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一段花期,等待下一個花期,恢復元氣的花會開得更久,更香,更艷。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有些人根基不深,就匆忙盛開,可生命在短暫綻放后很快便黯然失色;有些人韜光養(yǎng)晦,厚積薄發(fā),他們在積蓄了足夠的元氣后才燦然怒放,開出持久的花朵。
泰戈爾曾說:只有經過地獄般的磨煉,才能具有創(chuàng)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我們的人生,亦需要經過無數(shù)積淀、磨煉才能綻放光彩。
漢高祖劉邦,草莽出身,卻成為一朝天子,為什么?不僅僅是他慧眼識才,從善如流,最重要的是,他不急于求成,而是積蓄力量。倘若當初劉邦耽于關中的富饒美麗,稱王中原,定會招致項羽的霸王一怒,鴻門宴上劉邦有可能就成為了項伯的劍下之魂。可劉邦審時度勢,毅然舍棄了眼前的既得利益,蝸居漢中,積蓄力量。垓下之戰(zhàn),漢軍借著積淀的實力,成為最大的贏家。
劉邦的舍棄,讓他錯過了一次稱王的機會。但等到真正的較量時,他積蓄的力量噴薄而出,成就了其帝王偉業(yè)。
“江郎才盡”中的江郎——江淹,想必大家對此都耳熟能詳。他小時候非常聰明,出口成章,很有文采,寫出的文章不同凡響,人們交口稱贊。而成年做官后卻文采平平,再也寫不出像從前那樣好的文章。人們紛紛感嘆“江郎才盡”。江淹在他的第一次花期中滿足于現(xiàn)狀,沒有為他下一個花期的來臨積蓄足夠的力量,才導致了文思枯竭,使文學之花日漸枯萎。
江郎的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讓他在年少的輝煌后悄然無聲。
古人如此,今人對于人生,亦是如此。如果楊瀾當初沒有舍棄央視的工作,毅然求學海外,積蓄力量,哪里有今天的成就;如果海爾集團當初安于現(xiàn)狀,沒有當場砸碎那些不合格的冰箱的舉動,哪會有今天的譽滿全球!同樣的道理,如果今天我們一味地追求經濟增長而忘記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又怎能創(chuàng)造社會繁榮發(fā)展的盛景!
正如盆花,耗盡了所有養(yǎng)料去綻放,卻命不久矣。只有剪去那些漂亮的花朵,集中精力去養(yǎng)根,雖然暫時錯過一個花期,但等到下一個花期,開出的花朵會芳香一季。
我們只有積蓄足夠的力量,在合適的機會,才能綻放出生命最美的光彩。
【教師點評】
本文立意鮮明,扣題準確,材料豐富,駕馭有度。尤其在說理時,文章通過劉邦和江淹兩個典型事例,從正反兩個方面展開論證,使文章的說服力更強,觀點更讓人信服。語言流暢自然,句式富有變化,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文采。
【教師亮分】
基礎等級37分+發(fā)展等級17分=5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