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民工城市住房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遇到的熱點與難點問題,以文獻資料方法對我國學者在農民工住房方面的研究進行回顧——主要包括農民工城市住房現(xiàn)狀、制約農民工城市住房的因素、農民工城市住房模式選擇以及如何解決農民工城市住房。通過梳理文獻進一步認識與理解我國農民工住房現(xiàn)狀,從而對農民工城市住房的建設、改善、管理等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民工;城市住房;住房模式
中圖分類號:C91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6-0120-02
農民工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形成的特殊群體,為我國城市經濟、文化以及農村社會的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但由于我國目前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存在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相對于經濟體制改革較為落后等現(xiàn)實問題,農民工群體在城市基本居住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被整體性地排斥在中國城市住房體系之外。如何解決我國的農民工城市住房問題,是關系到我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進程的深層次的體制問題,也對我國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有較大影響。
一、農民工家庭城市住房居住狀況研究
1.關于居住面積調研。2006年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專題調研組曾針對江蘇省、廣東省、上海市等18個?。ㄊ?、區(qū))關于農民工城市住房面積調研,調查發(fā)現(xiàn)其人均建筑面積不足3平方米。學者對上海11個區(qū)共5000個外來務工人員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其人均租住面積是7-10平方米,多數(shù)是合租[1]。還有學者調查發(fā)現(xiàn)寧波農民工人均的住房面積在5年內始終維持在3.8平方米左右[2]。另吳曉、吳明偉在對成都市進行大規(guī)模調研發(fā)現(xiàn),有超三分之一的農民工人均的住房面積為5-10平方米超過四分之一的農民工人均的住房面積在5平方米以下[3]。蔣未文等針對珠江三角洲九個城市的研究結果顯示其農民工人均住的房面積的均值為10平方米,但有近一半的農民工人均居住面積不到6.5平方米[4]。還有學者以北京市為例,2006年戶籍人口人均住宅使用面積為19.5平方米,而農民工人均居住面積只有5.6平方米,廁所和廚房等設施的普遍缺乏是其主要的特征[5]。李斌在2009年9月對重慶市9個主城區(qū)的705位農民工涉及建筑行業(yè)、服務行業(yè)、制造行業(yè)、批發(fā)零售行業(yè)等行業(yè)進行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農民工人均居住面積小,人均住房面積不到10平方米[6]。
2.居住類型。流動人口基本上被置于主流的住房分配體制之外,傾向于選擇“邊緣住宅”,即農民工在城市住房的主要類型是租賃房、工棚和單位宿舍三類[7]。部分學者認為可將流動人口聚居區(qū)歸納為兩種類型:其一是以鄉(xiāng)鄰為群體聚居區(qū);其二是以混居型聚居區(qū)為主的聚居區(qū),同時此類社區(qū)從構成上來看缺乏明確的主導性紐帶。另外聚居區(qū)農民工來源多樣化,相互之間交流,無論是社區(qū)的內聚性還是聚居的典型性均無法同前者相比[8]。還有學者認為農民工在城市的聚居模式以“三緣”為紐帶,同質性強,形成相對于城市市民的“社會隔離”[9]。陸銘指出外來務工人員的主要居住地主要是在城鄉(xiāng)接合部,因為該地區(qū)有大量低廉的私房出租以及相對較低的居住成本同時與城區(qū)結合較為緊密加上比較發(fā)達的交通。此外該地區(qū)還具有,人口流動較多、管理體系相對松散、活動比較自由等特點[1]。李斌研究也發(fā)現(xiàn),許多農民工都聚居于城中村、工棚以及不宜住人的地下室等,簡稱其為“農民工聚居區(qū)”[6]。
二、制約農民工家庭城市住房的因素
1.制度因素。李斌在分析研究社會排斥理論與農民工城市住房的關系上,認為農民工群體在社會保障缺失對其在城市的居住現(xiàn)狀有直接影響。同時該群間體住房條件的差異,加強該群體空間上的隔離。這種隔離一方面是由于農民工工資收入以及貨幣支付能力差異造成的,但另一重要因素是由于不同的準入機制導致了該群體間的制度性受益差異[6]。還有學者認為我國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制定針對的是具有城市戶籍的低收入家庭,由于城鄉(xiāng)二元戶籍制度下農民工的特殊“身份”以及過高的“戶口”門檻,使他們居住在城市邊緣卻無法享受城市住房制度保障[10]。還有學著認為城市住房保障政策如:廉租房、公租房、經濟適用房等相關政策以及制度設計,基本上指向具有城市戶籍的居民,農民工被排除在制度設計之外[5]。還有學者提出隨著農民工住房問題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政府的政策制定有所調整。但是從宏觀政策來分析,地方政府制定政策多于中央政府[4]。還有學者從農民工城市住房保護層面分析政府應擔當?shù)呢熑危岢龌竟卜盏墓┙o不均是農民工城市融合中的主要障礙,政府應承擔起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職責[11]。
2.經濟因素。陸銘等分析了影響農民工在城市居住水平的影響因素,提出在城市住宅商品化中,農民工作為城市里的低收入群體,根本無法按市場等價交換的原則買房[1]。還有學者認為農民工群體之所以有作為整體被排斥在中國城市住房體系以外,是由于其在城市工資收入低[2]。還有學者認為城市農民工居住條件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發(fā)現(xiàn)城市農民工居住條件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工資收入低[9]。住房是一種消費行為,與收入有著緊密聯(lián)系。但農民工的住房消費更多受永久性收入的影響而非暫時性收入。因此,農民工群體收入對其住房的影響很可能會通過永久性收入的因素體現(xiàn)出來,如:年齡、受教育程度和工作穩(wěn)定性等[4]。陳云凡運用長沙市25個社區(qū)994位新生代農民工的調查資料,提出收入對新生代農民住房消費有著顯著性的影響。如果新生代農民工收入提高對其住房負面評價系數(shù)就越低[12]。
三、如何解決農民工家庭城市住房問題
1.經濟學視角。朱金楠等認為要增加農民工收入,提高該群體城市住房消費能力,要嚴格執(zhí)行農民工最低工資標準,改革現(xiàn)行農村二元土地使用制度,推進農村宅基地的住房產權流轉,增加農民工外出收入,逐漸將農民工納入到城市住房公積金政策范圍,提升農民工的住房消費能力[10]。還有學者在分析現(xiàn)有農民工住房政策的基礎上,提出從長遠來看,將農民工納入城市住房保障體系中,政策的收益將大于成本[8]。鄭思齊等借鑒Glaeserr的住房市場與城市增長模型,提出改善農民工現(xiàn)有的住房條件和農民工聚居區(qū)居住環(huán)境,將有利于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社會經濟可持續(xù)增長和農民工群體的社會融合[13]。楊俊玲認為農民工所在企業(yè)的不同,該群體的選擇偏好也有所不同。農民工月收入越高則其住房消費也相應越高,收入對住房支出有正相關關系[14]。
2.政府政策視角。學者提出了解決農民工城市居住問題,政府應規(guī)范房屋租賃市場[15]。還有學者提出解決農民工城市住房應該由政府牽頭建造面向農民工的低價住房[16]。還有學者認為應充分考慮農民工群體自身的特點,要科學納入而不應盲目擴容,應著力研究城市住房政策和農村宅基地政策的有效銜接[17]。王茂福認為住房保障應面向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鎮(zhèn)常住人口而非戶籍人口。住房保障制度有助于提升農民工人力資本,為城鎮(zhèn)化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合格的勞動力[18]。楊哲等從政策過程的視角,認為農民工的住房問題是一種現(xiàn)實性的隱形沖突,其根源在于農民工的城市居住權益得不到根本性保障。同時,數(shù)量龐大的農民工涌入,使城市居民感覺自己的利益受到侵犯,導致社會沖突,而這種沖突本質上是農村居民與城市的居民沖突。因此,取消戶籍制度是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的政策邏輯起點和必然趨向[19]。
四、啟示
通過對文獻的研究,我們不難看出,雖然學者對農民工群體居住問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卻忽略了農民工群體內對城市住房的不同需求。故本位認為進城農民工在城市中尋找工作機制、尋求自我價值實現(xiàn)過程中,該群體內逐漸出現(xiàn)了分化和分層的現(xiàn)象,故他們在城市中的居住需求也出現(xiàn)差異化。因此,農民工群體的住房需分類研究和解決。首先,對于永久性遷移農民工和非永久性遷移農民工來說,解決其住房保障問題上切忌一刀切的做法,應區(qū)別對待,對于永久性遷移農民工應給與市民化待遇,享受城鎮(zhèn)職工住房福利。而對于非永久性遷移農民工,可以享受公租房、廉租房待遇。其次,農民工在城市就業(yè)主要集中在建筑行業(yè),對于從事建筑企業(yè)農民工群體,可以通過修建集體宿舍等方式解決農民工住房問題。對于修建的集體宿舍,政府主管部門要制定有關建設標準,保障農民工居住水平達到最基本的標準。最后,對于有無購房能力農民工來說,其住房政策也不相同。對于暫時無力購房的農民工,解決住房問題應以租賃為主,政府有必要向農民工提供租賃住房的信息服務,幫助農民工方便、快捷地租賃到所需的住房,同時應加強農民出租屋的管理,解決衛(wèi)生、配套和安全等問題。對于擁有購房愿望和一定的購房能力的農民工,可以發(fā)揮城市吸納作用,幫助他們逐步在城鎮(zhèn)就業(yè)和落戶,逐步將進城農民納入城鎮(zhèn)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增強其住房消費能力。
參考文獻:
[1]陸銘,陳釗.城市化、城市傾向的經濟政策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J].經濟研究,2004(6).
[2]劉琳.我國城鎮(zhèn)住房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1.
[3]吳曉,吳明偉.國內外流動人口聚居區(qū)之比較[J].規(guī)劃師,2003(12).
[4]蔣未文,龐麗華,張志明.中國城鎮(zhèn)流動人口的住房狀況研究[J].人口研究,2005(4).
[5]許慶明.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條件下的城市農民工居住問題研究[J].城市,2007(6).
[6]李斌.分化的住房政策:一項對住房改革的評估性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7]何軍,王勝利.西安市區(qū)農民工居住問題研究[J].理論導刊,2011(5).
[8]李斌.中國住房改革制度的分割性[J].社會學研究,2002(2).
[9]魏東.住房保障:別忘記了進城農民工[J].住宅與房地產,2007(10).
[10]朱金楠.城市外來務工人員住房狀況的實證研究——基于南京市六城區(qū)的調查[J].勞動保障界,2009(7).
[11]呂萍,周滔.農民工住房保障問題認識與對策研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J].城市發(fā)展研究,2008(3).
[12]陳云凡.新生代農民工住房狀況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長沙市25個社區(qū)調查[J].南方人口,2012(1).
[13]鄭思齊,廖俊平,任榮榮,等.農民工住房政策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11(2).
[14]楊俊玲,謝嗣勝.農民工住房現(xiàn)狀研究[J].農業(yè)經濟問題,2012(1).
[15]金三林.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礙及政策取向[N].學習時報,2011-09-05.
[16]陳文殊.國外住房保障制度比較分析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6(10).
[17]鄧楠,王麗靜.農民工納入城市住房保障體系的幾點思考[J].河北農業(yè)科學,2008(12).
[18]楊哲,王茂福.政治資本形態(tài)對女性農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影響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19]王茂福,楊哲.經濟地位預期、社會保障參與度與農民工城鎮(zhèn)購房意愿[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收稿日期:2015-04-03
基金項目:2014年度河海大學文天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新型城鎮(zhèn)化背景下農民工融入城市住房問題研究(WT14020);2014年度馬鞍山市社科類調研項目:城鎮(zhèn)化背景下農民工融入城市住房問題研究(WT14003MSK);2015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類研究項目:信息能力、職業(yè)轉換與農民工城鎮(zhèn)居住選擇:機理與實證(WT2015SK003);2014年度馬鞍山市社科類調研項目:社會組織法制功能與實現(xiàn)機制(WT14002MSK)
作者簡介:張瑜(1982-),女,安徽廬江人,講師,從事就業(yè)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