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作為高校教學活動的載體,是教學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課程資源就是教學可利用的實驗設備、圖書資料、師資力量等硬件、軟件設施條件。大學城是圍繞學?;顒佣纬傻纳鐓^(qū),其中最為豐富的就是課程資源。共享課程資源,廣泛地利用課程資源,有著巨大的社會、經濟和人才效應。如何共享課程資源,需要政府指導,以學校為主體,建立平臺;以機制促共享,擴大共享規(guī)模;深化共享層次,拓展共享范圍。
【關鍵詞】大學城 課程資源 共享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2-0021-03
楊叔子先生說過:“高層次人才需要全面發(fā)展,人文社會科學素質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素質是其兩翼;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教育,或者說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是其兩翼。這是通過主體互連的兩翼,身需彩鳳雙飛翼,兩翼健勁,方能高飛!”大學城實質上是以高校為核心而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環(huán)境結構系統(tǒng)的社區(qū),各個高校有著自身的學科優(yōu)勢,通過課程教學進行人才培養(yǎng)。《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針對高等教育提出,推進和完善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促進文理交融,開展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公眾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社會發(fā)展也要求培養(yǎng)素質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的加深,高校辦學資源緊張,師資、設備等各方面資源短缺。高校面臨“內憂外患”,需要擴展教學活動,共享課程資源,發(fā)揮大學城的優(yōu)勢,提升高校教育質量。
一 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必要性分析
1.科學理論的發(fā)展要求課程資源共享
從文化課程的內容看,它分類為文科、理科、藝術科的內容,所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F代科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科學知識的整體化,其中最為凸顯的一個方面就是介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邊緣學科的產生,例如,生態(tài)經濟學、社會生物學、數理語言學、技術美學等,這些領域都橫跨了自然科學領域和社會科學領域。現代科學的發(fā)展,需要進行課程資源共享。
2.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要求課程資源共享
科學技術對當今社會的影響不斷突顯,不僅表現在具體科研成果在社會生產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表現在科學技術對當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家庭生活及人們的思想等各個領域的影響??茖W技術對社會的全面滲透,使得現代社會越來越“科學技術化”,不論是自然科學工作者還是社會科學工作者都需要相互學習探討,解決社會中的科學問題?,F實社會所存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例如環(huán)境污染、能源危機、生態(tài)失調等,這些問題都是綜合性的,需要自然科學家同社會科學家協力解決。所以,現實社會需要進行課程資源共享。
3.高校課程資源短缺要求課程資源共享
現代大學所要具備的最為重要的一個特征就是綜合性,但是,我國大學發(fā)展歷程中由于受到歷史因素和當時現實社會因素的影響,大學的建立往往有所偏重,不同的辦學主體,其層次、規(guī)模、類型均不同,發(fā)展過程中目標、定位也不一樣,學校學科、專業(yè)建設也各有側重,最后就會形成各高校在課程資源方面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同時也有自身的不足。課程資源的共享是綜合性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在共享過程中,不僅降低了學校的發(fā)展成本,而且能夠在這一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合作中取得成功,提升高校自身的社會競爭力和綜合性水平,高校發(fā)展需要進行課程資源共享。
4.人才的全面發(fā)展要求課程資源共享
國家要建設學習型社會、創(chuàng)新型社會,這一客觀事實要求人才的培育必要具備很強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踐能力。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知識結構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而課程資源的共享,文理相互滲透,能很好地改善學生知識結構,而且也能發(fā)散學生思維,提升其思維能力。近幾年,大學生就業(yè)競爭壓力增大,用人單位要求學生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yè)素質,而且要有很好的人文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課程資源的共享,不僅是人才發(fā)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學生社會競爭力的需要。
二 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現狀分析
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是社會與理論發(fā)展的需要,但課程資源的共享卻并沒向理想狀態(tài)發(fā)展,依然還存在諸多問題。
1.高校共享意識淡薄,競爭性強
大學城其實質上是以多所高校為核心而構成的具有特定整體功能和環(huán)境結構系統(tǒng)的社區(qū),這說明在空間上各高校是一個相對統(tǒng)一的整體,但在內部,各高校其實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競爭的關系。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硬件設施的使用、體育設施的利用、教學模式依舊是封閉型的管理模式,各個高校之間的溝通和聯系比較少。受教育機制以及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高校課程資源共享意識淡薄,“各自為政”。大學城的建設通常是政府在進行市政規(guī)劃建設時所形成的,政府也希望通過政策、文件的形式促進大學城資源的共享,但往往過于強調政策的支持下,會削弱各高校進行課程資源共享的主動性,各高校就會抱著“凡事都有政府”的心態(tài)對待課程資源共享問題,抑制了高校的積極性,影響課程資源共享的質量。
2.缺乏統(tǒng)一有效的協調管理機構和平臺
大學城作為高校在空間上集中而又相對獨立的整體,其課程資源眾多,要實現課程資源共享僅僅依靠各高校自發(fā)進行比較困難,需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平臺進行課程資源的發(fā)布和共享。由于缺乏統(tǒng)一有效的協調管理平臺,各高校之間缺乏溝通和聯系渠道。高校之間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管理平臺,各校學生沒有途徑獲得其他學校的選課信息,阻礙了高校學生對課程資源的共享。
3.高校共享課程內容單一,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參與面窄
大學城內各高校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在師資質量和教學質量上都比較好的學校,對外尋求資源的概率較小,而有的學校整體水平較差,對外尋求資源比較迫切,有著優(yōu)勢課程資源的學校不愿意將自己的優(yōu)秀課程資源進行共享,或者各高校在大學城內只是將自己的一部分選修課程進行共享,范圍涉及小,在學生中很難產生影響。
4.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直接障礙就是學生學分如何認定、教師績效如何認可
高校課程資源共享意味著學生可以選擇其他學校的課程,老師也可以到其他學校進行開課。學生選修課程,那就需要學校對其選修課程的認可,而學校之間還未建立統(tǒng)一的教學管理平臺,對其選修課程的學分認定就成為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如今,隨著績效制度的施行,教師的開課數量和質量、課題和論文數量同其工資掛鉤,對教師開課數量和質量的認定是對其代課成果的尊重。學生學分的認定和教師績效的評定缺乏有效制度和機制使得課程資源共享受到了阻礙。
三 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效應分析
市場經濟就是解決如何合理配置有限資源,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資源。課程資源作為高校眾多資源中的一類,它是有限的,而且對于各高校來說,有所側重,共享課程資源利大于弊。
1.共享課程資源帶來經濟效應
各高校因為層次、側重點不同,課程資源也有著類型的差異,有的學校側重理工科,而有的學校偏向文科,但課程結構上,文、理科學校又必須都有所兼顧,理工科學生必須對國家近代史有所了解,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反之文科學生也必須接受邏輯思維能力的培訓?;谶@一情況,共享課程資源可以降低學校開課成本,將有限的資金用于人才培養(yǎng)上,而且還可以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共享課程資源有助于科技成果的誕生,有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對于某一課程理論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進行頭腦風暴,就會有新的思路產生。不同學校的學生在同一課程教學中提出自己的意見,不僅豐富了課程內容,而且有助于科技成果的誕生與轉化。在大學城中進行課程資源共享,帶動了大學城這一社區(qū)交通運輸業(yè)的發(fā)展,提升了各大學的知名度,創(chuàng)造了經濟效益。共享課程資源為學校節(jié)約了成本,為大學城的經濟事業(yè)提供了幫助。
2.共享課程資源帶來社會效應
高校之間共享課程資源,共同利用課程資源,節(jié)約社會成本。以師資力量這一課程資源來說,教師到某一學校代課,其他學校學生可以進行選課,這一方式不僅提高了師資這一課程資源的利用率,而且也節(jié)約了社會成本。以學科類型來說,不同專業(yè)對社會有著不同的作用,大學城作為各專業(yè)集聚的場所,對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進行課程資源的共享,對高校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有著積極作用,進而為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創(chuàng)造條件,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提供智力與人才支持,為社會的良性運行提供知識能量與精神動力。共享課程資源節(jié)約了社會成本,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人才準備。
3.共享課程資源帶來人才效應
課程作為高校教育活動最為重要的一種資源,共享課程活動所需要的資源,進行文理滲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興趣,有利于其素質的全面提升,課程資源在共享過程中,教師同教師之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交流,同樣也提升了教師教學素質。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資歷較深的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學習多媒體技術,進行思想的交流,有利于高校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能把傳道、授業(yè)、解惑融為一體,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在共享過程中,教師同學生都得到了提升,從而提高了各高校的綜合實力,從而為國家軟實力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人才資源和智力支持。另外,有些高校一直重科研輕教學,課程資源的共享,不僅能夠讓高校意識到他們的不足之處,而且也為科研活動提供了其他高校所擁有的資源,有利于科研技術的產生,也有利于科研技術成果的轉化。共享課程資源有利于學生和教師素質的全面提升,為高校綜合性的發(fā)展、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提供了知識能量和精神動力。
四 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對策分析
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是趨勢所在,資源只有流動才能發(fā)揮其極大的作用,現在所需要進行的就是解決課程資源共享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和障礙,而解決這些障礙需要政府、學校發(fā)揮聯動作用,共同發(fā)力。
1.政府要制定相關政策,注重頂層設計
各高校雖然聚集在大學城中,但在辦學過程中都是互相獨立的個體,即使有交流,也只是偶爾為之,并沒有形成習慣。這就需要政府進行指導、鼓勵,通過方針、政策形成各高校之間共享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共享可以是師資力量的流動,也可以是學生個人的行動。政府作為指導性力量,要注重頂層設計。一方面,政府可以動用可供利用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大學城內部課程資源共享這一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將調研結果反饋到學校,指導個別學校進行試點,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從而在大學城中實現課程資源共享的常態(tài)化運行;另一方面,政府工作人員可以外出調研,吸取其他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的經驗,經過同本大學城的特色相結合,形成一種適合本大學城特色的課程資源共享模式。例如,有的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模式是通過互換學生,相互交流的形式進行,而有的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模式是利用云空間進行,而究竟何種方式適合,還需要經過調查研究和試點工作才能了解。
要落實相關政策,就需要建立課程資源共享機構。課程資源需要經過科學合理的管理才能共享,政府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一個有利于各高校資源共享的管理機構,高校通過這一機構進行對課程資源的管理,明確各自的任務和職責、義務和權利,建立規(guī)范的制度和激勵機制,使得課程資源共享工作能夠規(guī)范化、科學化。各高校相關課程教學的學科工作者也可就課程資源共享進行研究,進行共享資源的試點工作,從中發(fā)現課程資源共享所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進而形成課程資源共享的一種規(guī)范性制度,從而更好地進行課程資源共享。
2.各高校進行課程資源共享,要轉變觀念,利用空間優(yōu)勢
第一,樹立“為學生服務”理念,推進共同發(fā)展。資源需要配置才能極大地發(fā)揮其作用,高校作為課程資源的擁有者,要淡化競爭觀念,樹立“為學生服務”的理念,努力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推進各高校的共同發(fā)展。各高校要在獨立辦學的前提下,投身到課程資源共享的過程中,互通課程資源信息。各高校雖有競爭性,但根本目標是教育學生,而提升學生的素質,需要摒棄競爭觀念,相互合作,進行課程資源共享,促進其全面發(fā)展。各高校應發(fā)揮空間集聚效應,進行課程資源共享,實行便于校際合作的靈活、多樣的管理模式,為社會培育更多的人才。
第二,利用空間優(yōu)勢推進課程資源共享的深入開展。大學城作為各高校相對集中的一個空間,高校之間進行課程資源共享擁有空間優(yōu)勢,而且由于高校之間所側重之處不同,其課程資源共享更有可行性,可以相互補足,相互利用資源,進行課程的開發(fā)、設置與選擇。需要注意的就是怎樣拓展共享層次與規(guī)模,一方面必須注重開課時間,要同選課學生的專業(yè)課時間錯開,以吸引更多的學生進行選課。各校也可以根據選課人數對上課地點進行靈活制定,讓學生能夠體驗到人性化的課程管理。另一方面,吸引學生選課必須要提高上課質量,意味著教師需要結合學生興趣上課,這樣不僅能提升教學質量,而且更能夠讓學生真正從中學到知識。在共享過程中,不斷進行探索研究,制定可以利用的有著各自特色的共享模式,進一步拓展共享的范圍。
共享課程資源,不僅是大學城內部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共享課程資源需要政府、學校齊發(fā)力,以學校為主體,政府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共享平臺,以機制促共享,以模式拓共享。
參考文獻
[1]韓翠萍、程建軍.關于加強文理滲透提高理工科學生全面素質的探討[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40
[2]李翠.大學城教育資源共享問題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2011(1):225
[3]彭惠芳.大學城課程資源共享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173
[4]洪厚情、姚建平、龔連英.高等教育中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方法和途徑[J].黑龍江生態(tài)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1):84
[5]胡藝華.長株潭城市群呼喚現代大學城[J].現代城市,201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