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跳遠踏跳過程中產生前旋的因素進行分析。提出了對踏跳中克服前旋現(xiàn)象的幾個主要因素,并闡明了對跳遠教學和訓練實踐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對跳遠教學和訓練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踏跳 前旋 制動平衡
眾所周知,跳遠是田徑項目中一項較為復雜的項目中。運動員快速的助跑,迅速而有力的踏跳和良好的空中平衡技術是獲得好成績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被世界田徑界公認的作為衡量跳遠技術水平的標志,就是技術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是助跑和起跳的有效結合。但是,在實際田徑訓練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習跳遠的學生或隊員在踏跳后產生向前回旋的現(xiàn)象,影響了做下一步動作,而且也使起跳效果大為降低,從而影響了運動成績和完整技術的學習。因此,分析產生前旋的原因及和學習完整技術的意義,從而尋找出克服前旋的因素及有效防止方法,對更快、更好掌握起跳技術,提高教學與訓練效果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筆者對跳遠技術教學課進行了分析與試驗,結合自身的一點切身體會,對產生前旋的因素有了一定的認識。以期在今后的跳遠教學中,通過各種的途徑采取各種的針對性的練習方法,進而去提升教學訓練的效率和質量,從而讓此類問題避免發(fā)生。
一、前旋是怎樣產生的
我們知道,跳遠是通過快速的助跑以單腳踏跳而后騰空、落地四個過程來完成的。以動作結果來看,可以把人體的騰空階段視為進入封閉系統(tǒng)。因為這時的人體不再受任何新的外力作用(空氣阻力除外),所以起跳騰空后人體重心軌跡的拋物線的形式也就不再改變。從而我們可以確定,跳遠騰空時的前旋力產生于起跳運作。我們把起跳動作分為兩個階段來進行分析。
1.踏段(從放起跳腳到身體重心與地面垂直階段)。跳遠目的性要求運動員的助跑在到達起跳板前,要接近本人的最高速度。運動員在保持高速度的起跳中,支撐腳與踏板的瞬間時吻合,意味著支撐腳的即時速度幾乎為零,而這時在水平沖力作用下,人體總重心則接近慣性運動狀態(tài)。人體的向前的運動速度就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上體離支點遠,受阻力?。ㄔ谕粍幼鲿r相內與下肢相比),對速度影響小,所以上體向前的運動速度接近于原有的運動速度。下肢離支點近,受到的阻力大(同一動作時相內與上肢相比),對速度影響小,而且是越接近支點影響越大,因此整個人體的向前運動速度是從上到下逐漸減慢,接近支撐腳時的向前速度幾乎為零。因而也就產生了人體圍繞支撐腳向前旋轉運動,這和我們跑步時不小心被石頭拌倒是一樣的。
2.跳段(從身體重心與地面垂直到踏跳腳蹬離地面)。跳遠的目的是獲得盡可能大的遠度,所以它的騰起角不宜過大或過小,而是要有較大的騰起初速度。根據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分析便得出,跳段是起跳全過程的重要階段,起跳腿用力蹬伸的力量、速度、方向直接影響著騰起角度和騰起的初速度,但是在起跳腿的蹬伸過程中,蹬伸的垂直分力矢量始終處在身體的重心之后,這一偏心推力導致了產生了圍繞重心順時針的向前轉動。
二、克服前旋的要素
動作的目的性決定動作的結果,目的不同產生的效果就不同,而我們就可以找出克服前旋的方法。
首先,起跳時髖部要在積極擺腿的前提下加快向前運動的速度。這樣就能使上體和髖部在踏跳過程中保持平動向前抑制前旋的作用。有些運動員的擺動腿向前擺動的幅度很小,只是單純的提膝擺小腿,沒有明顯的向前送髖的動作。這樣髖關節(jié)必然要落后于上體,使身體出現(xiàn)較大的前傾姿勢,故必然會產生前旋運動。這種問題很多初學者身上都發(fā)生過,因此,要避免。
其次,起跳時著地角的大小。跳遠時起跳動作時間非常短暫(0.1~0.13秒),但其技術分析卻很復雜。其中,適宜的著地角是影響身體騰空高度和空中身體平衡的關鍵。地角,就是起跳腳觸板瞬間小腿與地面形成的角度。如果著地角過大(大于75度),就會使得起跳后上體過分前傾,騰空不高,下肢落后等,極易造成甚至加速身體前回旋。
再次,起跳時擺動腿和兩臂的擺動。起跳時擺動腿要以膝關節(jié)領先,向前向上主動、有效地速地擺動。如果幅度加大,速度要加快。幅度大小直接影響腿部向前的慣量,速度快就能使得髖部主動積極地去前移。這些動作都能使下肢向前移動的速度加快,高效去阻礙上體的前旋的產生。
最后,起跳時頭部的姿勢和狀態(tài)。在克服前旋的因素中,頭的姿勢是非常重要的,運動生理學狀態(tài)反射原理表明,“頭部位置的變化會反射性的引起四肢及軀干肌肉張力的重新調整”。所以,在起跳時要保持頭正直或稍后仰頭部要,挺胸、提肩、拔腰,使運動員盡量保持向上的動作,可增加運動員騰起時的重心高度。
三、克服前旋的具體措施
就對學生出現(xiàn)前旋的原因,根據克服前旋的因素,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學生,可以有選擇的采用以下練習。
1.3—5步助跑起跳后用頭去頂吊在空中的球,或3—5步助跑起跳后用雙手觸摸空中的球,以改進起跳時身體和頭的姿勢。
2.借助體操中的起跳板(前高后低),進行騰空步練習,加大起跳的騰起角度,大大扼制上體在起跳中的前旋。
3.短程助跑,起跳時保持騰空步姿勢,越過橫竿(離踏板1.5米左右,高20—40厘米)或橡皮筋后在向前收起跳腿。上步起跳后用擺動腿膝部頂撞一定高度的懸掛物,或踏上跳箱,要求有一定的幅度速度。以改進起跳時擺動腿的擺動方向和幅度。
4.多次重復原地模仿起跳練習和4—6步助跑起跳的練習,要求上下肢正確協(xié)調的配合,體會上下肢蹬伸和擺動之間的配合。
參考文獻:
童憲明.遼寧體育科技,2007(5).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