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音樂,不能缺少中國文化。西方音樂體系雖然加快了中國音樂的發(fā)展,但民族音樂發(fā)展的動力終究來源于中華文化。因此兼收并蓄,歸于本土才是民族音樂的正道。作曲家趙季平先生樂于在作品中加入民族元素,各民族對于本民族文化的堅守都顯示出本土文化才是民族的力量,才是文藝的養(yǎng)分。
關(guān)鍵詞:民族音樂;本土文化;西方音樂體系;繼承傳統(tǒng)
2015年3月,林谷芳先生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行了一次名為“中國音樂的人文回歸”的講座。這位昔日的琵琶演奏家,如今的文化學者,操著一口鄉(xiāng)音,講著一腔人文。老先生的聲音和緩平達,他用自己畢生的修行,沉淀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中國的音樂,不能缺失了中國的文化。
林先生這樣提到:隨著音樂藝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音樂的學習和訓練愈加專業(yè),各類音樂考級標準越來越高,因此音樂學習者的演奏技術(shù)也越來越高。不過令人嘆息的是,在音樂藝術(shù)有了如此巨大發(fā)展的情況下,卻鮮有人對民族音樂與本土文化之間的關(guān)系產(chǎn)生出更為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我們的民族樂器在不斷地完善,我們器樂演奏家的演奏技術(shù)變得更加規(guī)范、精湛,我們的民族音樂在不斷發(fā)揚。
本土文明的繼承和發(fā)揚通常伴隨著外來文化的融合,新鮮的血液有著催動任何古老文化向著先進成長的龐大力量,我們的民族音樂也一樣。中國剛剛打開國門的時候,伴隨著西方先進涌入的是已經(jīng)趨于完善的西洋音樂。自此之后,我們的民族音樂也隨之一起進步。民族器樂的演奏和中國音樂的創(chuàng)作,通過借鑒和學習許多西方音樂的方式和體系有了快速的發(fā)展。然而在對外來先進事物的效仿和學習中,難免也會有所迷失,當然,迷失的就是傳統(tǒng)文化這個定盤星。因此,在面向世界廣學博覽的過程中,我們除了要接受,還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堅守我們的文化。
我國著名作曲家趙季平先生曾寫過許多優(yōu)秀的中國音樂作品,也為許多電影編配過許多膾炙人口,大家耳熟能詳?shù)碾娪耙魳贰?014年12月7日,趙季平老師曾在中央音樂學院舉辦過一次電影音樂主題的講座。趙老師自己也坦言,雖然許多人總感覺交響樂磅礴大氣也更具有“國際范”,但是很多委約的電影音樂的創(chuàng)作,他自己還是更加偏愛民樂?!洞笳T》里“爺味兒”十足的京胡調(diào)子;《秦頌》里不時的幾韻古琴;《霸王別姬》中動人的蕭塤孤鳴;《紅高粱》中高粱地里的嗩吶合吹;《秋菊打官司》里純樸的念唱加胡琴三弦和板鼓的小合奏等等,這些都是趙老師電影音樂作品中讓人回味無窮的經(jīng)典片段。講座中趙老師這樣說道:“單說日本人在音樂上,對先進技術(shù)的接收不可謂不廣泛迅速,但對音樂中自己的民族風格的傳承亦不可謂不堅守。”
說起我們的音樂和文化,不禁讓人聯(lián)想到電影《建黨偉業(yè)》中,顧維鈞(陳道明飾演)在巴黎和會上一段經(jīng)典的演講——“中國的山東省是孔孟之鄉(xiāng),是中華文化的搖籃,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日本人之于櫻花,印度人之于菩提,俄羅斯人之于白樺,恰似中國人之于梅蘭竹菊。梅可入藥,蘭常成詩入畫,不知道是不是從靖節(jié)先生起燙菊為茶,然后有人截竹成樂。絲竹管弦笙歌樂舞是中國人滲透在生活點滴里的詩畫似的氣節(jié)和文化。中國人對自己的琴瑟絲竹的第一聯(lián)想,自然都離不開這樣的詩趣,這就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共識。作為一個音樂學習者或樂器演奏者,面向世界,兼收并蓄固然重要,但是守護我們的文化瑰寶,堅定我們的音樂品性,才是我們最最重要的責任和擔當。
沒有哪個民族可堪承受失去文化的重創(chuàng),當然也沒有哪種音樂可以拋開文明而流傳,敬畏祖先,繼承傳統(tǒng),守望我們本土音樂的靈魂。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