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紙出現(xiàn)以前,人類曾經(jīng)使用過許多材料來寫字記事。我們的祖先最初是把文字刻在龜甲上或獸骨上,叫作甲骨文。商周時代,人們又把需要保存的文字鑄在青銅器上,或刻在石頭上,叫作鐘鼎文、石鼓文。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帛和竹簡、木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作為我國歷史上用于書寫的主要材料,其中用帛作材料寫的書稱“帛書”。
“帛”字從甲骨文開始就有了,歷經(jīng)數(shù)世仍然保持它原來的結構,從“白”,從“巾”。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帛,今之璧色繒也?!彼^璧色繒就是白色繒,即白色絲綢??芍鞍住痹凇安弊种屑缺砺?,也表示繒的顏色?!安弊钟謴摹敖怼?,《說文解字·巾部》:“巾,佩巾也?!彼^佩巾是指古代婦女戴在頭上的頭巾?!鞍住焙汀敖怼睒嫵伞安保湟馑紤牵河冒咨z織品做的頭巾。后“帛”又引申指“白色絲綢”。白色是絲綢的本色,由于印染術的出現(xiàn),人們將白色絲綢染成各種顏色,因此“帛”又引申指“各色絲綢”,也就成為絲綢的代稱了。如《左傳·閔公二年》:“衛(wèi)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睍x杜預注:“大帛,原繒?!?/p>
在后來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上,“帛”都是中西民族貿(mào)易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為中華文明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