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感是“人的感覺經(jīng)驗之間相互溝通和轉化”,是用表現(xiàn)一種感覺的語言去表現(xiàn)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格。本文主要從“聲音的暖寒”、“聲音的形色”、“聲音的香苦”三個方面分析唐宋文學作品中關于“聲”的通感。
【關鍵詞】通感 唐宋文學 聲音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0-0083-01
關于通感的性質,主要有三種界定:第一種是20世紀中期,以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壽康為代表提出的,認為通感屬于修辭學,它的核心是不同感覺的溝通,由于老先生的學術地位和深厚學力,該觀點在很長時間內都是主流;第二種,是學者褚孝泉認為的,通感具有一定的生理、心理基礎;第三種則是汪少華提出的,主要從語言層面考慮,將通感定義為具有一定表達效果的修辭方法?,F(xiàn)在普遍認為,通感就是將六感,即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和意覺,以這六種感覺為主的各種感官體驗溝通起來,通過描寫一種感覺的語言文字來表現(xiàn)另一種感覺的修辭格。本文主要分析唐宋文學作品中關于“聲”的通感,試分析聽覺在唐宋時期的文學作品中是如何達到與其他五感相轉化的,這種轉化又達到怎么樣的敘述效果。由于唐宋時期文學作品浩如煙海,本文的分析對象主要選取唐詩和宋詞,做到更準確精細地探究。
一 聲音的暖寒
錢鐘書是現(xiàn)代文學界中對通感最早進行系統(tǒng)論述的學者,他說:“在日常經(jīng)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熱與鬧、冷與靜,異覺相濟,心同厥理”,錢鐘書在這里闡述的便是聽覺中“熱與冷”之間的通感。
以聲通“暖”的例子,在唐宋文學中,數(shù)量很多。趙暇的《發(fā)青山》前兩句有詩云:“兔鷗聲暖野塘春,鞍馬嘶風釋路塵?!甭曇舯緵]有寒、暖之分,但春天的景象卻一掃嚴冬的蕭瑟,給詩人生機盎然的心理感受,所以在趙暇聽來,那本來洗漱平常的啼叫,也帶有濃濃的春暖之感。再如方千里的《虞美人》,“花臺響徹歌聲暖,白日林中短。春心搖蕩客魂消。搓粉揉香排比、一團嬌”。在唐宋時期,“聲暖”、“暖響”等詞語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
以聲通“寒”也多有例證。詩人、詞人往往不直言天寒,而另辟蹊徑,說由聽到的聲音所引發(fā)的寒意。這些“聲音”多為雨聲、風聲、濤聲、磐聲、笙聲、鼓聲、琴聲、號角聲、茄聲等。其中雨聲最為常見。詩史杜甫就有《絕句》云“欲作魚梁云復湍,因驚四月雨聲寒。青溪先有蛟龍窟,竹石如山不敢安”。再如“朝來雨聲寒”(方岳的《明月雨再用韻》)、“一派雨聲寒”(方岳的《題湯郎中玉峽》)。前人們群體性地逃避“直來直往”,而巧言雨寒,引發(fā)觸覺上的寒意,實在別有韻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感的魅力。
二 聲音的形色
對于視覺和聽覺的通感發(fā)現(xiàn)得最早,較早的記錄有《管子·地員篇》,文中提到,水井由于深淺不同而發(fā)出不同的聲音。有一段話:“凡聽徵,如負豬豕覺而駭。凡聽羽,如馬鳴在野。凡聽宮,如牛鳴窌中;凡聽商,如離群羊。凡聽角,如雉登木以鳴,音疾以清”,這是典型的聽覺與視覺相通。
唐宋時期的以聲通“形”,以線、珠、剪三類最為常見?!耙磺嗨急淘坪希響{君、為我歌如縷”(劉辰翁《金縷曲·賀新郎》),再如鄧剡《摸魚兒》、“東坡老,千載風流賦。余音不絕如縷。臨皋一笑三生夢,還認岷峨鄉(xiāng)語?!?/p>
通過聲音來感知色彩,也是聽覺與視覺相通的典型。我國的唐宋詩詞中不乏此類例子,李賀寫有“磓碎千年日長白,孝武秦皇聽不得”及《雁門太守行》“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再如楊萬里《又和絕句》“剪剪輕風未是輕,猶吹花片作紅聲”,詩人將視聽互換挪移,剪剪輕風吹來,使得紅葉片片落下。
三 聲音的香苦
以聲音通“香”,主要指聽覺通嗅覺。與前面的暖寒、形狀色彩相比,這一點在唐代文學作品中更為常見。以聲通“香”的主要有笑聲、鳥聲、琴聲?!靶φZ香”在唐宋詩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例如宋詞中的“水面風來笑語香”、“至今潭中水,猶作笑語香”、謝逸《鷓鴣天》“鵲飛影里觥籌亂,桂子風前笑語香”。
以聲通“苦”,是指聽覺與味覺間的相通。早在《論語》中,就有相關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由此可見,“對音樂的審美所產(chǎn)生的精神上的愉悅快樂之情,并非生理性快感,而是比這更高一層的”。錢起的“苦調凄金石”;陸龜蒙的“苦調雖潛倚”;杜甫的“苦調短長吟”;再如高適的“溪冷泉聲苦”;白居易的“病添莊舄吟聲苦,貧欠韓康藥債多”;孟郊的“斯誰士諸謝,奏此沉苦言”。這里,不論是苦言,苦語,還是苦聲,都是作者發(fā)之由心表之于口的,苦的并不是聲音,而是作家有感于自我的經(jīng)歷和國恨家仇,苦的正是作家自己。
通感是“人的感覺經(jīng)驗之間相互溝通和轉化”,通感在唐宋文學中的大量運用,使得語言表達更形象且富有詩意。希望本文對唐宋文學作品中“聲”的通感分析,能夠引起學者的關注,也對文學創(chuàng)作有所借鑒。
參考文獻
[1]郭紹虞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一卷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陳進波、惠尚學.文藝心理學通論[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9:289
[3]修海林.“樂”——古樂文化的傳統(tǒng)審美心態(tài)[J].中國音樂學,1989(3):4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