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保證供電可靠性,當工作電源因故障被斷開以后,備自投裝置能自動而迅速地將備用電源投人工作,保證用戶連續(xù)供電。然而備自投裝置動作不成功,則無法正常投入備用電源,也起不到保證電力系統連續(xù)可靠供電的作用。本文以一變電站單母分段進線備自投實例,通過模擬多種故障,分析備自投動作不成功,最后得出結論,解決問題。
【關鍵詞】備自投;斷路器
0.引言
電力系統許多重要場合對供電可靠性要求很高,為了保證其供電可靠性,設置了備用電源。當工作電源因故障被斷開以后,能自動而迅速地將備用電源投入工作,保證用戶連續(xù)供電的裝置即稱為備用電源自動投人裝置,簡稱備自投裝置。采用備用電源自動投入裝置是提高供電可靠性的重要方法。
1.備自投常見方式與配置條件
常見的備自投方式有三種:進線備自投、分段(橋)備自投、變壓器備自投。具體使用方式由變電站的運行方式決定。
參照有關規(guī)程,備自投裝置的主要使用原則可以歸納如下:
(1)應保證在工作電源和設備斷開后,才投入備用電源或備用設備。
(2)工作母線和設備上的電壓不論何種原因消失時備自投裝置均應起動。
(3)備自投裝置應保證只動作一次。
(4)備自投裝置判斷變電站失去工作電源的判據,應該是母線無電壓且原工作電源線路無電流。
備自投裝置的動作邏輯的控制條件可分為三類:充電條件,閉鎖條件,起動條件。即在所有充電條件均滿足,而閉鎖條件不滿足時,經過一個固定的延時完成充電,備自投裝置就緒,一旦出現起動條件即動作出口。
2.實例與原因分析
2.1備用電源自投邏輯
分段(或橋)斷路器和進線(或雙圈/三圈變壓器)兩種電氣元件的備用電源自投功能,包括四種備自投方式。方式 1 和 2:對應 1#和2#進線(或變壓器)互為明備用的兩種動作方式。方式 3 和 4:對應通過分段(或橋)斷路器實現Ⅱ母和Ⅰ母互為暗備用的兩種動作方式。
進線備自投(方式1),#1進線運行,#2進線備用,即 1DL、3DL 在合位,2DL 在分位。當#1進線電源因故障或其他原因被斷開后,#2 進線備用電源應能自動投入,且只允許動作一次。為了滿足這個要求,設計了類似于線路自動重合閘的充電過程,只有在充電完成后才允許自投。若需要檢測聯跳開關是否跳開,則應將Ⅰ母需要聯跳的開關位置接點(TWJ)串聯引入1DLF。
方式1動作過程:當充電完成后,Ⅰ母、Ⅱ母均無壓(三線電壓均小于無壓起動定值),Ux2有壓(JXY2投入時),I1無流起動,經延時Tt1,兩對電源1跳閘接點動作跳開電源 1 開關(1DL)、Ⅰ母需要聯切的開關,電源 2 跳閘接點動作跳開Ⅱ母需要聯切的開關(JLT2 投入時)。確認1DL 跳開、1DLF跳開(“JLT1聯跳一母開關”控制字投入時)和2DLF 跳開(JLT2 投入時)后,且Ⅰ母、Ⅱ母均無壓(三線電壓均小于無壓合閘定值)或滿足同期條件 2(檢同期 2 投入時),分別經 Th1、Th2 延時合電源2的兩對合閘接點。
2.2單母分段進線備自投實例
見圖一,52和58開關互為進線備自投,33開關接1DLF,31開關接2DLF。用繼保之星-1200對UL1、UL2通入100V,UAI、UBI、UCI和UA2、UB2、UC2分別加正序57.7V,52、55、31、33開關在合閘位置,58開關分閘位置,方式1充電燈亮,斷開I、II母母線電壓空開,模擬母線失壓,延時跳開52、33和31開關,合上58開關,方式1時動作正確。但是52開關分閘位置,52、55、31、33合閘位置,方式2充電后,斷開I、II母母線電壓空開,模擬母線失壓,延時跳開58、33和31開關,52開關合上瞬間又跳閘了。
備自投動作不成功分析。
為重現故障,多次模擬試驗。方式1均正常動作,方式2還是52開關合上后又瞬間又跳閘了。采取如下方式分析:
(a)斷開方式2跳52開關硬壓板后,保護正確動作,方式2動作正確。
(b)取下52開關跳閘接線后,保護正確動作,方式2動作正確。
(c)將JLT1控制字投0后,方式2動作正確,52開關合上后未跳開。
分析原因,方式2時,52開關合上后又瞬間又跳開了,是由于聯切跳閘保持到58開關跳開后,才會斷開,但是58開關分閘時間比52開關合上的時間長,52開關合上后跳閘保持還在,所以又瞬時跳開了52開關。
解決辦法:將Th1(方式12合閘短時限)、Th2(方式12合閘長時限)按廠家建議整定0.1S,以躲過方式1、2動作合備用電源開關時,跳閘命令未返回的情況。
為驗證結論,重復多次試驗,方式1、2時備自投均正常動作。
3.結論與建議
得出結論,合閘延時設置為0.1S后,方式1、2均正常動作,進線斷路器跳閘時間不一致導致備自投動作不成功的問題得以解決。
【參考文獻】
[1]國家電力調度通信中心.國家電網公司繼電保護培訓教材,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
[2]RCS-9000系列C型保護測控裝置——備用電源自投部分技術和使用說明書,南京:南瑞繼保電氣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