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某編輯曾說過:“中國人不缺信仰,缺少發(fā)現(xiàn)信仰的精神?!?/p>
何為信仰?“在黑夜里,在迷茫中,什么都看不見,什么都無從驗證,此時用來引導你方向的,指導和約束你行為的,那就是信仰?!被蛘?,詞典中的解釋“對圣賢的主張、主義,或對神的信服和崇敬,并把它奉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也可作為一種參考。
在平時,或許大家都見過許多形似信仰,實則為崇拜的現(xiàn)象。這兩者之間的差距,體現(xiàn)在一個“智”字上。理智的認同是信仰,而出于喜好的追隨是崇拜。甚至,還有比崇拜更不辨正誤的盲目信奉,那便是迷信。
為什么需要信仰?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正因為有了它,我們才體會到生命的意義。一個缺乏信仰的人,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不知道將要駛往何方。
整個民族的共同信仰是建立在歷史文化發(fā)展的文明基礎上的。中國第一次文化崛起是漢代,以儒和道的互補作為文明基石;第二次文化崛起是唐代,以儒、道、佛的互補作為文明基石。如今,雖又是一次崛起性的文化發(fā)展,但我們的信仰卻明顯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腳步。我們終于走出了過去科舉理想的偽信仰,卻又有部分人陷入了對權力和財富的崇拜——可這也不是信仰,甚至,這是一種迷失。
古時,上至君相鴻儒,下至吏戶生童卒百姓,無不崇奉孔孟,講究三綱五常、仁義道德。一般人佛、道、儒都信,天、地、君、親、師都拜。這些信仰的核心,是對天人合一的信仰。這種信仰,最終沉淀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忠孝節(jié)義、理智禮性、善惡報應等,是中國廣大老百姓認同。
這種信仰能夠在廣袤的時空內得到長期的延續(xù),證明它適應了中國社會發(fā)展和民眾精神的需求,無疑對中國社會的穩(wěn)定和傳統(tǒng)的延續(xù)起著積極的作用。
辜鴻銘先生指出中國人天性中有優(yōu)雅、深沉與博大的一面。中國人一生下來就敬畏天地,在成長的過程中認識到了道法自然,所以做人講仁義、中庸之道。老子、孔子的智慧引領中國人善于內省,這是我們傳統(tǒng)信仰中最為閃亮的一點。
今天,我們必須要做的,是淡化崇洋媚外、金錢虛榮的追求,立足民族文化的根本,找回傳統(tǒng)文化的凝聚力,從浮華的大千世界中找回本真的信仰。
人對信仰的追求是一種精神升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必有弘道者,必有得道人。
【作者系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揚帆文學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