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以人物苦澀悲哀的命運、哀傷痛苦的情感、錯落有致的結構、短小精悍的文字書寫了“最為動人的美國悲劇”。本文深入分析小說中作家命運悲劇的思想、社會悲劇的思想及歷史悲劇的思想,從而品味這部作品的深刻內涵及美學意韻。
關鍵詞:菲茨杰拉德 悲劇思想 蓋茨比
引言
作為美國文學史上“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表作家,菲茨杰拉德對戰(zhàn)爭中所暴露出的資產(chǎn)階級精神危機深有感觸,昔日的夢想已然幻滅,作家將心中無以復加的彷徨與失望情緒注入小說中,刻畫出苦澀悲哀的人物命運,使其作品飽含著強烈的哀傷及痛苦情感,成為動人的美國悲劇。作家將自己命運悲劇的思想、社會悲劇的思想及歷史悲劇的思想注入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用客觀的眼光反思、剖析所處社會時代,使作品彰顯出極具悲劇性的時代幻滅感,體現(xiàn)了深刻的思想內涵。
一、關于《了不起的蓋茨比》
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蓋茨比》發(fā)表于1925年,這部小說的問世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現(xiàn)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使其成為20年代“爵士時代”的發(fā)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小說以20世紀20年代的紐約市及長島為背景,借由旁觀者尼克·卡拉威之口,講述現(xiàn)代化美國社會中上階層的白人圈內一個揮金如土的大富翁蓋茨比的故事:出身低微家境貧寒的蓋茨比在戰(zhàn)爭期間結識了尼克的遠方表妹黛西,并與之相愛,但貧窮的蓋茨比娶不起黛西,黛西最終嫁給有錢人湯姆,黛西婚后的日子并不幸福,丈夫另有新歡。蓋茨比發(fā)誓努力賺大錢以贏得初戀情人的心,他歷盡艱辛,通過販賣私酒等非法買賣不擇手段地積累了大量財富,成為豪華闊綽的暴發(fā)戶,躋身到美國上流社會,住到黛西家河對岸的蓋茨比為吸引黛西的注意,天天在家舉行宴會,高朋滿座,還宴請黛西的表哥尼克,希望他能為兩人牽線搭橋。在尼克的安排下,蓋茨比終于見到昔日的情人黛西,兩人重溫舊夢,然而這個所謂的夢對蓋茨比而言恰如空中樓閣,他心目中的“黃金女孩”黛西只不過是凡塵俗世的物質女郎,她看重的只是蓋茨比的財富給自己的滿足感與刺激感,當她的丈夫湯姆揭露了蓋茨比錢財來路的真相后,她害怕失去富裕的生活,在蓋茨比和湯姆之間搖擺,蓋茨比和湯姆激勵地爭吵后,黛西在極度緊張的情緒下瘋狂開車,壓死湯姆的情婦瑪特爾,蓋茨比為了保護黛西,承擔起開車的責任,瑪特爾的丈夫威爾遜在湯姆的挑唆下開槍打死了蓋茨比。尼克為蓋茨比舉行葬禮時,蓋茨比曾經(jīng)的座上賓客集體缺席,就連蓋茨比心中的“黃金女孩”黛西竟也選擇缺席,蓋茨比的葬禮顯得凄涼黯淡,他曾經(jīng)的府宅也顯得荒涼落寞,與他生前豪華盛大的宴會形成巨大的反差。尼克看穿了美國上流社會的虛偽自私與無情,堅決離開墮落的都市紐約,回到那個可以令人“詩意地棲居”的中西部老家。蓋茨比的人生如同曾經(jīng)璀璨又瞬間幻滅的煙花,他飄渺的夢在冰冷的現(xiàn)實面前終成泡影,整部小說飽含韻味,如詩如夢,形象生動,結構錯落有致,文字短小精悍、多姿多彩,文風優(yōu)雅表述清晰,是一部“最為動人的美國悲劇”。
二、作家菲茨杰拉德的悲劇思想在小說中的體現(xiàn)
(一)命運悲劇的思想
菲茨杰拉德深受哲學家馬克思、斯賓格勒的悲劇哲學及作家托馬斯·哈代、詩人艾特略、濟慈的悲劇觀影響,對自身所處時代有著敏銳的洞察力與獨特理解,他本身的悲劇人生以及他對這種悲劇人生的獨特體驗和感悟也為其悲劇思想奠定基礎。作家以悲劇的眼光冷靜地審視、反思自己身處的瘋狂時代,洞察這個繁榮景象背后的精神荒蕪,使其作品中的人物難以擺脫失敗與毀滅的悲劇命運。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主人公蓋茨比出身貧寒,但他對人生的希望有著極其高度的敏感,不論是曾經(jīng)貧窮之時,抑或是成為富豪之后,他始終懷揣著浪漫主義的理想,他將庸俗的資產(chǎn)階級小姐黛西理想化,為了理想中的愛情,蓋茨比歷盡艱辛努力奮斗,用盡畢生精力虛構了一個美麗的世界,將自己獻身于對美麗理想的追求,他盲目地認為擁有了財富就能與心中的女神重溫舊夢,然而黛西只是一個沒有思想、情操的庸俗的資產(chǎn)小姐,她的人生目標是享樂,她的自私虛榮最終將蓋茨比推向死于非命的悲慘結局,就在蓋茨比為了黛西慘死之后,黛西甚至不愿意出席蓋茨比的葬禮。蓋茨比徹徹底底被他的理想化身所遺棄,為自己那虛無縹緲的理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蓋茨比的諸多努力最終擺脫不了夢破身亡的悲慘命運,這充分體現(xiàn)了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命運悲劇的意識。在菲茨杰拉德看來,有價值的東西往往難逃毀滅的厄運,生活本身就充滿悲劇,這與希臘命運悲劇主題及基督教義所宣揚的“人在世上活著本身就是一場悲劇”等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作家在小說中負擔著命運的重擔,他將自己的命運悲劇意識注入到作品中,塑造了尼克這一旁觀者的身份清醒地審視蓋茨比的命運悲劇,而作家的命運悲劇思想之精髓與價值不僅僅是要展現(xiàn)生活本身的悲劇性,而是要教導人們積極地從事生活與斗爭,正如小說的結尾寫道:“蓋茨比信奉那盞綠燈,那個一年年離我們漸漸遠去的完美未來。我們從前抓不到它,不過不要緊: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手伸得更遠,總有那么一個早上,我們奮力向前,逆水行舟,不斷地被推向過去。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主人公蓋茨比最終夢破身亡的人生結局固然彰顯了一種不可避免的命運悲劇,然而蓋茨比為了理想奮斗不息的頑強精神也呈現(xiàn)出一種震撼人心的悲壯之感,給人以奮發(fā)向上的鼓舞及追求生活價值的勇氣。
(二)社會悲劇的思想
人與社會環(huán)境的沖突所產(chǎn)生的社會悲劇烙上了濃重的時代印記。社會悲劇的思想是菲茨杰拉德悲劇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在他看來,物欲橫流的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悲劇的社會根源,因此作品中不乏對上流社會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批判。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社會背景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歷經(jīng)了一戰(zhàn)后元氣未傷,很快進入了空前的經(jīng)濟繁榮和物質豐富的時代,這個時代所倡導的“美國夢”有如一個在半空游蕩的色彩斑斕的大氣球,使人們神魂顛倒、眼花繚亂,菲茨杰拉德曾說:“這是美國歷史上最會縱樂、最絢麗的時代”,在這個騷動的年代,資產(chǎn)階級縱情享樂,沒有了往昔的理想和信念,人的精神極為迷惘和彷徨,拜金主義橫行,人性自私冷漠、精神空虛、道德淪喪。小說中,黛西的丈夫湯姆是一個自私傲慢陰險兇殘到處尋花問柳的花花公子,而黛西為了保住自己布坎南之妻的名分,維持富裕安逸的生活而隱忍丈夫的不忠,同時不斷尋找機會調劑自己寂寞空虛的生活,在這個繁華空洞的物質世界里,人們失去了靈魂,只能漫無目的地隨風飄蕩。主人公蓋茨比擁有浪漫的理想,想要找回失去的愛情,為之不惜做老大的馬前卒,在禁酒令時代做私酒生意,用盡各種手段追逐物質利益,他天真地以為富裕的物質生活能使夢想成真,然而他理想中的黛西其實是一個愛慕虛榮、冷酷無情的資產(chǎn)階級小姐,并非蓋茨比想象般完美,他難以理解黛西的思想動機,看不到隱藏在黛西及其所屬社會歡快、高雅的面具下的冷酷、自私、尖刻、狡詐。蓋茨比不切實際的、“美好”的理想在道德敗壞、空虛冷漠的空洞社會環(huán)境中顯得極為虛無空洞、格格不入,終將被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無情地毀滅,至死仍抱著虛幻的夢想,蓋茨比的悲劇同時也是當時社會的悲劇。作家菲茨杰拉德以敏銳的洞察力與獨特的理解力不斷去審視并洞察這個歷史大變革時代中的人類悲劇,在美國20世紀20年代這片精神荒原上辛勤拓荒,無情地譴責、鞭笞美國上流社會為所欲為、冷酷無情的丑惡行徑,使受眾深切體會到當時社會人們在豐富的物質生活背后空虛脆弱的精神世界,以喚醒人們對當時社會錯誤的“美國夢”的認識。
(三)歷史悲劇的思想
菲茨杰拉德的歷史悲劇思想深受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中文化循環(huán)論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傳統(tǒng)理想與現(xiàn)代歷史進行的悲劇性矛盾沖突,其二是美國東部與西部的差距。在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從美國的西部來到東部追尋美國夢,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美國夢”演變的不同階段,出生于貧困農民家庭的蓋茨比在少年階段便深受美國夢的影響,相信人人平等自由、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他立志出人頭地,將本杰明·富蘭克林的成就作為人生的奮斗目標,他在軍隊服役期間結識并瘋狂愛上美麗的富家小姐黛西,然而黛西嫌貧愛富,選擇嫁給擁有世襲地位和財產(chǎn)的湯姆為妻,蓋茨比為了重新贏得黛西的愛,歷盡千辛,通過非法經(jīng)營積累了大量財富,躋身到美國上流社會,每天在家舉辦奢華宴會,宴請黛西的表哥尼克,希望引起他的“黃金女孩”黛西的注意,得以重溫舊夢,蓋茨比的美國夢顯然已被物質化了。蓋茨比的財富很快引起黛西的注意,她享受著財富給自己帶來的滿足感與刺激感。然而來自底層的蓋茨比始終無法被以湯姆為代表的上流社會所容納,他們派人暗中調查蓋茨比的財富來源,其非法經(jīng)營很快曝光,黛西也隨即棄之而去,蓋茨比最終夢破身亡,他的死代表了“美國夢”的破滅。作家借由傳統(tǒng)理想與現(xiàn)代歷史進程的悲劇性矛盾沖突表達了自己對美國過去的追思,對當下身處社會的批判。作家還通過對美國東部與西部的不同象征體現(xiàn)自己的歷史悲劇思想,在小說中,美國東部是墮落、罪惡的現(xiàn)代都市,而西部則象征著純潔、淳樸的傳統(tǒng)力量,蓋茨比和尼克都是從西部去往東部尋夢,暗指美國從農業(yè)走向工業(yè)化、城市化的發(fā)展歷史,而敘述者尼克最終回到令人“詩意地棲居”的中西部老家,回歸美國工業(yè)化之前初民的道德思想與生活準則,體現(xiàn)了文明的倒退及歷史的悲劇,極為巧妙地詮釋了作家的歷史悲劇思想。語
參考文獻
[1](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M]. 巫寧坤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7.
[2]王曉嵐.菲茨杰拉德長篇小說中人物悲劇命運及其成因[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3]黃新征.“迷惘的一代”文學中的悲劇意識探討[J]. 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4]吳建國.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2.
[5]董衡巽等.美國文學簡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