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認知語境的框架內(nèi),研究通過有聲思維的手段探討了影響二語學習者對未知詞義推測的因素。結(jié)果顯示:多義詞詞義理解與語言能力呈正相關(guān);詞義推測過程中,多義詞詞義理解過程進行了有聲思維的解讀和相關(guān)闡述,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guān)鍵詞:多義詞;認知語境;有聲思維
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Wilkins,1976)說過,“沒有語法,人們可以表達的事物寥寥無幾;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事物。”學習英語詞匯是學習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詞匯的語用意義在很多情況下完全依靠語言知識根本無法達到理解交際信息的目的。Grice(1989)提出,“話語中的蘊含意義”能夠通過廣泛的知識產(chǎn)生語境中的語用效力。由此看來,詞匯意義的研究重點在于:話語發(fā)生時的語境如何賦予詞匯真實的意義和效力。例如:
(1)They prefer the bullet to ballot box.
(2)Candles replace New Year fireworks.
上述兩個例子都屬于喻式用法,而非原型意義層面上的用法。話語理解往往因為類似詞語的出現(xiàn),需要聽話人付出更多的語用推理的認知努力。例(1)中的the bullet和ballot box分別轉(zhuǎn)指恐怖主義與民主制度;例(2)中的candles 和New Year fireworks傳遞的內(nèi)容是亞洲海嘯災(zāi)難后人們對受害者的哀悼。在英美國家,“Excuse me”字面意義是請求原諒,但是如果走在擁擠的人群中,一聲“Excuse me”,別人也許會讓出一條路來。若是一個英國人不小心被一個莽撞的人撞上,他可能會大聲喊道“Excuse you!”這是一種不客氣的埋怨聲。
本研究以有聲思維為研究方法,從多義詞匯的詞義確定來探討中國大學生詞匯認知的心理建構(gòu)過程,旨在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多義詞認知水平以及認知中所存在的問題,以此為教學實踐提供啟示和建議。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問題
問題1:認知語境在多義詞識別過程中如何起作用?
問題2:不同語言水平的英語學習者對多義詞的理解有何差異?
2.研究對象
參加本研究的受試者(總共40人)均來自浙江省某重點高校非英語專業(yè)二年級學生,所有的受試者均已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鑒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在考查學生綜合語言能力方面有較高的權(quán)威性,我們將受試者的四級成績定為他們的綜合能力成績,并以此將被試者區(qū)分為高低兩個水平組。成績在550分以上的20名被試者被劃分為高水平組,450分以下的20名被試者為低水平組,中間水平段的學生未在調(diào)查范圍內(nèi)。對兩組受試者成績的T檢驗顯示兩組的英語水平差異顯著(P<0.05)。
3.研究工具
有聲思維方法:要求受試者詳細說出如何利用各類語境線索進行生詞詞義推測的思考過程。為了詳細記錄每個受試者的有聲思維過程和提高測試效度,研究者采用了高質(zhì)量的手機進行錄音和計時。
4.數(shù)據(jù)收集與分析
對經(jīng)轉(zhuǎn)寫的有聲思維文本進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定性分析集中在每個有意義句子在詞義推斷中起的作用,作為被試認知語境的功能,在此基礎(chǔ)上對語境功能進行了歸類,形成分析框架。有聲思維實驗內(nèi)容如下,畫線部分詞匯為多義詞,請識別在句子中的具體意義,并把答案(用英文)寫在空白處:
(1)Mr Mandela took a short break before resuming his schedule._______
(2)His father’s illness left the family short of money._____
(3)Opinion polls have suggested Mr Vargas kay falls short of an absolute majority.______
……
二、結(jié)果與討論
表1 語言水平與詞義正確理解的相關(guān)性
■
來自不同水平組的被試者在詞義的成功推斷上顯現(xiàn)出差異。如表1所示,高分組在語篇中對未知詞詞義推測成功的平均分為15.5,低分組的平均分為10.5,這說明高水平英語學習者比低水平學習者在詞義理解層面有更好的表現(xiàn)。這個結(jié)果也在預(yù)料之中。但是,我們更為關(guān)心的是:高分者在詞義理解過程中是如何借助認知語境進行詞義推測的呢?有聲思維的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為這個問題找到答案。
表2 高分組學生詞匯意義理解的有聲思維過程解讀
■
詞匯語義盡管存在字面意義或者詞典意義,但是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其意義往往帶有不確定性,會出現(xiàn)新的意義、新的所指。歸其原因就在于語境的因素。語境不僅僅制約歧義,還能給詞匯語義提供創(chuàng)造性的臨時意義。
本研究通過測試和有聲思維的方式對大學生的詞匯意義理解過程的分析,不斷從認知語境中尋找詞匯意義的相關(guān)線索,這是高分組受試者的解題規(guī)律。所以,引導學生構(gòu)建積極的認知語境,發(fā)揮認知語境的正面功能,從而正確解讀詞匯意義,形成正確的詞匯認知語用能力觀。
參考文獻:
[1]Blakemore,D.Relevance Theory.In Jef Verschueren et al.
(Eds.)Handbook of Pragmatics: Manual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5.
[2]Grice,H.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Wilkins,D.A.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Edward Arno-
ld,London,1976.
作者簡介:邵艷春,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語言學習理論與策略研究。
周志遠,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以發(fā)展綜合認知能力為目標的二語詞匯語用研究》(10YJA740
13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