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刑事訴訟法》有20 個條文規(guī)定了當事人的監(jiān)護人、近親屬、法定代理人可以在刑事訴訟中陪同當事人在場、陳述意見、代替當事人為一定訴訟行為,幫助當事人防御或攻擊,維護其合法權益?,F(xiàn)就我國刑事訴訟當事人輔助制度的基本內(nèi)涵進行闡述。2013年是我國新的《刑事訴訟法》實施的開局之年。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凡是大家認識到位的制度,在實踐中容易貫徹執(zhí)行,凡是大家認識模糊或者不到位的制度,實踐中就難以貫徹落實。對于初具雛形的刑事當事人輔助制度來說,如果大家對它的意義缺乏深刻的理解,在司法實踐中很容易受到忽視,這不僅不利于全面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也不利于推動刑事輔助制度的完善。故本文著重論述刑事當事人輔助制度的意義。
關鍵詞 刑事訴訟參與人 刑事輔助 輔助人
《刑事訴訟法》第106 條第2 項規(guī)定,當事人包括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當事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與案件事實和訴訟結局有著直接的利害關系。說當事人與案件事實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是指,當事人或者因犯罪事實的發(fā)生而受到傷害,或者因被指控為案件事實的實施者,要求他對案件事實負法律責任。說當事人與訴訟結局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就是說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會受到刑事訴訟結局的直接影響,這個影響可以是有利的影響,也可以是不利的影響。刑事訴訟一旦開始,當事人的相關實體權利即處于待定的狀態(tài),刑事訴訟的結束會使“權利損、益”最終確定。第二,當事人通過行使訴訟權利,對訴訟過程和結局能夠發(fā)揮比其他訴訟參與人更大的影響。當事人在刑事訴訟中要么處于控訴方( 原告) 的地位,要么處于被告方的地位,他們的訴訟活動對訴訟的啟動、進行和終結發(fā)揮著關鍵的作用。
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從總體上而言,普通訴訟程序中的當事人,除了需要親人的感情慰藉外,還面臨以下四個方面繁重的事務: 第一,行使訴訟權利,進行訴訟行為。比如,被害人要進行控告、收集控訴證據(jù),在法庭上與被告人辯論等訴訟行為,行使申請回避、法庭辯論等訴訟權利。被告人要進行辯護、上訴等訴訟行為,行使申請回避、提出申訴、法庭辯論、提出上訴等一系列訴訟權利。第二,處理與訴訟相關的事務。與訴訟相關的事務雖不是直接的訴訟事務,但是關系訴訟權利能否順利行使,訴訟行為能否合法、有效進行的事務。這些事務包括: 委托辯護人、代理人; 申請法律援助; 交納保證金;與對方當事人進行和解談判; 與公安、司法機關的溝通聯(lián)系,了解訴訟進程等。第三,在訴訟中,當事人還面臨很多需要決策( 做出選擇) 的事情,比如,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在公安機關不予立案、檢察機關不起訴的情況下,是否要提起自訴; 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在訴訟中是否要與對方當事人達成和解協(xié)議,自訴案件的當事人是否要接受法院的調(diào)解; 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要決定是否提出賠償以及訴求賠償?shù)臄?shù)額; 一審判決宣告后,自訴人、被告人要決定是否上訴,被害人要決定是否申請公訴機關抗訴等問題。第四,在訴訟中,隨著訴訟情勢的變遷,當事人時常面臨及時采取措施,維護其合法權益的問題。例如,當公安、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侵犯其合法權利時,要進行申訴、控告;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符合取保候?qū)彈l件時,提出申請取保候?qū)彛?當強制措施法定期限屆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要申請解除強制措施等。
然而,在刑事訴訟中,當事人自身的訴訟能力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成為一個迫切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如果沒有他人的協(xié)助,當事人在訴訟中將處于極其困難的境地。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不同,它基本上是一個由國家設立的刑事訴訟專門機關主導的訴訟,也是一個關系到人的最基本權利( 生命、財產(chǎn)和自由) 的訴訟。在刑事訴訟中,當事人不論是處在控訴一方或者在被控訴一方,必須要按照偵查、控訴和審判機關的指揮進行訴訟行為,如果不能按時進行這些訴訟行為,或者進行的訴訟行為不符合法律的規(guī)定,他們將會面臨不利的法律結果。
就一般公民而言,卷入刑事訴訟可能是他們一生中經(jīng)歷的最大事情,也是他們面臨的最難解決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從旁幫助,他們往往會感到孤立無援,無法招架和應付。
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而言,在刑事訴訟中對他人的依賴尤甚。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的強制措施制度,絕大多數(sh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要被限制甚至剝奪人身自由?!皬淖罱鼛啄曜罡呷嗣駲z察院的工作報告的數(shù)字來看, 2002 年至2007 年,共批準逮捕各類刑事犯罪嫌疑人4, 232, 616 人,提起公訴4, 692, 655 人,逮捕率為90. 2%; 2008 年全年共批準逮捕952, 583 人,提起公訴1, 143, 897 人,逮捕率為83. 3%; 2009 年全年共批準逮捕941, 091 人,提起公訴1,134,380 人,逮捕率為83%; 2010 年全年共批準逮捕916, 209 人,提起公訴1, 148, 409 人,逮捕率為80%?!蹦切┍淮?、拘留的人,一無時間和自由去做聘請辯護人等事務性工作,二無法律資料去研究如何應對臨身的訴訟,三無平靜的心態(tài)衡量與選擇正確的訴訟行為,四無條件向有關機關和人員及時交付有關的訴訟費用。如果沒有人來予以協(xié)助,他們基本上只能被動應付,在另外一些特殊的程序如死刑復核程序、死刑執(zhí)行程序中,被告人面對被處極刑的境地,其本人所有救濟手段幾乎窮盡,唯一希望即寄托于最為關切其生死的親屬。
對被害人而言,雖然有公訴人幫助他們控告犯罪,不是主要的控訴主體,但由于他們受到犯罪行為的傷害,精神狀態(tài)不佳,心理難以平復,而且時常會有犯罪能否得到懲罰、案件能否得到公正處理的擔心,這種焦慮的心情也會影響他們正確行使訴訟權利。再加上還會出現(xiàn)公訴轉(zhuǎn)自訴、是否要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選擇,因此也需要他人的協(xié)助。另外,在我國當前刑事訴訟距法治的要求尚有相當大差距的情況下,刑事被害人的意愿亦有可能受到追訴機關的脅迫,在很多時候也會陷入到與刑事被告人同樣的境遇,受到威脅、引誘、欺騙,這就更需要他人的協(xié)助。
總之,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如果沒有他人的輔助是難以完成訴訟任務的。
參考文獻:
[1]陳蘭,孫寅平.特別重大賄賂犯罪適用指定居所監(jiān)視居住的三個問題[J].中國檢察官,2014(09).
[2]周茂玉,杜淑芳,褚爾康.“失真”與“異化”:檢察業(yè)務考核體系存在問題及解決思路[J].中國檢察官,2014(15).
[3]韓少峰,馬暉.刑事上訴制度實證研究[J].人民論壇,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