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款。此碗修胎規(guī)整,胎骨潔白堅致,繪工精湛,構(gòu)圖緊湊,圖案傳神。五彩龍鳳紋碗是清代官窯瓷器中的固定樣式之一,創(chuàng)燒于康熙,每朝必?zé)永m(xù)至清末。
清乾隆窯變釉石榴瓶(圖21),高20厘米,腹徑14.5厘米,花式口外撇,短頸,鼓腹,腹下內(nèi)收,瓶體豎向分為六瓣,圈足外撇。通體施窯變釉,口沿為明凈的天藍色,其余部位紅色中夾雜著藍紫色。釉面晶瑩滋潤,絢麗多彩。底部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窯變釉是宋代鈞窯所創(chuàng)燒,由于窯變釉中所含多種呈色元素,燒造后,釉面色彩斑駁,千變?nèi)f化,素有“窯變無雙”之說。它突破了傳統(tǒng)的單一色釉,開創(chuàng)于我國陶瓷釉彩裝飾的新途徑。清代窯變釉是仿鈞窯釉色所繁衍的一個新品種,又稱“窯變花釉”。明清景德鎮(zhèn)官窯窯變釉制品,以清代雍正、乾隆二朝仿燒的最好。
清光緒粉彩描金百蝶紋賞瓶(圖22),高39厘米,口徑9.7厘米,侈口,長頸,圓肩,鼓腹,圈足。口沿下以粉彩繪如意云紋,肩部飾纏枝花卉托壽字紋,頸部、腹部主題紋飾為百蝶圖,紅、綠、紫、粉、藍、赭等各色蝴蝶近百只,姿態(tài)各異,翩翩起舞?!暗迸c“耋”同音,百蝶有“壽至耄耋”之寓意。口、肩部分別描金。胎釉精良,瑩白溫潤。底部紅彩楷書“大清光緒年制”六字兩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