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常言道:“科學求真,道德求善,藝術求美”。而語文教學則是真善美的結合與化身。作文教學更是感悟文字、挖掘靈感、傳承美德的載體。如此一來,作文教學如何展開,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成了新課改背景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新課改;語文素養(yǎng);寫作水平
新課改下高中語文課程要使全體高中學生獲得應該具備的語文素養(yǎng),并為學生的不同發(fā)展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而在作文教學中,教師更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fā)寫作欲望。而語文教師致力于提高學生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就是在充當著“杖藜”的角色,為此,我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嘗試,略見成效,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高一開始,我首先對作文教學設定了一個整體作文教學目標。高一年級會寫比較復雜的記敘文,高二要求會寫議論文,高三整體深化和訓練。然后將整體目標有計劃地分散到每次作文訓練中。
每次作文設定一個訓練重點,如記敘文訓練中,我設計的訓練重點有:怎樣擬題,怎樣開頭結尾,怎樣細節(jié)描寫,怎樣運用景物描寫,怎樣敘事等等。而細節(jié)描寫是學生訓練的重中之重。我將這些訓練整理成有效的方法教給學生,成為真正的“杖黎”。
二、細雨落花皆有意,人情練達皆文章
我從這屆高一入學開始就利用周記鼓勵學生進行一些課外自由寫作,可長可短,一切身邊發(fā)生的事都可以成為敘述的對象,都可以作為自己的點滴感悟。看一次熱點電影或電視,讀一本暢銷的書,得到一份自己喜歡的禮物,買到一件自己喜歡的東西,每個有紀念的節(jié)日……有趣的事、難忘的事、有感觸的事……生活中的煩惱、思想上的困惑、父母的嘮叨……留心自己身邊人的舉動、描摹他人的各自個性等等,一切的一切皆可入文。不限文體,不限字數(shù),不限完成時間。
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以課內教材作為豐富的作文資料庫
高一到高二語文教材中的素材相當可觀。將教材中詩詞歌賦、文學經(jīng)典、名家名言、典故軼事點綴在自己的文章里,不僅能大大豐富文章的內容,還是作文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可以使文章神采飛揚。
2.以選修教材作為作文豐富的養(yǎng)料
新課改的選修教材,品讀現(xiàn)當代詩歌,研讀小說名著,賞鑒人物傳記,上下五千年,縱橫幾萬里,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璀璨生輝的歷史名人,無一不是作文中的源頭活水。
3.以社會作為學生最熱點的關注
學生如果讀死書,死讀書,是不能適應這個數(shù)字時代的發(fā)展的。尤其是高考作文的新角度作文,更對學生的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把屈原從水里托上又拖下,把昭君挖出又埋進的習作已經(jīng)不能吸引閱卷老師的目光了。
4.以試卷中的文化傳記作為學生的有益補充
每套試卷中的現(xiàn)代文閱讀和傳記閱讀都是精挑細選的佳作,尤其是傳記文學中傳主的事跡,常常是學生的寫作的源頭??梢圆煌瑫r間、不同選材、不同領域地進行多角度論據(jù)的使用。
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1.課內作文堅持適量面批,抓典型,賞優(yōu)改劣
面批時,教師引領學生把文句讀下去,碰上錯別字要學生自己糾正。讀到錯句,要進行點撥;思維混亂表達不清,就幫助分析。至于文字思路和段落過渡上的毛病,經(jīng)這么一讀,基本上都暴露無遺了。等讀完全文,立刻與學生討論立意、構思和選材的問題,提些建設性的意見。
2.教給方法,自己修改,體悟反省
發(fā)放高考作文方案標準,按照各個等級標準讓學生自己動手,多次修改自己的作文,讓他們自己學會修改作文,這樣一來既提供了學生對自己作文重新認識的機會,又讓學生學會了修改作文。
3.教給方法,互相批改,共同提高
我將高考作文評分標準印發(fā)給學生,學生依據(jù)此標準,并參照老師平常標準互批互改,先針對當次作文的文體特點和具體的寫作要求,老師提出修改方法和操作細則。最后要簽上批改者的姓名。這樣一來,在互批互改當中,同學們的寫作水平、修改能力就會得到共同提高。
4.當堂評分,范文選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每大組的四人一小組批改后選出最好的,然后每大組再從選出的范文中選出最好的一篇,全班選出四篇,說出推薦理由,最后確定分數(shù),在全班公布,然后宣讀范文。因為是身邊的文章,所以很有說服力。
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是將自己的作文參照范文加以改進,力爭二批、二改。
五、赤橙黃綠青藍紫,我持彩練當空舞
近幾年來,我為學生積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而兩周一篇的作文也使學生積累了許多的作文模本。我要求學生將每次的作文都保留下來,以后要集結成冊。主頁上是學生按照時間集結的作文,后面是每次印發(fā)的范文和使用素材。
語文是個美麗的鄉(xiāng)愁,作文是鄉(xiāng)愁中那抹最寂寞的春色。當帶著學生拄著杖藜尋找每一片寫作天地的春色時,我堅信,學生最火熱的情感就會如沙丘的歲月,被高中生活夷為平地,然后就會沉淀出記憶的綠洲,蔥蘢在每個飛翔的秋天。
參考文獻:
[1]張必隱.閱讀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09.
[2]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