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在策展時需要扮演的角色,正如“策展人”一詞的解釋一樣,模糊并富有彈性。
有人調侃說策展人是“掛畫人”、“包工頭”、“美編”、“贊助人”、“銷售員”……在試圖弄清策展人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作者遺憾并有趣地發(fā)現(xiàn),策展人在策展時需要扮演的角色,正如“策展人”一詞的解釋一樣,模糊并富有彈性。而這種分工上“模糊”的原因,正如對“策展人”的“模糊”解釋一樣,是策展人機制先天發(fā)育不良情況下的遺傳缺陷。在這多重身份中,“批評家”,是策展人最早扮演的角色。
策展人批評和評論的能力,包括但遠不止于展覽前言的撰寫,而是一種對展覽深度思考和獨立判斷的學術保證。從栗憲庭、費大為、高名潞、侯瀚如等第一代策展人來看,他們的批評家身份都遠早于他們的策展人身份。呂澎早年擔任過《藝術市場》雜志的執(zhí)行主編,馮博一曾擔任過中國美協(xié)《美術家通訊》的執(zhí)行編輯。呂澎和馮博一,包括第一代策展人的共同點,都是批評、寫作出身,且多數(shù)有著其他的從業(yè)經(jīng)歷,他們有的是編輯,有記者,有老師。
而接下來的一代策展人,有著更為完善的藝術史訓練,更非富的當代藝術知識。鮑棟開始策展,也是從評論出發(fā),他寫評論的初衷是認為別人寫的并不對,當他看不慣一些現(xiàn)實主義的框框硬套到當代藝術上時,決定表達自己的看法,針對庸俗社會學進行批判。方志凌在2006年到央美易英教授那里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美術史方法論和藝術批評的研究,在寫作的過程中,慢慢轉向了策展。
除了批評之外,策展人還需要找錢、找場地,完成資源的選擇和整合。呂澎策劃的廣州雙年展,可以說是市場經(jīng)濟背景下非常成功的展覽案例,在1992年,能順利拉到206萬的贊助,并創(chuàng)下160萬的收益,這在這今天也是很多策展人難以做到的。為了能更充分地實施策展人的觀念,保證細節(jié)的完美,且不再為場地奔波,付曉東索性成立了空間站。朱小鈞在前些日子的“水墨SHUIMO”展中,從場館尺寸和學術深度考慮,將展覽地點從原先的保利藝術博物館改到了北京民生現(xiàn)代美術館。
策展人除了學術能力和公關能力外,還需要很強的組織能力,這其中包括了掛畫、運輸、編輯畫冊等一系列內容。在早些年的策展過程中,很多環(huán)節(jié)需要策展人親力親為。如今,有的策展人在策展時也會有臨時的合作團隊,即便如此,隨著展覽本身的不斷完善和創(chuàng)新、以及策展人對自身要求的提高,策展人需要操心的事情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
通常情況下,策展人的“批評家”光環(huán)和出身背景都被看做是他們的有效“前綴”,但落實到展覽中,策展人要做的,是通過寫作、闡釋、現(xiàn)場、媒體,主要是通過展覽,把策展人要說的話說出去。正如呂澎說的那樣,“他有沒有別的職業(yè)不重要,最主要的是他是這個展覽的策展人?!睆倪@個意義上說,“人人都是策展人”并非是踏平策展人門檻的亂來行為,而是為策展人和整個領域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是打破自以為是的封閉圈子,從而慰藉理想精英們的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