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列斐伏爾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是《空間的生產(chǎn)》,他晚年致力于對空間的批判,從空間的角度重新闡釋辯證法,形成了三維辯證法模式;提出以土地及其對土地的投資進行的生產(chǎn)等等是資本增值的第二個循環(huán),從而超越以往的政治經(jīng)濟學范式,又避免了還原論者的經(jīng)濟學。對資本主義空間的批判就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批判,旨在揚棄資本主義的量化的、碎片化的和均質化的空間,建立社會主義差異化的、多元化的和異質化的空間,這既是列斐伏爾的政治訴求,也是他重建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實路徑。
關鍵詞:列斐伏爾;空間生產(chǎn);社會;辯證法
中圖分類號:B507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6-0089-03
作為法國當代“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列斐伏爾的理論一經(jīng)提出就受到歐洲大陸學者的追捧,可謂是風靡一時。最近幾年,國內理論界對列斐伏爾的研究也逐漸炙熱化,成為新的學術生長點。列斐伏爾本人的思想經(jīng)過了早期以《日常生活批判》代表的關注“日常生活與人的異化”的階段到晚期轉向“空間理論”,但其理論并沒有發(fā)生本質的變化,早期是對資本主義制度下日常生活中人的異化的控訴,晚期的時候認為不僅日常生活已經(jīng)異化,而且整個社會結構、空間布局等等都已異化,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形成了均質化的、單一的、碎片化的空間。
一
列斐伏爾是繼馬克思之后西方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一,也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西方社會學家意識到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文本的了解具有非常大的局限性,他們已經(jīng)被幾代人的文本和錯誤的學術方向類同化和簡單化了,所以他們高度贊揚列斐伏爾的重要性。理解馬克思不僅是知道馬克思說過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馬克思的思想并分析社會現(xiàn)象。理解馬克思的思想就是理解馬克思的辯證法,馬克思在批評黑格爾和費希特時,超越了二律背反,形成了自己的辯證法。列斐伏爾是為數(shù)不多的真正理解馬克思思想的人,這從他在1939年出版的關于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一書中就能體現(xiàn)出來?!掇q證唯物主義》包含了列斐伏爾眾多思想的萌芽。1974年,列斐伏爾出版了一本不朽的著作《空間的生產(chǎn)》,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時列斐伏爾還致力于對國家理論、藝術社會、后結構主義、存在主義以及尼采和盧卡奇等人的研究。這使他的著作雖然有一個主題,但并不僅僅限于一個主題,而同時涵蓋其他方面的思想。在此基礎上,主題與各方面又能緊密相關,密切聯(lián)系。與此同時,列斐伏爾還和其他學者就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政治運動、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后現(xiàn)代性和存在主義展開討論,這使他既要閱讀別人的著作,又要在自己的著作中試圖展開對話。由于列斐伏爾的著作同時包含多方面的思想、涉獵廣泛,因此在當前對列斐伏爾的研究中,很多思想被遮蔽了,沒有被完全發(fā)掘出來。
在《空間的生產(chǎn)》中,列斐伏爾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jīng)濟學,特別是批評性地分析了馬克思的《資本論》。他認為《資本論》本質上講的是時間——剩余價值的榨取和循環(huán)。列斐伏爾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jīng)濟學忽略了生產(chǎn)的物質方面,即:商品生產(chǎn)不僅存在于時間當中,而且存在于空間當中。在《辯證唯物主義》一書中,列斐伏爾宣稱:辯證法不僅具有時間性而且具有空間性,從而開創(chuàng)了一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新維度。在列斐伏爾看來,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chǎn)活動導致了一種空間——物質性,這種空間擁有自己的辯證法,就像馬克思主義的其他概念(如:金錢和勞動力)一樣,是一種具體的抽象。具體是指空間是一種社會關系的物質生產(chǎn);抽象是指它是自己本身的關系的表現(xiàn),空間和時間一樣,同樣是社會關系的一部分??傊?,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列斐伏爾超越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jīng)濟學和教條主義,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
二
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根據(jù)理性對宇宙的認識做了四個推論,得出了四組二律背反。黑格爾認為整個自然的歷史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不斷發(fā)展、運動和變化的過程,提出了“正題——反題——合題”的辯證發(fā)展思想。馬克思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哲學中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形成了唯物主義辯證法。以上辯證法的發(fā)展都是基于線性發(fā)展邏輯,而列斐伏爾認為辯證法具有三個維度而不是兩個維度,第三個維度不斷解構靜態(tài)的對立或二元論,在社會進程中增加了發(fā)展的維度。辯證法不僅是社會的、歷史的,而且是空間的。當列斐伏爾提出三維性辯證法,辯證法在列斐伏爾那里就發(fā)生了質的變化。
列斐伏爾的三維性辯證法從以下三重維度審視空間的重要性,分別是:感知的(perceived)、構想的(conceived)和生活的(lived)空間。自從列斐伏爾脫離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他就極力避免還原論者的經(jīng)濟學,因此他主張空間具有復雜的個性并介入到社會關系的各個層面。一旦物理環(huán)境被感知,人們相互聯(lián)系的空間以及公司、政治家和規(guī)劃者等的空間也將被感知,同時我們的身體同另外的身體交流的媒介也將被感知?!埃ㄉ鐣┛臻g是(社會的)產(chǎn)物?!盵1]26社會關系就是空間關系。改變生活同時就是改變空間,這個思想也表達在列斐伏爾另一本著作——《城市的權力》——中,城市化的過程就是重建現(xiàn)代日常生活的過程。社會關系的改變意味著社會空間關系的改變,一個新的、開放性的空間的生產(chǎn)?!翱臻g是日常生活的起點,也是社會的產(chǎn)物??臻g是社會生產(chǎn)的過程,它不僅僅是一個產(chǎn)品,也是社會生產(chǎn)力或再生產(chǎn)者,是一個社會關系的重組與社會秩序實踐性建構的過程。”[2]
通過對空間的三重維度的界定,無論是列斐伏爾的經(jīng)濟學還是意識形態(tài),都拒絕還原論。他提出了一個單一性的空間理論,它連接物理、精神和社會的各個方面/層面,“我所概括的理論……并不是想要提出一種或某種空間話語,而是要把各種不同的空間及其生成樣式全都統(tǒng)一到一種理論中去,從而揭示出實際的空間生產(chǎn)過程。”[1]16不僅如此,列斐伏爾還發(fā)展了第二個三重性,補充了第一個三重性??臻g同時是:(1)空間的實踐(spatial practice):一種客體化、物體化的環(huán)境,物質空間,即自然和宇宙,既是人類互動、交流和實踐的中介,也是人類在既定的物質生產(chǎn)力水平下改造自然,與自然進行信息、能量和物質交換的產(chǎn)物;(2)空間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意指概念、符號等等,既包含普通日常生活中的常識,也包括各行專業(yè)術語,這一空間是政府、經(jīng)濟學家和規(guī)劃者占統(tǒng)治地位的空間;(3)表征的空間(spaces of representation):包含以上兩個空間,是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的有機結合。
基于地理、歷史和符號學的分析方法,列斐伏爾通過對空間的實踐、空間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間三者的區(qū)分,分析了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又有效地避免了還原論。他致力于研究在各個不同的社會,如何在形式和意義上說明空間。因此,列斐伏爾區(qū)別了抽象的空間和社會的空間。抽象的空間是由知識和權力的交集組成的。這是一個等級制的空間,與那些想控制社會組織的人相關,如政治家和經(jīng)濟學家和設計者。相反,社會空間來自實踐,來自社會全體成員的客體化的、物體化的實踐活動。在抽象空間工作的人總是試圖統(tǒng)治和控制日常生活的社會空間,然而社會空間總是超出設計好的界限和既定的規(guī)則,頻頻脫離抽象空間設定好的軌跡。
無論是抽象的空間還是社會空間都涉及三個維度:精神幻想(mental imaging)、建筑樣式的觀念(perceptions of built form)和社會實踐(social practice)。對人類來說,空間的概念總是領先于空間實踐。精神幻想、空間的符號模式、物理建筑和客體化彼此具有相關性。通過這些概念,列斐伏爾證明了一些貌似孤立的變化通過空間的三重維度是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
由此列斐伏爾分析了資本主義和成熟的工業(yè)社會,提出了他的主要的理論概念:空間的生產(chǎn)。社會組織的每個模式都生產(chǎn)一種環(huán)境,這是社會關系自身具有的結果。社會根據(jù)自己的本質生產(chǎn)一個空間,這不僅是物化獨特的建筑形式,而且是重建自身??臻g生產(chǎn)的概念就是結構的二重性,也就是,空間不僅是社會關系的媒介,而且是能影響社會關系的一種物質產(chǎn)品。
資本主義之下的空間的生產(chǎn)是空間的碎片化和均質化,這也是為什么偏遠的、小的郊區(qū)看起來都一樣。通過彰顯空間,列斐伏爾把自己的方法引進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jīng)濟學,從而超越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jīng)濟學,同時又保留了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盀榱烁淖兩睢覀儽仨毷紫雀淖兛臻g”?!耙粓鰶]有創(chuàng)造出新的空間的革命其實是并沒有充分地實現(xiàn)其潛能的革命;這實際上是無力改變生活本身,而只是改變了意識形態(tài)的上層建筑、社會制度或政治設施。具有真正的革命特征的社會變革,必須體現(xiàn)在它對日常生活、語言和空間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性影響的能力——雖然它的實際影響在每個地方,不一定在同樣的水平上發(fā)揮或以相同的力量來發(fā)生”[1]190。
盡管現(xiàn)在沒有了獨立的地主階級,但是土地和它的較高級的產(chǎn)品形式——地產(chǎn),組成了資本的第二個循環(huán)。獨立于第一種的資本循環(huán)——工業(yè)生產(chǎn),金錢流通、房屋的建設、空間的發(fā)展、資金和對土地的投資組成了獲得財富的第二種形式。列斐伏爾認為第二種資本循環(huán)形式也是社會的基本力量和剩余價值的來源。盡管和第一種資本的循環(huán)相關,但第二種資本增值的循環(huán)具有自己的邏輯。
列斐伏爾的辯證法超越了狹隘的政治經(jīng)濟學的觀點。在工業(yè)革命之前,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差、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產(chǎn)品本身匱乏,但是自然資源豐富。政治經(jīng)濟學建立在苦行主義之上——在物質貧乏的狀態(tài)下進行選擇的必要性。在今天,相反,商品很豐富但是資源變得越來越稀缺?!斑@個辯證的運動從來沒有被分析過,對污染、環(huán)境、噪音和資源浪費的關注遮蔽了這一點?!盵1]376列斐伏爾認為環(huán)境退化的個別方面,如種族主義的、經(jīng)濟的和化學的熱點,并不是需要關心的重點,我們應該關注空間的生產(chǎn)。資本主義的工業(yè)生產(chǎn)正在破壞自然,并代之以“第二本質”。由于第二本質——組織化社會的具體的物質的世界——的生產(chǎn)和擴大,有機環(huán)境和人類環(huán)境之間的平衡正在消解?!白匀唤缇退皇侨说纳眢w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持續(xù)不斷的交互過程的、人的身體?!盵3]56資本主義的“第二本質”正逐步吞食、侵占自然界,它即破壞了自然本身的平衡又破壞了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如果沒有一個改變了的空間的生產(chǎn),社會改變不會在計劃好的方向上前進。
三
二戰(zhàn)之后,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發(fā)展,尤其是城市化進程加快。古代城市建立的依據(jù)是水源的充足、交通的便利、土壤的肥沃和環(huán)境的好壞等等,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不同于以往城市的形成過程,伴隨著一批舊城市衰落,一批新城市建立起來,資本涌流到哪里,哪里就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人們的生活狀況卻沒有任何好轉,甚至日益惡化,“一方面是一切紡織品迅速跌價,商業(yè)和工業(yè)日益繁榮,一切沒有實行保護關稅的國外市場幾乎全被占領,資本和國民財富迅速增長;另一方面是無產(chǎn)階級的人數(shù)更加迅速地增長,工人階級失去一切財產(chǎn),失去獲得生機的任何保證,道德敗壞,政治騷動”[3]92。列斐伏爾正是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從空間的角度對資本主義制度展開了批判。
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空間已經(jīng)是量化的、碎片化的和均質化的空間,同時也是一個等級制的空間,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已經(jīng)被空間掌控者所控制,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jīng)異化。空間不單單是一種經(jīng)驗的事實,而且是社會的產(chǎn)物,是社會關系的產(chǎn)物,同時又中介著社會關系。列斐伏爾關于空間的“三重性辯證法”突破了黑格爾“正題——反題——合題”或者是馬克思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認為空間應該是異質性的、差異化的和多元化的空間。在這種空間下,資本主義的物質生產(chǎn)方式、資本運行邏輯和社會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將遭到排斥。
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已經(jīng)超過了馬克思生前所能預見的那個階段,資本不僅占有工人和時間,還占有空間。列斐伏爾沒有離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理解馬克思思想的最好方法是完整地重構和恢復它,就是不應當把它視為終點或結論而不如說是一個出發(fā)點。換言之,應當把馬克思主義看作是理論發(fā)展中的一個階段,而不應該把它教條化地奉為唯我獨尊的理論?!盵1]321空間正在變成資本主義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但是“空間既是壓迫的重災區(qū)也是反抗的空隙處。”[4]列斐伏爾對空間的分析,不是以獲得空間知識為目的,而是一種政治訴求。資本主義制度下空間的異化的本質和資本主義空間的內在矛盾性,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的滅亡。新的取代資本主義量化的、碎片化的和均質化的空間的必將是社會主義的差異化的、多元化和異質性的空間。
對空間的訴求,即是對權力的訴求;對資本主義社會空間關系的批判,亦即對資本主義剝削的批判;對資本主義空間的變革,最終推翻的是資本主義的社會關系,這一點不僅在其他的哲學家那里被忽視了,而且馬克思恩格斯也沒有提及。列斐伏爾分析了權力和空間的關系,空間不僅是碎片化和均質化的,同時是等級制的和權力的框架。這對我們研究空間與權力的關系、國家理論、社會建構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Translatedby Donald Nicholson-Smith,Blackwell Ltd,1991.
[2]趙海月,赫曦瀅.列斐伏爾“空間三元辯證法”的辨識與建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劉懷玉.現(xiàn)代日常生活批判道路的開拓與探索[D].南京:南京大學,2003:239.
Analysis of Trialectics in Lefebvre’s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GAO Xua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of Lefebvre is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n his later years, he devoted to criticism of the space. He reinterpreted dialec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and formed the trialectics. He proposed that the production of land and the investment in land is the second cycle of capital appreciation, which go beyond the previous Paradigm of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also avoid the reductionists’ Economics. Criticism of the capitalist space is the criticism of the capitalist social relations. It seeks to sublate the quantitative, fragmented and homogeneous capitalist space, and establish the differentiated, diversified and heterogenized socialist space. It is Lefebvre's political appeal, and his realistic path to reconstruct the Marx doctrine.
Key words: Lefebvre; production of space; society; dialec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