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誠信也是大學教育長期探討的話題。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既要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又要加強法律意識教育,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
【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教育 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2-0122-02
一 誠信釋義
《說文解字》:“誠,信也?!薄对鲰崱で屙崱罚骸罢\,無偽也,真也,實也?!闭\實作為最古老最原始的道德要求,它和人類相伴而生。人的本質具有社會性,人是在相互依賴和相互聯系中生存和發(fā)展的,只有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傳遞真實信息,不掩蓋和歪曲事實真相,人類才能得以生存和發(fā)展,才能休養(yǎng)生息、繁衍延續(xù)。人的這種本真狀態(tài)的生存需要在長期的人類進化過程中沉淀、積累,經人類的心理、情感和文化的作用,積淀為一種原初的道德規(guī)范。人類歷史發(fā)展到現在,誠實品質從來是對人最基本的要求和規(guī)范。是否具備誠實品質,已經成為道德社會化完成和未完成的標志,成為衡量一個社會成員在道德上的最基本標準。
守信是遵守諾言及實踐自己的諾言。“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國傳統道德中的精華,守信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所謂信,即誠實無欺。在《論語·為政》中,孔子認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 ,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主張與人交往,言而有信。在《孟子·盡天下》中,孟子認為:“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我國傳統文化中把信作為立人之本,立政之基,人無信不立,政無信不立。“信”也就成為儒家著重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之一。
誠實守信是我國傳統道德大廈的根基,誠信鑄成中華民族道德之魂。統而言之,誠信包含了幾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誠實無欺,主要指人的自我修養(yǎng)以及由此形成的個人內存的道德品質、德行和道德境界;二是相互信任,主要指信任他人或被他人所信任,這是社會中的一般的道德要求;三是信守承諾,通常指能夠履行對他人的承諾,是對特定對象的責任。
二 現代大學生的誠信狀況及其原因分析
俗話說:“民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由于一些機制的不完善和市場經濟的加速發(fā)展也帶來了一些失信的現象。
1.大學生誠信問題的表現
第一,學習誠信的缺失。主要表現為:考試作弊、抄襲作業(yè)、抄襲論文、損毀圖書或不按時歸還圖書。當代大學生中有相當多的人在學習上缺乏學習興趣和刻苦鉆研的精神,只想坐享其成。大學生考試作弊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而且是屢禁不止,作弊方式層出不窮,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和學風管理。第二,經濟誠信缺失。主要表現為:弄虛作假,騙取特困生困難補助;在家庭不困難的情況下拖欠學雜費,將學費用于個人消費。第三,擇業(yè)與就業(yè)誠信的缺失。主要表現在擇業(yè)過程中偽造證件或個人簡歷信息;保底簽約,肆意違約等。第四,人際交往中的誠信缺失。主要表現為大學生在同學、朋友、戀愛關系的交往過程中雙方缺乏足夠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互相猜疑,從而造成了人際關系的緊張,也影響了自己健康人格的形成。
2.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
第一,社會環(huán)境原因。社會環(huán)境是促使大學生誠信形成、維持和改變的基本依據。尤其在市場經濟高速發(fā)展的沖擊下,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均出現了誠信危機現象。由于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呈現出經濟成分多元化,社會生活方式的多樣化趨勢日益明顯。受西方國家腐朽思想的影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物欲主義、個人主義等不正確的價值觀沖擊著我國的傳統觀念,也沖擊著大學生的心靈。使得一部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發(fā)生變化。導致了部分大學生在認知中產生了一種錯位,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一大原因。
第二,家庭教育原因。受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影響,歷來強調學而優(yōu)則仕,讀書做官論。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存在著片面追求分數,忽略孩子道德素養(yǎng)等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只要孩子獲得高分,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從而忽視在日常行為中誠實守信的思想品德的養(yǎng)成。導致一些青少年誠信品質下降。有的家長對孩子過于寵愛和縱容,使得一些學生缺乏主動積極地思考和學習的動力,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不能自主地培養(yǎng)誠信意識,從而引發(fā)信用缺失行為的產生。
第三,學校教育原因。首先,教師個人的誠信素養(yǎng)、教育價值觀、職業(yè)道德、專業(yè)水平等會影響教師教授誠信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其次,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沒有形成有效的規(guī)章制度,一些大學將德育和智育嚴重分離,偏重專業(yè)教育,忽視大學生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誠信教育不到位,沒有形成以誠實守信為榮、見利忘義為恥的風氣。再次,學校對學生的誠信表現監(jiān)督不夠,缺少懲治誠信缺失的有效手段和機制,對大學生的不誠信行為不能給予應有的制裁和處罰,對堅守誠信的學生不能給予利益上的保護和激勵。
第四,學生自身的原因。大學生個人素質存在缺陷是導致誠信缺乏的主要原因,例如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道德自我控制力差、經不住社會各種誘惑的考驗等。另外,“從眾心理”也是他們缺失誠信的原因,一些大學生不能以冷靜的頭腦來明辨是非,而是隨波逐流,思想很容易被外界所左右。
三 完善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
1.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和誠信監(jiān)督體系
將誠信教育納入大學生思德教育和入學畢業(yè)教育之中。使誠信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使誠信教育理論化、常規(guī)化。創(chuàng)新誠信教育的方式。從學校學生實際出發(fā),運用富有感染力、說服力,富有生動性和真實性于一體的事例來開展誠信教育。
高校應就大學生誠信教育建立一套完善的誠信評價和監(jiān)督機制體系,制定必要的規(guī)章制度和賞罰制度,使其能夠約束和評價大學生的多種行為。具體主要可表現為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完善誠信考核體系、建立健全失信懲罰機制等。
2.構建社會、家庭、學校誠信教育的網絡體系
誠信不僅是對大學生的要求,也是對社會、家庭、學校的要求。因為首先要營造社會氛圍,主要具體工作是利用大眾傳媒的宣傳功能,在全社會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批判各種誠信缺失的行為和觀念;對學校而言,應創(chuàng)建良好的校園風氣和育人環(huán)境,加強誠信校園、和諧校園、文明校園的建設;對家庭教育來說,主要是發(fā)揮家長的模范作用,身教大于言傳,樹立起誠實守信的做人基本準則。
3.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體系
大學生應不斷地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努力構建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對短時利益誘惑的抵御能力。誠信必將成為大學生的安身立命之本,這就要求我們當代大學生要做誠信的力行者。
首先,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堅持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每門思政課。增強學生踐行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其次,綜合利用傳統媒體、網絡新媒體和校園網絡宣傳員隊伍,創(chuàng)新核心價值觀傳播途徑,構建立體化的核心價值觀傳播平臺。再次,促進核心價值觀知行合一,開展“誠實守信”系列主題活動,正確引導學生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
為了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200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通知認真貫徹執(zhí)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其中把“明禮誠信”作為最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之一來要求全體公民。在全社會都在倡導“誠信”的今天,作為接受文明教育最充分的大學生,更應該身體力行,領文明之先風,不做有損個人名譽和國家利益的事情。
四 結束語
考試作弊、畢業(yè)不還貸等失信行為大大降低了大學生的道德水準,也降低了社會對大學生的信任度。大學生的失信行為危害的不僅是本人,它使所有學生都面臨道德的考驗和靈魂的拷問。對大學生失信行為的理解和寬容,也就是對社會不正之風的淡然和認同,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誠信與成才是一個辯證的整體,要成為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就必須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誠信與成才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當缺少了誠信,再具有才能也是不能取得成功的??梢娬\信是成才的基石,只有遵守誠信的原則才能體現出你自身的社會價值。
因此,各高校應積極營造和建設勤奮學習、刻苦鉆研、嚴謹治學、追求真理的優(yōu)良校風,培養(yǎng)學生樹立起科學的價值觀和正確的道德行為,這對大學生心靈情感的升華起著積極而深刻的影響。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的教育,對于推動社會形成良好社會風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