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學生閱讀興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美感,因此,讀作為一種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新課改的春風下綻放出了它的異彩,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師的青睞。語文課的確要讀占鰲頭,讀不通何以理解文章?不理解文章何以感受情感?沒有情感的推動,何以能寫出作文?因此,語文課要“讀”具特色。
一、思考讀,讀通文本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古人這樣諄諄教導我們。但是,讀而不思那叫死讀書。讀中要思,思中有讀,才能理解文章。
初讀課文,一定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初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帶著思考題再讀,一遍遍地讀,邊讀邊想,最終完成思考題。在讀的過程中還可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邊讀邊想。這樣的讀,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為學習課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教學《百合花開》時,我出示這樣的預習題:文中的百合花是一株 的花,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學生只有在充分地讀、仔細地思考的基礎上,才能完成以上的預習題。學生弄懂了這一個問題,也就初步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示范讀,讀出榜樣
學生個性化的朗讀是在模仿中建立起來的。這時候,教師的朗讀就極為重要了。通過教師當場師范讀,讓學生知道,原來課文讀起來還可以這樣好聽,這樣令人感動,從而激發(fā)他們讀文的興趣。教師的示范讀,其實就是把文本語言內化的過程,是朗讀成為情感的自然流露,學生會在其中受到熏陶。
在學習《秋天的懷念》一課,我聽了很多名家的朗讀。于永正老師的朗讀,聲情并茂,令人感動;節(jié)目主持人的朗誦,聲音渾厚、低沉,很容易把人帶入對母親的懷念之中。我經(jīng)過多次練習,也讀得聲情并茂,并且,讀得過程中,自己也受到感染,禁不住熱淚盈眶。這次的范讀起到了恰到好處的作用,學生在傾聽過程中,也淚流滿面。此時,無聲勝有聲。教師的范讀已然使學生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品味讀,讀出內涵
課標指出,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尊重學生有獨特的感悟。閱讀僅停留在學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自己動腦筋,經(jīng)常比較、揣摩,養(yǎng)成習慣?!保ㄈ~圣陶語)楊再隋教授對讀中感悟也做過精辟的闡述:“課文內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出來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領悟。悟的過程就是通過閱讀和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的感情。學生的悟,在于教師巧妙、適時地引?!睂W生的水平畢竟是有限的,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自己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
例如,在學習《五彩池》時,我采用引讀法,與學生一起進一步欣賞五彩池的美。
師:五彩池神奇在數(shù)量眾多。
那是個晴朗的日子——
生接讀:我乘汽車來到藏龍山,只見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
師:五彩池神奇在光澤奇異。無數(shù)的水池——
生接讀:在燦爛的陽光下,閃耀著各種不同顏色的光輝,好像是鋪展著的巨幅地毯上的寶石。
師:五彩池神奇在大小不一,深淺不等。
生接讀:水池大的面積不足一畝,水深不過一丈;小的像個菜碟,水很淺,用小拇指就能觸到池底。
師:五彩池神奇在形狀各異。池邊是金黃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帶——
生接讀: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圍成各種不同的形狀,有像葫蘆的,有像鐮刀的,有像盤子的,有像蓮花的……
在師生合作,充滿深情的誦讀聲中,學生進一步理清了課文段落層次結構,體會到了五彩池的多姿多彩、神奇瑰麗,深切地感受到祖國山河風景秀美可愛,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朗讀、背誦的強烈愿望。
四、仿寫讀,讀中激勵
一篇好的文章,可供學生仿寫的地方很多,教師要明確指出,讓學生仿寫什么;然后引導學生讀讀、想想;最后動筆練習。
例如,我在教《燈祭》時,對于第一段介紹如何制作燈的過程,是一段極好的仿寫作品。我趁機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作者是怎樣一步一步把過程寫清楚的,然后讓學生回憶自己的手工制作中,哪一件最得意,并寫出自己的制作過程。學生有的寫的是風車的制作,還有的寫的是如何包書皮,更有學生寫的是如何制作風箏。學生在仿寫中不僅學會了寫作方法,更得到了愉悅的精神享受。
五、課外讀,讀寫結合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越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越要多讀課外書?!币驗槊勘緯紴閷W生開啟了一個新的窗口,讓學生長見識,開眼界,受熏陶,無意中就積累了豐富的詞匯。課外閱讀,學生往往走馬觀花,看過就忘。為了增強課外閱讀的效果,我要求學生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時做好摘記,摘錄好詞佳句,寫讀書心得。這樣,課文閱讀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為學生學好語文提供更廣闊的天地。
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積月累、勤讀、多思、反復實踐、不斷提高的結果,所以語文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要研究課文,按照朗讀的要求做好準備。要有計劃地安排好師生朗讀活動,使讀、議、點撥、講析有機結合起來,確實讓學生把握好什么是最好的朗讀。小學是打基礎,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階段。教師要在學生掌握了朗讀方法,朗讀技巧之后,再求發(fā)展,一步一個臺階,循序漸進。讓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多一些讀書聲吧!讓我們的課堂更具有吸引學生的魅力吧!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