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更加注重教學效率,而要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提問的誘導啟發(fā)藝術顯得的尤為重要。一節(jié)語文課的優(yōu)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的課堂問題的設計將制約著學生形象思維與表達能力的發(fā)展。
然而,有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深入領會教材,不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性,出現(xiàn)了不少提問的誤區(qū)。如:1.問題的設計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有些教師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問題,這樣的問題過于簡單,對學生而言思維得不到很好的訓練。2.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比如在沒有深入領會文章思想內(nèi)涵的情況下一開始就問學生“課文表達了怎樣的主題”“寫作特色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對學生而言只能啟而不發(fā),因問他們對課文內(nèi)容好沒有全面的感性認識,怎么能一下子就答的上來呢?3.提問過于急于求成。有的教師提問后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即作答,這樣只會使課堂更沉悶,因為學生還沒有答案。4.提問沒有新意,篇篇都是雷同的問題。如“文章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長此以往只能使自己的教學令學生生厭。5.提問對象過于集中,問題的設計不注重學困生,而提問只偏重學優(yōu)生,很容易使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失去信心,成績越來越差。要想提高語文課堂效率,使學生的表達能力不斷提高,以上種種提問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效果,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沒有生機,還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下降,還談何理解與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
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提問應從實際出發(fā),語文教師特別應該講究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深入研讀文本,進而根據(jù)文本的知識內(nèi)容與思想內(nèi)涵,把握教材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問題。另外,還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誘發(fā)他們思考的興趣點來問,使課堂提問更具啟發(fā)性與興趣性。
一、從文題入手,設置激活點,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學生對文本的研讀與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尤其是說明文。為此,教師應深入鉆研文本,抓住突破口,特別是從文題入手,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他們能感興趣的問題,當學生急于解決這個問題時,他們的思維大門便打開了。如《死海不死》一文,一開篇可設計這樣的問題:題目中的兩個“死”有什么含義?“死”與“不死”矛盾嗎?死海究竟有著怎樣神秘的特征呢?這一番關于題目中的重點詞語的問題,勢必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文本進而探尋答案。當他們從文中找到兩個“死”的含義時,死海的特征也就能夠概括出來了。進而邏輯說明順序及列數(shù)字、舉例子說明方法等知識點就不難把握了。本來一篇看似枯燥的事理說明文,學生卻能學的饒有興趣。類似的還有《蘇州園林》,可以就文題設計這樣的問題“中國的園林建筑很多,為什么葉圣陶老先生要特別為蘇州園林作文?”“蘇州園林有哪些特別之處呢?”而這兩個問題答案正是蘇州園林的特征,讓學生帶著這樣的疑問讀課文勢必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梢姀膯栴}入手提問對激發(fā)學生思考的重要性。
二、層層深入,化難為易,循序漸進
要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單靠一兩個問題是不夠的,需要設計出一組系統(tǒng)化的問題,才能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實踐中,可以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教學重難點以及學生實際,把難理解的問題分成若干個小問題,層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便于學生理解文本主旨。如《變色龍》一文,可以先就標題提問:“變色龍”在自然界中指什么?本文把誰比作變色龍?學生通過查資料就可知變色龍本來是爬行綱的一種動物,表皮能隨時變換不同的保護色,因而被稱作變色龍。文中作者把奧楚蔑洛夫比作變色龍。在此基礎上提問:奧楚蔑洛夫與變色龍有什么相似點呢?學生很容易答出“善變”的特點,再提問“他善變的特征有哪些呢?”學生這時肯定會情緒高漲,從文中能找出相關語句作答,比如一些動作描寫句,神態(tài)語言描寫句,進而提問“像他這樣的人我們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他的性格特征呢?”這時就可啟發(fā)學生說出“欺軟怕硬”“見風使舵”“奴顏婢膝”等詞語,這樣整個過程由易到難、化難為易,學生便領會了這篇小說的重點問題即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而把握人物性格特征這正是小說這種文體教學的重點。所以層層深入地設計問題有助于學生理解與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整個課堂教學也顯得井井有條。
三、問題設計中融入情感熏陶,問題觸及學生心靈,使他們和作者產(chǎn)生心靈共鳴
語文課程資源豐富多彩,很多文本內(nèi)容是謳歌社會人間真情的,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點設計能夠觸及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問題,引導他們?nèi)ニ伎迹ㄟ^思考無形中收到了思想教育,提升了思想境界。如講授《哦!冬夜的燈光》一文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通讀全文哪段情節(jié)令你感觸最深?學生可以各抒己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礎上就“一向很節(jié)儉用電的農(nóng)家卻開燈為我出診引路,開燈送我回家的情節(jié)”讓學生去聯(lián)想,進而設計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文中的這位醫(yī)生當時你會想些什么?用第一人稱進行一段心理描寫,然后聯(lián)系結尾的詩歌讓學生談談學習本文后的體會。學生和作者產(chǎn)生心靈共鳴,整個過程過程既培養(yǎng)了學生理解與表達的能力,又滲透了德育教育,藝術性的提問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
四、問題設計注重知識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課堂提問結合文本特點,巧妙設計問題,思考過程中總結閱讀的方法,進而達到靈活運用的能力。例如,對于文章《驛路梨花》的開頭:“山,好大的山啊”“一座挨一座……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可設計以下問題:從第一段中,是否看出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和人物所處的地點?從那些詞語中可以得出結論?學生根據(jù)“山”“暮色”可知地點是山路上,時間是傍晚。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引導:從這個問題中你總結出怎樣的閱讀方法?學生就會明白根據(jù)文中關鍵詞總結記敘文相關內(nèi)容的閱讀方法。以后學到《桃花源記》便能從“落英繽紛”一句中知道作者創(chuàng)設的寫景意境是暮春時節(jié)的景象,而從《石壕吏》一文“暮投石壕村”一句便很容易了解事情發(fā)生的時間是傍晚。知識技能得以遷移,達到培養(yǎng)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目的。
總之,語文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在課堂上恰當而富有藝術性的提問,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使學生的表達水平不斷提高。每位語文教師都應該不斷在實踐中加以總結,通過課堂提問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各有特色,更加吸引學生。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