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是沉睡在書本和地殼里的遺跡,歷史所繁衍的文化是我們每天溫習的課程。一位香港歷史系高材生的獨特視角,一定會是你寫作時的精彩素材,更是你反思生活的細致入口。
古代章回小說,尤其是描寫戰(zhàn)爭的章回小說里,常??梢宰x到如下文字:兩軍對陣,一方將領(lǐng)在陣前橫刀立馬,辱罵搦戰(zhàn),另一方將領(lǐng)拍馬上前,與之交手;一時戰(zhàn)鼓轟鳴,軍士齊聲喝彩,兩將馬上大戰(zhàn)數(shù)百回合,不分勝負。鼓聲正急時,一將撥馬回走,另一將追趕,前將轉(zhuǎn)身揮刀,使一出“拖刀計”,后將中招負傷,跌落馬下被生擒,兵士則乘勢掩殺過去,另一方大敗,連忙退軍……這種戰(zhàn)爭場面,便是眾人皆知的“單挑”了。
小說《三國演義》描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單挑場面,如許褚裸衣斗馬超,關(guān)羽溫酒斬華雄、戰(zhàn)長沙等等。這些場景氣氛緊張,沖突激烈,為人津津樂道。但遺憾的是,此類陣前對決大多是小說家和說書先生的杜撰,少見于歷史。歷史上并非沒有斗將單挑,只是大多是一擊得手,廝殺很少超過三個回合,不像小說中描寫的那樣有來有回。不過,對于小說讀者來說,史實如何其實并不重要,一對一的英雄決斗,是個人武藝、心神的比拼,足以讓人忘卻現(xiàn)實,遐想神游一番。若小說如實描寫那些戰(zhàn)陣沖殺,白刃肉搏一番亂斗,場面混亂而令人毫無頭緒,雖然是史實,但觀眾眼睛不知道看哪,還沒看出所以然來,戰(zhàn)斗便結(jié)束了,豈不是掃興嗎?所以古往今來的史詩作者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單挑”上:
圣經(jīng)舊約中,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發(fā)生沖突,非利士勇士歌利亞向以色列人發(fā)出挑戰(zhàn),要求一對一決斗。歌利亞九尺多高,頭戴銅盔,身穿鎧甲,腿上有銅護膝,兩肩背負銅戟;掃羅王和其他以色列人都聞風喪膽,年輕的猶太小伙大衛(wèi)聽到歌利亞罵陣,心里很憤怒,輕衣上陣挑戰(zhàn)歌利亞。對決剛剛開始,大衛(wèi)就用投石索拋石擊中了歌利亞的額頭,隨后沖上前去,用歌利亞的刀將他殺死。非利士人見勇士被殺,潰不成軍,最終以色列人贏了戰(zhàn)陣。大衛(wèi)之后成了以色列的首領(lǐng),他擊殺歌利亞的故事也被千年傳頌,米開朗基羅的大衛(wèi)像,便是描述大衛(wèi)上戰(zhàn)場之前的場景。
而中國古代的單挑傳說,最早或許源于項羽。楚漢相爭時,劉邦和項羽在滎陽對峙,某日項羽在陣前對劉邦喊道:“天下紛擾動蕩,都是因為我們兩人,不如我和你單身挑戰(zhàn)一決雌雄,便不用勞苦天下百姓了。”劉邦則笑著回絕:“我寧可斗智,不能斗力?!敝箜椨鹋沙鰤咽可详囂魬?zhàn),都被漢軍中神射手樓煩射殺,項羽大怒,親自披掛出陣挑戰(zhàn),樓煩張弓拉箭欲射項羽時,項羽怒而呵斥,樓煩目不敢正視,手不敢發(fā)箭,不敢再出陣。
項羽固然神勇,但此時的單挑,便顯得不合時宜。在項羽看來,單挑、戰(zhàn)斗是享受一時的快意,故有“快戰(zhàn)”一說;而對劉邦來說,戰(zhàn)爭的意義在于政治勝利、建立政權(quán)。項羽心中與劉邦單對單一決雌雄的想法始終未能實現(xiàn),最后他的結(jié)局留下了不盡的遺憾。但我們卻能理解:單人對決,始終是一場浪漫的英雄主義故事。
在此浪漫情境之下,戰(zhàn)爭時的單挑挑戰(zhàn),便逐漸發(fā)展成為維護個人榮譽、爭奪心上人、解決紛爭的私人“決斗”。在中國,由于私斗被國家禁止,人們只好構(gòu)建了一個“俠”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武林高手各顯神通,游走于體制之外,有自己的行事準則。而在相對紛亂的歐洲中世紀,決斗則大行其道,成為貴族、騎士的樂事和榮譽。
騎士間的單挑曾極為興盛,他們通常在馬上進行自由武器決斗。最出名的,應該就是馬上長矛比武這一形式了:參與決斗的騎士們佩長槍、單手劍、匕首,著騎士鎧甲,在馬上持槍對沖,把對手打下馬者為勝。若同時下馬,雙方則用劍繼續(xù)較量,決出勝負。勝利者可得到對方的鎧甲以及高額的獎金。在騎士、游俠小說中,決斗勝出的騎士能贏得無上的榮譽,有金錢獎賞,還有可能抱得美人歸。三重獎勵,如此好事,我們就不難理解堂吉訶德對游俠騎士生活的向往了。除了馬上長矛比武,擊劍也是騎士決斗的重要形式,莎翁名劇《哈姆雷特》的高潮部分,便是哈姆雷特和雷爾提的擊劍決斗場景,復仇、毒劍、陷害、毒酒交織于擊劍決斗中,讓這場決斗扣人心弦,不僅寫下了決斗的名篇,也深入刻畫了人性。
到了火器普及時,決斗的武器便大多變?yōu)闆Q斗手槍。歐洲有頭有臉的紳士們,是決斗場上的???。而決斗的流程,也形成了一套相應的規(guī)矩:要求決斗的一方向另一方做出侮辱性的動作,若另一方接受決斗,雙方便開始決斗商議,兩人各自選擇一名副手。討論決斗的場所、武器、形式。副手還負責檢查決斗武器,并在決斗時充當裁判。有時決斗雙方還會攜帶醫(yī)生。保證自己在決斗后能及時得到治療。手槍決斗時,雙方各持上好膛的手槍,背對站立,向前走一定步數(shù),之后轉(zhuǎn)身射擊。擊劍決斗時,雙方則是按照擊劍規(guī)則。進行廝殺。
在決斗場喪生的名人數(shù)不勝數(shù),他們決斗的理由也各異,詩人普希金和數(shù)學家迦羅瓦因情決斗身亡,美國國父漢密爾頓則與副總統(tǒng)政治理念不合而選擇決斗,最終重傷喪生。
雖然決斗以生命作為籌碼,近乎野蠻殘酷,但決斗史上偶有趣事。第一位發(fā)現(xiàn)白血病的普魯士醫(yī)生魯?shù)婪颉し茽柦B,熱衷于參加政治活動,擔任德國議會議員,并時常編輯報紙、撰寫文字攻擊當時的首相俾斯麥。俾斯麥自覺受辱。向魯?shù)婪蜥t(yī)生發(fā)出決斗邀約,魯?shù)婪蜥t(yī)生欣然接受,不過醫(yī)生想法不落俗套,他選擇兩根香腸作為決斗武器,這兩根香腸中其中一根接種了霍亂弧菌。而在不久前?;魜y引起了歐洲大量人口的死亡,俾斯麥聽說了這個消息之后,當機立斷,取消了決斗。魯?shù)婪蜥t(yī)生的做法倒著實應了劉邦的那句話:“吾寧斗智,不能斗力?!辈贿^仔細想想,這場半途夭折的決斗。也是一出黑色的喜劇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