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窩集部居地東西狹,南北長,可千余里,又稱“千里窩集”?!案C集”為滿語,意為“深山密林”。清代的窩集,主要指東北東部地區(qū)廣大山林中的通古斯人,它不是某一族專有的族稱,而是指大體居于同一區(qū)域內山林中的幾個族群。
窩集部,又作渥集部、烏稽部、窩稽、沃沮、兀狄哈等。“窩集”為滿語,意為“深山密林”。窩集部泛指居住在黑龍江省張廣才嶺以東,烏蘇里江流域,綏芬河流域,北到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qū)南部一帶的山林里。居地東西狹,南北長,可千余里,又稱“千里窩集”?!案C集”究竟作何解釋?《清一統(tǒng)志·吉林》:東海窩集部“在琿春城東南。凡沿海林木叢茂處皆曰窩集”。薩英額謂“窩集,密林也”曹廷杰謂“今遼水東北盡海濱諸地,凡林木叢雜,夏多哈湯,人馬難以通行之處,皆稱窩集,亦曰烏稽,亦曰渥集、阿集?!卑雌浞植嫉赜?,兩漢時沃沮,南北朝之勿吉,隋唐之靺鞨,皆與“窩集”有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
一、隋唐及以前的“窩集”先世
傅朗云、楊旸先生說:“秦以前的居就,秦漢時期的夫租、沃沮,都源于諸稽,即勿吉。隋唐以后的烏惹、兀的改、斡拙、吾者、如者、烏稽、窩集等族群、部落或氏族的名稱,都與勿吉有關。近人考證:‘烏稽、窩集、渥集,皆沃沮一聲之轉’,‘或即森林民族之稱’?!蔽志诘淖宸Q,金毓黻先生認為是滿洲語weji窩集,叢林之義。沃沮,最晚在西漢之初就已形成民族。沃沮有南北之分,以長白山為限,長白山以南為南沃沮(或稱東沃沮、沃沮),以北為北沃沮。南北朝時期,挹婁人已兼并沃沮并襲用其名。《魏書》、《北史》所謂勿吉,其地理位置大體為《后書》,所謂南沃沮及挹婁,沃沮、勿吉、靺鞨,實為一聲之轉,于是史籍中再不見沃沮之名。
金毓黻認為勿吉即為挹婁之異稱。勿吉興盛于北魏時期勿吉之名始見于《魏書·勿吉傳》:“在高句麗北,舊肅慎國也。”北朝末年,勿吉又稱之為靺鞨。從554年至571年間,勿吉與靺鞨并見于史書,到隋唐以后勿吉名稱被靺鞨所取代。那么,勿吉為何要改為靺鞨呢?《通典》中稱:“勿吉與靺鞨音相近”之故也。靺鞨一名最早見于《北齊書·武成帝紀》:“(河清)二年(563),靺鞨——遣使朝貢?!薄侗饼R·勿吉傳》載:“勿吉國在高句麗北,一曰靺鞨。”《舊唐書·靺鞨傳》載:“靺鞨,后魏謂之勿吉。”其名稱來源皆出自肅慎語weiji窩集。
二、遼金元時期的“窩集”部
唐代靺鞨部中有鐵利和佛涅兩部。佛涅,亦稱大佛涅,常入貢中原,位于伯咄部以東之拉林河流域五常等地。拉林河流域于北魏為勿吉地,此拂涅即勿吉一音之轉,兩者應同在今拉林河流域。唐代鐵利、佛涅兩部到遼代稱鐵驪、兀惹。《金史》卷二載:“收國二年詔曰:自破遼兵,四方來降者眾,宜加優(yōu)恤。自今契丹、奚、漢、渤海,系遼籍女真、室韋、達魯古、兀惹、鐵驪諸部官民已降或為遼所俘獲,逃遁而還者,勿以為罪。”此詔中,兀惹既不看作生女真,也不看作遼籍女真,兀惹仍作為獨立一族見史,因此當時還不包括在女真民族中。金代將兀惹作為猛安謀克,漸次融入女真民族中,金代以后已不見此族的存在,應已融入女真族中。
“野人”是元代對北部女真人的一種常用稱謂。在有關東北的歷史文獻中,“兀的哥”與“吾者”兩個通古斯女真語同時存在并有許多同音異寫的形式。屬于“吾者”形式,漢代的沃沮,南北朝的勿吉,唐代的靺鞨,遼金時期的屋惹、烏惹、嗢熱、濮幹、兀惹、吾熱,元代有吾者、兀者、烏若、斡拙,明代作兀者,清代的窩集、窩稽、烏稽、渥集、阿集等等。各譯寫形式均為女真語“Weiji”的音譯,譯為叢林、森林或密林。屬于“兀的哥”系列,金代兀的改、烏底改,明代兀狄介、兀的罕、兀狄哈,清代作窩集克,等等。是通古斯語“Weiji-kai“的音譯,“Weiji”是森林,“kai”是人。兩種形式含義不同,不能互相取代。元代的吾者指居住在黑龍江下游至烏蘇里江以西山林中的女真族。
三、明清時期窩集部
在建州、海西女真人以東以北的廣大地區(qū)分布著東海女真人,明代稱之為“野人女真”,明末清初,野人女真也稱“東海女真”、“渥集部”“七姓野人”,清代稱之為“窩集部”。東海女真主要有三部,如《清太祖高皇帝實錄》所載:東海之渥集部,瓦爾喀部,庫爾喀部。清人著作里的東海窩集部是恰喀拉人。是清代滿族人對他們的稱呼,滿語意為“蜂巢的隔壁”,寓意為山林鄣隔的同族人。恰喀拉族自稱烏德埃,俄國人稱作“烏德赫”“ 烏德蓋”或“烏德?!?,清代滿洲人稱他們?yōu)楦C集克,林中人之意。恰喀拉是東海女真的一支,在明清時期,主要居住在黑龍江中下游、烏蘇里江流域以及日本?!皷|?!毖匕?。
沃沮—吾者—窩集一名,是不同歷史時期對居住在東北山林中,尤其是東北地區(qū)的東部密林與低地帶洼漁獵民族的一種泛稱,它的內涵隨時代的變遷而變更。時代愈近,窩集所指區(qū)域愈小?,F(xiàn)以“窩集”自稱的民族有俄羅斯濱海邊疆區(qū)的烏得赫人及松花、黑龍和烏蘇里三江流域的赫哲人。烏得赫與赫哲,皆由窩集一語轉變而來。
參考文獻:
[1]薩英額.吉林外紀[M].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2.
[2]董萬侖.東北史綱要[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3]叢佩遠,趙鳴岐.曹廷杰集[M].中華書局,1985.
[4]金毓黻.東北通史[M].五十年代出版社,1981年翻印.
[5]干志耿,孫秀仁.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1.
[6]孫進己.東北民族源流[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5.
[7]何光岳.女真源流史[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2.
(作者簡介:哈爾濱師范大學歷史與文化學院13級中國古代史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