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于認識、分析、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法律規(guī)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育,就個人而言,是社會主義公民的基本修養(yǎng);對一個民族而言,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和歷史性任務。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育不僅要重視法制教育,而且要培育法治信仰,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大學生法治思維的訓練,最終促進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形成。
關鍵詞:大學生 法治思維 培育
一、法治思維的概念
法治思維不同于政治思維、道德思維和經濟思維,它重視證據(jù)、法理和程序,強調以法律作為處理問題的主要依據(jù)。依法治國依賴于全社會養(yǎng)成法治思維方式,以法律作為思考和行事的主要標準。法律屬于既專業(yè)而又系統(tǒng)的知識,在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接受的法治教育十分有限,其法治思維也十分薄弱。
二、法治思維的內容
法治思維有它特定的內容所指,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法治思維是一種合法性思維
依法治國就是要根據(jù)“良法”來治理,以是否合法作為基本的判斷標準。大學生要保證自己的行為合法,就必須對法律有基本的了解。對于法律意識不強、社會閱歷不足的大學生而言,很難“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不同的思維方式判斷行為的結果是不同的,法治思維重點考察行為是否合法,從這個層面上說,法治思維是一種底線思維。大學生在實踐中應把法律作為判斷行為正確與否的基本標準,享受法律賦予的權利,自覺履行法律義務,以合法與否判斷行為自覺養(yǎng)成法治優(yōu)先的好習慣。
2、法治思維是一種重視程序的思維
在法治社會中,法律程序對于有效地實施法律至關重要。程序是法律所規(guī)定的行為的先后順序。一旦違背了程序規(guī)定,行為先后順序發(fā)生了錯亂,即使行為所呈現(xiàn)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則行為也可能是非法的。法治思維對程序的重視,要求大學生在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時,必須重視事情本身的程序,將程序置于“關系”之上,養(yǎng)成按程序辦事的好習慣。
3、法治思維是一種公平正義的思維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力,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價值追求。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就是要在全社會實現(xiàn)公平正義。法治的公平正義思維要求大學生用實際行動維護,善于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各種復雜問題,善于運用法律法規(guī)維護社會秩序,增強社會責任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法治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法治社會的最高使命。
4法治思維是以以權利義務為中心的思維
每一個公民在享有法律所賦予的權利的同時,必須承擔法律所規(guī)定的義務,權利義務思維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公民應當具有的基本法治思維。但是無論權利還是義務都應當在法定界限內按照法定內容與程序進行。大學生在法律范圍內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因此,一方面,大學生要樹立權利意識,既要懂得用法律主張自己權利,尊重他人的權利,同時不侵犯他人的權利,不損害社會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大學生也要具有義務意識,自覺履行公民義務。只有積極履行法律所規(guī)定的義務,才能獲得相應的權利,在自己的權利得到保障的同時也使他人的權利得到維護。
三、培養(yǎng)高校大學生法治思維的路徑選擇
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形成過程就是大學生不斷學習法律知識、不斷進行法律實踐,不斷提高法治意識,以法律為準繩,從而逐步養(yǎng)成法治思維習慣,使法律成為人們的共同信仰的過程。
1、重視法制教育,培植法治認同感
第一,培養(yǎng)法治思維方式,普法是基礎。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獲得的法律知識是十分有限的,尤其法律教育常常被視為專業(yè)教育,這種認識在當今建設法治社會的大背景下,將極大地干擾普法進程。針對這一問題,高校應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通過法律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等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法律的熱情,循序漸進地將法治思維方式注入大學生意識中。
第二,法治認同是對現(xiàn)行法律所持的一種敬畏、信賴以及內心的認可態(tài)度。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是要樹立正確的法治觀,不斷增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就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大學生只有牢牢樹立這樣的法治觀,才能夠增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意識。
2、營造法治校園文化
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人。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養(yǎng),同樣離不開法治校園文化的熏陶。高校應加強依法治校,堅持校務公開,保障學生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為大學生參與高校管理提供便利。同時法治思維方式的培養(yǎng)離不開法律知識的學習,更離不開法治思維的實踐。
3、重視道德對法治的促進作用
道德與法律是相輔相成的,互為補充的。法律與道德都可以用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但是道德不僅可以約束人,還可以弘揚高尚、傳播正能量。法律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執(zhí)行成本也較高,而且往往只能起到懲罰的作用:道德雖然不訴諸強制力,但是它通過社會輿論、個人良心、傳統(tǒng)習俗的軟約束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在法律尚無法調節(jié)的領域,通過道德的揚善抑惡,可以有效彌補法律的缺陷。高校應在重視法制教育的同時加強道德教育,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品質,發(fā)揮道德對法治思維方式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