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國字臉,濃眉大眼,站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下稱“中歐學院”)北京校園內,面對臺下的專家教授、中歐校友和地方政府官員,侃侃而談。他演講的題目是《我的e農夢》,演講結束,掌聲雷動。
這是2014年11月29日,e農計劃的新聞發(fā)布會現場。發(fā)布會開始前,100多名嘉賓冒著重度霧霾和綿綿細雨趕到這里。鄧飛置身人群中,忙于招呼各個出席嘉賓。有參加采訪的記者印象深刻,“大家都圍著他轉,有點呼風喚雨的感覺?!?/p>
一個從媒體轉型的公益人,能在經濟學家和企業(yè)高管云集的場合“呼風喚雨”,他是怎么做到的?
翻開鄧飛的簡歷可以得知,成名以前,他是一名記者,在調查報道領域深耕多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接到大山里的饑餓孩子,并為他們發(fā)起“免費午餐”行動,從此走進公益領域。憑借著記者時期積累下來的人脈、資源和影響力,他在公益道路上走得頗為暢順,甚至可以稱得上順風順水。
有人認為,不管是免費午餐還是鄉(xiāng)村兒童大病醫(yī)保,鄧飛的公益行動似乎總能踩準國家政策的前進節(jié)拍,并由此帶來極高的人氣積累和可觀的捐贈數額。根據鄧飛自述,三年來這一系列公益行動籌集超過1.5億元捐款,直接服務超過100萬名孩子,幾乎拿下中國公益所有重大獎項。鄧飛從公益門外漢走進了青年公益領袖的行列。
2013年,他拿到了兩份獎學金,加上經濟學家許小年的資助,得以進入中歐學院學習。在這里,他見識到了企業(yè)家的思維邏輯,也隱約感受到社會企業(yè)或許比單純的公益更能解決問題。
公益領袖希望用商業(yè)的思維解決社會的問題,e農計劃大概由此誕生。鄧飛動員了190多名中歐校友發(fā)起e農計劃,利用電商平臺把大山里的原生態(tài)農產品賣給城里人,提高農村收入,吸引農民工返鄉(xiāng),借此解決鄉(xiāng)村空心化、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問題,實現鄉(xiāng)村再造。他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用公益改變中國。
當然,那暫時還只是夢想。
眼下,鄧飛和他的伙伴們正在農村尋找一種可持續(xù)、可復制、可推廣的商業(yè)模式,利用商業(yè)的力量來改變鄉(xiāng)村發(fā)展困局,而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資助農村發(fā)展或者簡單的扶貧。他們把e農計劃當作了公益創(chuàng)新的試驗場。
“大哥”鄧飛
臨近年底,鄧飛特別忙,從他的微信朋友圈可以得知,他隔三差五就會參加一場交流會、研討會或者頒獎典禮。作為“免費午餐”、“大病醫(yī)?!?、“暖流計劃”等多個公益項目的發(fā)起人,他活躍在各種公益活動和圈內聚會。
他已成了一名“社會活動家”——這個人群活躍在社會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熱心公益事業(yè),既能廣泛斡旋解決社會矛盾,又是各種社會文化運動的推動者及領導人物。
這個人群的一大特點是活動多,時間少。鄧飛亦是如此,有時候記者想采訪他,他有點為難,“兄弟,確實很忙,我只回答大方向問題,具體細節(jié),直接問我們的媒介傳播官員可以么?”完了還不忘加句:“兄弟,拜托了?!?/p>
鄧飛依舊不忘大哥本性,聊天時喜歡稱男性的對方為“兄弟”,而他的朋友和同事,也都習慣把他稱為“飛哥”。
這么多年了,這位大哥一直關心偏遠地區(qū)的鄉(xiāng)村兒童。但他總感覺好像缺了點什么,想了幾年,他想明白了,沒有爸爸媽媽在身邊,鄉(xiāng)村兒童的問題無法得到根本解決。怎樣才能讓父母回家?他想到了辦個社會企業(yè),用商業(yè)手段幫助農村把農產品賣出去,提高農村收入,讓在外的父母回家。
做公益倡導,鄧飛在行,但要操盤一個嚴謹精細的社會企業(yè),這顯然超出了他的能力。因此,他找到了中歐的老師和校友。
中歐學院是一所專門培養(yǎng)國際化高級管理人才的高等學府,由中國政府和歐洲聯盟合辦,被喻為國內最強、亞洲頂尖的商學院。這所學校的老師都是一流的經濟學家,校友大多是企業(yè)高管或老總。得到他們的支持,就相當于找到了國內頂尖的管理人才和人脈資源。
中歐教授許定波很快就加入了。許定波來自農村,他知道還有許多農民沒有融入現代經濟體系,希望e農計劃能夠作出改變。成為發(fā)起人后,他時常在課堂上向學員推介e農計劃,并鼓勵他們支持和參加,“我會偷偷地告訴他們,如果他們不支持、不參與,我就親自給他們改試卷,給他們點壓力?!?/p>
其實,就算沒有老師的鼓勵,許多校友還是會被鄧飛“感召”。
姚遠在一家房產地企業(yè)擔任要職,2013年和鄧飛一起入讀中歐學院。通過她的牽橋搭線,她的公司為鄧飛提供了辦公場所,可以免費使用三年。新辦公室位于杭州余杭區(qū),面積500多平方米,有3面玻璃墻,能看到窗外的小花園和垂柳。這還不夠,這家房企還承諾2年內幫鄧飛解決50名志愿者的住宿問題。
在鄧飛身邊,正在聚集起這樣的一群資源掌握者。e農計劃媒介經理何盼婭對外宣稱,截至2014年12月23日,已經吸引191名發(fā)起人,籌集382萬元,“每天還保持一到兩人的增長。”
鄉(xiāng)村再造計劃
這筆錢最終流向了e農計劃,一個頗具雄心的農村再造計劃。
大城市化的大潮下,大量的農村青壯年離鄉(xiāng)進城,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社會問題。鄧飛一直關注鄉(xiāng)村兒童,2013年10月,他發(fā)起了e農計劃,幫助農村孩子父母在鄉(xiāng)村獲得合理收入,讓父母回家,從根本上解決兒童困境。
鄧飛居然要解決農村發(fā)展問題,這在公益圈內一度引起了熱議。在2014年11月29日的新聞發(fā)布會現場,他主動談到e農計劃的優(yōu)勢,他認為這個計劃首先倡導了“購買就是做公益,消費就是幫孩子”的新理念,其次是積累了中歐校友的資源,他們投入資金資源,但永不分紅,利潤最終用來幫助鄉(xiāng)村孩子的免費午餐、大病醫(yī)保等。
最后,鄧飛強調:“我們獲得了道義!”
假如情況理想,他們將建立一個私募基金會,基金會全資控股、注冊成立公司,通過獨立、專業(yè)化、市場化的運營實現盈利,部分利潤用于擴大再生產,其他利潤上繳基金會,用于免費午餐、大病醫(yī)保等公益項目的捐贈。
眼下,基金會還在籌建中,但運營公司——北京益農創(chuàng)源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已經注冊完成。這是一家商業(yè)公司,負責與合作地的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對接,以高于市場價5%左右的價格收購農產品,經過檢測和包裝后,再銷售出去。
算上倉儲、物流等費用,這些從大山里運出來的農產品價格自然不便宜,但城里人樂于接受。
2014年11月底,e農計劃新聞發(fā)布會現場的一個臨時市集上,擺滿了產自云南漾濞500年樹齡古樹的核桃、每年只采一次的陜西大巴山野生原蜜、中國茶葉之鄉(xiāng)湖北鶴峰的上好茶葉……這些來自大山深處的原生態(tài)產品讓參會嘉賓爭相購買。
云南漾濞、湖南新化、湖北鶴峰都是e農計劃的合作縣,鄧飛設想,如果在貧困縣形成模型,能夠順利發(fā)展,“就可以去幫助100個縣、1000個縣,中國3000多個縣都可以這么干,這是一個可以持續(xù)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遠的事業(yè)?!?/p>
銷售團隊可沒想得那么遠,他們更為關注當下的銷路問題。在新聞發(fā)布會結束后,e農計劃的團隊提出了“春雷計劃”,到春節(jié)前盡可能多地賣出農產品年貨包,力爭銷售額突破萬百。據說,鄧飛聽到這個計劃后,悄悄把目標提到了500萬元。
這個細節(jié)的真實性尚待考證,至于春雷計劃的最終銷售額是多少,以及e農計劃最終能走多遠,現在還不好說。但對于這個民間發(fā)起的公益計劃,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楊團還是相當看好,她認為這是用創(chuàng)新的力量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