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香港稅收大漲24%
4月30日,香港特區(qū)政府公布2014~2015年度財務狀況的臨時數(shù)字,其中開支為3,962億港元,收入為4,787億港元,計入償還97億港元的機構票據后,2014~2015年度的財務狀況為728億港元盈余,截至2015年4月30日,香港財政儲備為8,268億港元。
港府發(fā)言人表示,所有數(shù)字均為臨時數(shù)字,有待年度賬目的最后結算核實。不過,根據經驗,即使臨時數(shù)字有變動,幅度也不會很大。發(fā)言人補充說,從2010~2011年度到2014~2015年度,政府開支增長了31.5%(經常性支出36.7%),同期的政府收入增長27.1%。
據悉,本年度整體財政狀況比原來預算及修訂預算要好,主要受利得稅、薪俸稅、印花稅及土地收入的額外收益影響。
根據5月香港稅務局公布的數(shù)據,2014至2015財政年度稅收臨時數(shù)字為3,019億港元,較上一年度增加584億港元,增幅達24%。其中商業(yè)登記費稅收增幅最為明顯,由7,350萬港元大增至24億多港元,增幅高達3,276%。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巫伯雄博士分析,商業(yè)登記費稅收增加,可能跟中國近年來加速開放內地資本市場有關,香港的“超級聯(lián)系人’的角色增強,越來越多的公司在港成立。
其次是印花稅,由415億港元增至748億港元,增幅達80%。隨著“滬港通”于去年啟動,香港本地股票成交量躍升。香港股票每筆交易都需繳納印花稅,因此股票成交額上升也帶動稅收激增。
另外,來自房地產交易的印花稅收入也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2014年全年香港整體樓價升幅達13%,中小型住宅單位的樓價升勢更為顯著。由于樓市的火爆,港府在2013年2月出臺“雙倍印花稅”,直接推動印花稅收人大漲。
入息及利得稅仍是香港特區(qū)政府的主要稅收來源,總額達到2,049億港元,較上一年度增加12%。當中,利得稅為1,378億港元,較上一年度增加14%。
中產階層受惠程度最明顯
經濟穩(wěn)步發(fā)展,庫房進賬可觀,香港政府也不愿意背上“守財奴”的名聲。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稱,2014年香港特區(qū)的經濟表現(xiàn)不理想,全年增長只有2.3%,與前一年2.9%的增速相比有明顯下滑,且連續(xù)第三年低于過去十年3.9%的平均增幅。雖然內地經濟保持平穩(wěn),美國經濟也有復蘇的跡象,但是歐元區(qū)經濟轉弱,日本經濟再度陷入衰退,影響了香港的外貿表現(xiàn),貨物出口全年實質增長1%,服務輸出增長0.5%,導致全年經濟增長放緩,連續(xù)第三年低于過去十年3.9%的平均增幅。
曾俊華認為,今年預算案推出的紓緩措施將對經濟起到1%的提振作用。如果不推出紓緩措施,經濟增長可能會更少。今年2月25日,曾俊華在立法會公布了香港2015至2016年度《財政預算案》,宣布推出六項紓緩措施,即所謂的“派糖”措施,包括寬減薪俸稅、代繳公屋租金、增加子女免稅額及發(fā)放綜援額外津貼等,涉及340億港元,目的要減輕香港市民負擔、刺激消費、穩(wěn)定經濟和保障就業(yè)。
上述“派糖措施”中,針對中產階層的減稅措施力度不小,一改過去多年紓困措施向基層傾斜的慣例。包括今年寬減75%的薪俸稅和個人人息課稅,上限為兩萬港元,預計182萬納稅人受惠。利得稅同樣減75%,上限為兩萬港元,預計13萬人受惠。有子女的中產家庭從下年開始負擔將有所減輕,子女基本及額外免稅額由七萬港元增至十萬港元,港府將少收20億港元。擁有物業(yè)的中產業(yè)主也有受惠,2015/2016年首兩季的差餉將獲寬免,每戶每季上限2,500港元,估計315萬個物業(yè)業(yè)主受惠;但電費卻無任何減免。
香港本地媒體認為,中產受惠程度最為顯著,港府這樣做的目的,一是因為中產階層長期已有“交稅多、福利少”的怨言,二是過去一年的政治事件及眼前的政改宏圖,中產階層起到中流砥柱、穩(wěn)定大局的作用。
減輕市民生活壓力
而對于基層民眾,領取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和傷殘津貼的人士,都會獲得“三糧”,即額外獲發(fā)兩個月的津貼金額。這是曾俊華擔任財政司長以來第一次發(fā)“三糧”,開支55億港元。曾俊華又宣布,房委會和房協(xié)會等資助房屋單位租戶,除富戶外,都可以獲得一個月的租金寬免,涉及開支大約11億港元。這次額外增加的各項津貼和免租等措施,合共涉及66億港元開支。
曾俊華表示,為減輕市民的生活壓力,他按“應使則使”的原則,審慎增加公共開支。他表示,去年的占領行動對香港旅游、酒店、飲食、零售和運輸?shù)刃袠I(y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香港零售業(yè)、食肆、中西區(qū)的酒店入住率和非內地旅客人數(shù)去年第四季均下跌,政府必須采取措施保持香港的競爭力。為了重建經濟信心,曾俊華在預算中宣布,會推出涉及2.9億港元的針對性支援措施和推廣工作。
針對受占領行動影響的行業(yè),港府會推出短期支援措施,包括豁免1,800間旅行社、2,000間酒店和旅館、2.6萬間食肆和小販等商戶半年的牌照費用。另外,豁免的士、小巴、巴士和貨車等車輛一年內因續(xù)牌所需的驗車費一次。
在宣傳香港方面,港府會向旅游發(fā)展局額外撥款8,ooo萬港元加強推廣活動,包括海外宣傳、舉辦購物節(jié)和推出購物優(yōu)惠、電子折扣券,并安排大型海外業(yè)界訪問團來港。今年將向政府新聞處增撥2,600萬港元,邀請世界各地媒體和意見領袖來訪、加強外訪活動,并推行新一輪的香港品牌宣傳計劃。
派糖措施早有慣例
自回歸以來,香港俗稱“派糖”的一次性紓困措施已成慣例。曾蔭權1999年任財政司司長時,采取針對金融海嘯后經濟持續(xù)低迷的“非常措施”,首次退稅只寬減一成、差餉減半;梁錦松在任財爺時正值港府出現(xiàn)財政赤字,未有實施退稅;唐英年上任財政司司長后,任內也最多退稅五成……
到了現(xiàn)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自2007年7月上任以來,2008年發(fā)表的首份財政預算案便豪派454.2億港元,當中部分措施如退稅雖非他首創(chuàng),但派糖幅度相當大,單是薪俸稅及個人人息稅便寬減75%,讓財政司少收124億港元,寬免全年差餉再少收112億港元,在公屋免租、綜援雙糧及強積金注資上也不手軟。
2011年,港府破天荒實施派錢措施,為合資格港人每人派發(fā)6,000港元,當年派糖總金額達436.2億港元,直逼上任首年。不過,這個派錢方案在宣布之初一度引發(fā)巨大爭議,有媒體稱,香港特區(qū)最后得到的結果卻是“花錢買罵受”。2014年1月初,香港特首梁振英宣布停止向全體居民“派錢”,“派錢”政策將告一段落。特區(qū)政府也一再聲稱這只是臨時做法,以后不一定會再有。
與2011年不討好的“派錢措施”相比,2015至2016年度《財政預算案》受到香港各界的歡迎,由基層至中產階級、中小企業(yè)至一般的企業(yè),都有所得,雖然未來一年的財政情況仍需謹慎,但到目前為止,各界普遍認為此份預算案值得支持。
不過,無論是派錢還是派糖,都直接反映了香港財政盈余充沛,同時都需要以保持香港的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和有所增長為大前提。需要引起重視的是,雖然目前香港財政盈余突破了8,OOO億港元,但考慮到因香港人口老化問題相較歐美日等先進經濟體更嚴重,勞動人口于2018年起下跌,政府必須未雨綢繆,提前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