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字上面寶蓋頭,本義為空間,后指“家”,所以“安”為“家中有女”。那么,古人為何如此造字呢?這又反映了古人什么樣的觀念呢?
“安”的意思是安靜、安寧、祥和。為何“家中有女”方為“安”呢?原來在古代,女子一個人在外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古代多是部落雜居,部落間經(jīng)常發(fā)生械斗和暴力沖突,女子很容易成為擄掠的對象。在畜牧農(nóng)耕發(fā)明后,女子一般不再外出采集,轉(zhuǎn)而采桑養(yǎng)蠶,織布斷錦,在家足不出戶,負責相夫教子。這樣就減少了拋頭露面的機會,避免了很多外界帶來的傷害,即“女居家則安”。
在儒家倫理看來,先修身,齊家,然后才是治國,平天下。而成家始于“婚”,婚姻的本質(zhì)是家中有“女”,如果沒有女主人,就不是一個完整的家庭,因此家中有女方為“安”。
“安”經(jīng)常與“寧”連在一起用,“家中有丁”方為“寧”,男女俱全,于是享福得安寧。這其實是古代農(nóng)耕社會的真實寫照。古代家庭產(chǎn)生后,男耕女織,缺一不可。男主外,女主內(nèi),有男在家,可以決定家中大小事宜,方得寧靜;有女在家,負責一家人的飲食起居、照顧孩子,方得安適。一個家庭中男女角色不可或缺,因此“安寧”二字也就很少分開,成了生活中的常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