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稻瘟病的病癥種類與識別
1.1稻瘟病的癥狀
由于為害的時期和部位不同,可分為苗瘟、葉瘟、節(jié)瘟、穗頸瘟和谷粒瘟。一般以葉瘟、節(jié)瘟和穗頸瘟危害較大。
1.2苗瘟
秧苗一般在三葉期發(fā)病,不產生明顯病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變褐,卷縮枯死,濕度大時,基部有大量灰色霉層。
1.3葉瘟
在秧苗三葉期后至抽穗均可發(fā)生。葉上產生的病斑因氣候條件影響和品種抗性的差異,在形狀、大小和色澤上都有所不同,分為四種類型:
1.3.1普通型(慢性型)
病斑為常見的典型病斑。最初在葉片上產生褐色或暗綠色小點,逐漸擴大成棱形病斑,外層為黃色暈圈叫中毒部,內層為褐色叫壞死部,中央為灰白色叫崩壞部,病斑兩端有向縱脈伸展的褐色線條(壞死線)這是慢性型的重要特征。當氣候潮濕時,病斑背面可產生灰綠色霉層。葉上病斑多時可互相愈合形成不規(guī)則大斑,發(fā)病嚴重時葉片死亡。在田間觀察時,特別注意與胡麻葉斑瘟、水稻缺鉀型坐蔸相區(qū)別。
1.3.2急性型
在適宜條件下,感病品種的葉片常產生暗綠色近圓形至橢圓形病斑,正反兩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層。這種病斑的出現往往是此病流行的征兆,但在天氣轉晴后,可轉為慢性病斑。
1.3.3褐點型
在高度抗病品種的老葉上,病部僅產生針頭大小的褐點,局限于兩葉脈間,不產生孢子。
此外,葉舌、葉耳、葉枕也可發(fā)病,病斑初呈暗綠色,后變褐色至灰白色。葉枕發(fā)病后延及葉梢,產生不規(guī)則形大斑,有時葉梢相鄰處因組織被破壞而折斷。這些部位發(fā)病??梢鸸?jié)瘟和穗頸瘟的發(fā)生。識別葉部各種類型的稻瘟病斑對于準確判斷病害發(fā)展趨勢和開展測報都很重要。
1.3.4白點型
感病品種的嫩葉感病后,可產生白色近圓形的小白斑。不產生孢子。如果氣候條件有利病害流行發(fā)展,可迅速擴展成為急、慢性病斑。
1.4節(jié)稻瘟
多在抽穗后發(fā)生。最初在稻節(jié)上產生褐色小點,后逐漸圍繞節(jié)部擴展,使整個節(jié)部變黑腐爛,干燥時病部易橫裂折斷。發(fā)病早影響結實或形成白穗。有時病斑分布在節(jié)的一側發(fā)生干縮后造成莖稈彎曲。
1.5穗頸瘟
在穗頸上初生褐色小點,擴展后可使穗頸成褐色或黑褐色。發(fā)病早而重的可造成白穗,與螟害極。病害時,穗易從感病穗節(jié)處折斷,故群眾叫爛頸瘟。但在病部有灰綠色霉層和莖桿上無蟲蛀孔痕跡,兩者于區(qū)別。發(fā)病輕時秕谷增多,千粒重降低,影響產量。
1.6谷稻瘟
發(fā)病早穎殼全部變成灰白色,形成秕谷。發(fā)病晚,產生褐色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嚴重受害的可使米粒變黑。有的穎殼無癥狀,但護穎部變褐色,雖不影響結實,卻可成為初侵染來源。
濕度大時,節(jié)、穗、枝梗和谷粒的病部均可產生灰色霉層。因此,當本病與其他病害不易區(qū)別時,可將病部置于25-30℃下保濕培養(yǎng)2-3天,根據所產生的霉層特征,及鏡檢的結果進行鑒別。
2.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對稻瘟病的防治要早預防,勤觀察,早發(fā)現,早防治,進行綜合防治。
2.1品種抗病性
粳稻品種的抗病性差異很大,一般耐肥力強的品種抗性也較強。同一品種在不同生育期或同一生育期組織的老嫩其抗病力也不同,苗期(四葉期)至分蘗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葉片而言,初葉當天最易感病,5天后抗病性逐漸增強,13天后很少感病。穗頸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天后,抗病性逐漸增強。種植感病品種易引起發(fā)病。
2.2精細整地,合理配方施肥
精細整地,提高土壤通透性,提高地溫,促進插后秧苗早生快發(fā),是防治稻瘟病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整地時一定要精細,特別是對上年發(fā)生過稻瘟病的地塊,要清除稻亂子和殘茬,泡田時澇凈菌核并且焚燒或深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消滅稻瘟病的傳染源。在施肥上要遵循如下原則,在多施農家肥(優(yōu)質農肥1000kg/667m2)的基礎上,首先要施足底肥,特別是增施磷鉀肥,來促進秧苗插秧后的早生快發(fā),要提早追肥防止秧苗徒長,巧補穗肥,以提高產量。
2.3氣候條件
影響水稻稻瘟病發(fā)生的氣象因素主要是溫度和濕度,其次是光和風。溫度主要影響粳稻和病菌的生長發(fā)育,濕度影響病菌孢子的形成、萌發(fā)和侵入。水稻葉瘟病,旬平均氣溫為24℃~28℃,且有一晝夜以上的飽和濕度,則稻瘟病易流行。一般7~8月份水稻生育期間如降雨量及雨日多,霧、露天氣多,光照少,適合稻瘟病流行。粳稻抽穗期如氣溫降到20℃以下,并持續(xù)一周左右,往往引起穗頸瘟流行。
2.4水分管理
防治稻瘟病,水的管理很重要。應以濕潤灌溉、干干濕濕為好,并且適時進行曬田,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減輕發(fā)病。水稻進入抽穗開花和灌漿等階段,也是稻瘟病防治的關鍵階段,更要淺水灌溉、淺濕交替,以提高溫度、降低濕度,防止穗頸瘟的發(fā)生。
3.防治技術
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做到生態(tài)控制和化學防治相結合,努力做到“公共植保、綠色植?!币?。具體技術措施如下:
3.1農業(yè)措施
在水稻中后期田間管理中要特別注重水、肥管理。實行“淺-濕-干”間歇灌溉技術,做到氮肥早施控制用量,增施磷肥鉀肥,噴施葉面肥提倡使用磷酸二氫鉀。加強水稻健身栽培,提高抗病能力。同時要割凈水渠和池埂上的雜草,以增加通風透光性。清理銷毀病稻草,減少田間菌源。
3.2藥劑防治
根據當地稻瘟病的發(fā)生和防治預報,選擇具有保護及治療作用較強的新型藥劑進行預防和防治,有條件地方選用背負式彌霧機保證藥效,提高防治效率。建議交替使用藥劑,以免產生抗性。
3.2.1葉瘟預防
對于未發(fā)病或葉瘟剛剛發(fā)病的地塊,選用40%稻瘟靈乳油,畝用量70~100毫升或25%使百克乳油,每畝用量40亳升或2%好普水劑每畝40毫升,施藥方法均為,對水30~40公斤,均勻噴霧。治療:應在葉瘟病斑達二級以上進行防治。選用40%稻瘟靈乳油,畝用量70~100毫升或40%富士一號乳油,每畝用量130毫升或25%使百克乳油,每畝用量60亳升,施藥方法均為對水30~40公斤,均勻噴霧。
3.2.2穗頸瘟
穗頸瘟必須藥劑預防。在水稻孕穗末期(7月25-31號)、齊穗期(8月5-10號左右)各噴1次藥??捎?000億芽孢/毫克枯草芽孢桿菌可濕性粉劑12克/畝或25%咪鮮胺乳油120毫升/畝?;?0%稻瘟靈乳油,每畝用量100毫升,施藥方法均為,對水30~40公斤均勻噴霧。如果水稻齊穗后,氣象條件仍然有利于發(fā)病,還須增噴一次,預防后期可能發(fā)生的枝梗瘟和谷粒瘟。
4.注意事項
為了保證施藥效果,應注意以下事宜:對水量要充足,使藥液分布均勻,提高防治效果;搶晴噴藥。為了及時防治,應根據氣象預報,抓緊時機搶晴天(4小時內不降雨)噴藥;噴藥要及時周到。不論葉瘟、穗瘟還是節(jié)瘟,均應做到及早防,及時治,才能起到防治作用。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