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歷來是古人的第一消暑神器,手握一把扇子便可以安然度夏。扇子非常易得。隨處可見。在中國古代又稱“:京友”,有“搖風(fēng)”或“快哉風(fēng)”之稱。當(dāng)然,扇子也是很有講究的:普通人家用竹子編扇,富裕人家就用絹帛做成的輕便扇子。還有一種更高端的,是把布條當(dāng)扇葉掛到半空中,順下來一根繩,一扯繩子,扇葉就左右搖擺,風(fēng)很輕柔,適合睡覺的時候讓仆人來幫忙扇風(fēng)。
夏夜如何降溫,古人在睡覺的裝備上也下足了工夫。“玉枕紗櫥,半夜:京初透。”李清照的這句詞中的“玉枕”指的其實是瓷枕。瓷枕比較高。而且是中空的。便于散熱。瓷枕表面有釉,滑滑的,摸起來冰冰涼涼的。還有一種“竹夫人”,也叫竹夾膝,是用竹子編的中空的長條形寢具,抱著睡覺也會比較涼快。涼席更是消暑必備,古人會在床上鋪藤草、亞麻或者竹質(zhì)的涼席。這個習(xí)慣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是的,真的只是一口井。水井不光能解決飲水、洗衣等問題,也是古人消暑納:京的好地方。不信你試試,在炎熱的夏季,往井邊一站,就會感覺到陣陣涼氣自下而上襲來,很是舒爽。這是因為水井在地表之下,不易受到地上溫度的影響,水的溫度通常能保持在4℃左右。人們還可以把瓜果蔬菜放在一個籃子里,然后下放到井里鎮(zhèn)一下。炎炎夏日吃一口冰:京的西瓜,此等享受怎可用語言形容?大家看,古代的降溫方式多么綠色環(huán)保。
春秋末期,在諸侯的宴席上就出現(xiàn)了冰鎮(zhèn)米酒。唐代時,市面上就開始公開出售冰制飲料了。杜甫就有詩云:“公子調(diào)冰水,佳人雪藕絲?!彼未鷷r,冷飲店出現(xiàn)了。楊萬里在詩里寫道:“帝城六月日亭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钡搅嗽?,冷飲制作坊開始盛行,精明的商人在加工冷飲時摻入蜜糖和珍珠粉,馬可·波羅稱之為“冰奶”。這種冰奶大概就是冰激凌的雛形了。
到了酷暑難耐的夏天,皇帝們就會離開京城,搬到避暑勝地去居住。隨行的自然還有皇帝們的妃嬪、皇子公主們,大臣們也要一起跟著去辦公呢!避暑的行宮一般修建在樹林茂密,有山有水,風(fēng)景優(yōu)美的地方。漢武帝劉徹每年農(nóng)歷五月就會前往甘泉宮,甘泉宮成為僅次于長安未央宮的重要宮殿。唐代的皇帝們也有很多避暑的地方,如九成宮、玉華宮。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修建了承德避暑山莊。那里成為皇家避暑勝地?;实墼谀抢镆淮艟筒畈欢喟肽?。
如果公務(wù)纏身不能離開都城,皇帝們也有辦法納涼,只不過這些方法比較復(fù)雜,只有皇家能消費(fèi)得起。唐代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種專供納:京的“涼屋”,它利用水循環(huán)的原理,把屋子里的熱氣帶走,再把涼氣帶到屋子里。還有一種更高端的設(shè)備,利用抽水車把水送到屋頂上,水就會順著屋檐緩緩流下,形成人工水簾,給宮殿降溫。傳說,這還是唐玄宗的發(fā)明呢。
早在遙遠(yuǎn)的周代,人們就開始在冰窖儲藏冰塊以備夏天使用。那時設(shè)有“凌人”一職,這些人專管冰塊的采集和儲藏,把冰塊存放在“冰室”或“冰井”里。到了清代,儲存冰塊更成了一項重要的工作。京城共有冰窖侶座。由工部都水司掌管。一到冬天,都水司就忙開了。先清理好護(hù)城河,然后蓄入干凈的水,等水結(jié)成冰后,選取明凈堅厚的冰面,切割成50厘米見方的冰塊,運(yùn)進(jìn)冰窖。到了來年夏天,這些冰塊主要用于皇宮里消暑降溫、儲存食物還有冷藏國家大典祭品?,F(xiàn)在,在北京北海公園東門外的雪池胡同里,還能找到清代“雪池冰窖”的遺跡。
要說這冰桶,是最最令人佩服的,這是要怎樣的智慧才能造出來呀!因為這冰桶不僅能儲存食物,還能散發(fā)冷氣,是空調(diào)和冰箱的合體!當(dāng)然了,古人的冰桶是不用電的,它是用紅木、花梨、柏木等質(zhì)地較為細(xì)膩的木材做成的。它呈斗狀,口大底小,下部有四足,足下還有托,是用來防潮的。木桶腰部有銅環(huán),便于搬運(yùn)。而且,冰桶里邊用的是隔熱性非常好的鉛或錫。桶底的一角留有小孔。用來排放融化的冰水。最牛的是,冰桶的頂蓋上有透氣孔,可以排放冷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