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作家段平、官玉華寫蔡金華的,三人都是我曲靖的老鄉(xiāng),感覺很是親切。從年齡上來說,他們都是我的大哥,應該向他們學習。
段平老師是位高產的作家,近年來寫了一些很有質量的文學作品如《最后的官子》《煙草王國的紅色經典》《重九重九》及正在出版的《大國公民》等,很多作品我都翻閱過,很受教育和啟發(fā)。他勤奮、執(zhí)著且記憶力驚人,他有著良好的心態(tài),有著年輕的壽眉和嘻哈樂觀的笑容,所以他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是輕松的,也是清新的,文字看似漫無經心實則處處留意,閑庭信步卻又揮灑自如,字里行間凝練精準,氣象開闊而從容。對于官玉華先生,我是先識其文后識其人的,他是曲靖比較活躍的作家,常有文章見之于報刊雜志。我想,無論是對該書的作者還是該書的寫作對象,這樣一本書的出版,都是可喜可賀的。
我對傳記性質的文學作品閱讀得不多,但這類的書實際上很有價值的。簡單說來,這類的作品能通過別人的故事映照自己的人生,給人以啟迪和啟示,很多這類文學傳記作品都能凈化心靈給人力量。比如我當年讀海倫·凱勒帶有自傳體性質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很受震撼,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樂觀的方式面對黑暗茫無邊際的世界,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給人類帶來光明,讓我們天天見到光明卻黯然失色,當時那種震撼力量至今都記憶猶新。
這類性質的傳記文學,用當下流行的詞語來說屬于正能量作品,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正能量迫切需要傳播和弘揚。尤其是年輕人,自小生活條件優(yōu)越,缺乏勤奮和吃苦耐勞精神,閱讀此類的書是大有裨益的。
這本書很多細節(jié)非常感人,因為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自小出身貧寒,所以讀來很是親切,比如蔡金華童年的挑水、干農活、點松香、點煤油燈,在農村教室的土坯房學習,如回到過往的歲月。這樣的經歷現(xiàn)代人很難體會,時間雖然不長,但對于青年一代來說,卻陌生而又遙遠,惟獨那個時代,唯獨有那樣的經歷才能即便面對文字一言不語,卻有萬般滋味涌上心頭。這是共同的經歷和共同童年生活的背景所致。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應該靜下心來,讀一讀飽含深情的文字,讓內心得到洗禮。比如蔡金華童年時牽著雙目失明的母親相依而行到河邊打水,一老一幼,一個打水一個提水,這樣溫馨而又酸楚的畫面我想除感動作者外,對于每個閱讀者都具有深深的感染力。這是超越年齡、地域、甚至不同的出生背景與生活圈子的,這樣的愛與溫情應該傳播得更遠,也能在心靈停留得更久。
這本書定位為勵志文學在我看來非常好,蔡金華先生還很年輕,還有更為廣闊的未來,給自己勵志,期望他有更為廣闊燦爛的明天。另外,從貧寒的農家子弟一步步走向成功,這個勵志故事,對年輕一代具有重要的意義,小學一年級以前沒有褲子穿,小學三年級前沒有穿過新的鞋子,饑餓、寒冷、勞累在他的成長的過程中如影相隨。我相信,這樣的人生對每個人都是面鏡子,對照這些文字,在今天來看,也許所有的困難應該都不成困難,很多人的艱苦都不值一提,這的確是需要年輕一代好好反思并努力培養(yǎng)的品質,那就是摒棄好逸惡勞,立足當下,埋頭苦干,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蔡金華身上,“叛逆”與“離經叛道”有著本質的區(qū)別,那是種深思熟慮的反其道而用之,更是一種獨辟蹊徑的行走,在政商之間游走穿梭,這是很多儒商難以做到的。
我認識他,首先是他的作家身份,文學的氣韻給他帶來更深刻的底蘊。無論是從事創(chuàng)作還是他在事業(yè)上,我都希望著他有更大的作為和更為廣闊的明天。
借此機會,也向段平、官玉華老師表示衷心的祝福!
責任編輯:張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