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格里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盡管毀譽參半,但仍在美國電影史上占據(jù)舉足輕重的位子。影片回顧了美國內(nèi)戰(zhàn),大肆謳歌3K黨為恢復南方榮譽做出的努力——包括懲治黑人,最后還讓南方獨立,從而誕生了一個新的國家。因為影片十分激烈地宣揚白人至上主義,所以社會爭議不斷,甚至有七個州禁止該片上映。
你認為導演該放下身價討討大眾歡心了嗎?實際上格里菲斯的下一部作品《黨同伐異》中,提倡寬容、反對暴力的論調(diào)和當時美國高昂的參戰(zhàn)情緒起了沖突,迎來了更多的批評聲。但格里菲斯自認不過是個沉醉于電影手法的藝術家:大膽的創(chuàng)作,宏偉的故事框架,當然,還有巨象雕像和成群的巴比倫舞者。
1916年,當長篇電影還在搖籃中時,167分鐘的《黨同伐異》邁出了一大步。四個橫跨歷史的故事通過共同的主題“偏執(zhí)和仇恨”連接,巧妙地交織在一起,稍不留心就眼花繚亂。公元前539年,巴比倫王國與波斯侵略者戰(zhàn)斗;美第奇家族的凱瑟琳鼓動起16世紀法國對胡歌諾派教徒的屠殺;而一個現(xiàn)代的故事起源于格里菲斯的其他電影:一對帶著孩子的貧民夫婦和好管閑事的改革者斗爭展現(xiàn)了20世紀初美國的勞資沖突。第四個故事屬于耶穌,對于放映時間來說,它幾乎是后來才加上的。
第一部分的高潮是巴比倫時的抵御圍攻火光沖天,刺殺和斬首成了主旋律。第二部分在幕間休息后,迎來了令人窒息的飛車截火車、圣巴塞洛繆日大屠殺和巴比倫抵御波斯人的第二輪進攻。尖銳、殘酷、令人毛骨悚然和傷感的情緒透過精心組合的鏡頭攪拌在一起,這得歸功于極富創(chuàng)新精神的格里菲斯御用攝影師比利·比澤爾。
但比起格里菲斯極具煽動性的前作來,《黨同伐異》激動人心的程度、技術革新和正式成就都鮮為人知。它被形容成導演為《一個國家的誕生》所做的道歉,這讓它聽起來像有史以來最昂貴的社區(qū)服務。
格里菲斯的真正動機其實有點復雜——《一個國家的誕生》票房獲得巨大成功,即使繳付了成千上萬的相關審查費用,還是讓導演大賺了一筆。就算這不是《黨同伐異》開拍的原因,至少也影響了它的規(guī)模。對于一個生于肯塔基并自學成才的導演兼制片人,40歲的格里菲斯不可能就此收手。
“他不覺得他有什么可道歉的?!辈稍L過格里菲斯工作伙伴的無聲電影史學家凱文·布朗洛說。
雖然可能把《黨同伐異》想象成是種“我錯了”的宣言對于大眾來說更具安慰性,但實際上電影要說的是“我控訴”。在格里菲斯的剪輯中,現(xiàn)代線里欺壓勞工的改革者和耶穌線里準備向通奸婦人扔石頭的偽君子之間,拉了一條平行線。在一個辛辣的巧合中,試圖幫助年輕母親的慈善組織是由一位洛克菲勒家族式的實業(yè)家贊助的,而也是他殘忍地關閉了罷工的工廠,就是那位年輕母親的丈夫工作的地方。
對于一部內(nèi)容已經(jīng)極其豐富的電影來說,這是個令人陶醉的潛臺詞,但格里菲斯的信仰無法掩蓋他的藝術造詣。任何期待塞西爾·黛米爾《十誡》似的紛雜、傷感劇情的觀眾可能都要吃一驚。大量的動作、前景和后景經(jīng)常在快速的鏡頭間切換,鏡頭里經(jīng)常包含了大量的群眾。幾分鐘內(nèi),凱瑟琳·德·美第奇面向她指引的屠殺露出冷酷的笑容;性感的少女們在夢幻般的神殿中醒來;一名男子懷抱著死去的愛人倒下;同時一個窘迫的囚犯正在與上帝談心。
“事件不是按歷史脈絡設定好或根據(jù)公認的戲劇形式建設的,”格里菲斯寫道,“但它們會在腦海中閃過,尋找不同年代的平行命運?!倍饵h同伐異》的多重敘事反映了“凝視這樣一個主題時思想會怎樣做”。
格里菲斯的雄心壯志刺激了電影人的想象力,埃里克·馮·斯特羅海姆、托德·勃朗寧和艾倫·杜安都是這部電影的幕后人員(杜安為展現(xiàn)巴比倫的龐大設計了一座高塔一樣的升降機)。愛森斯坦對其技術成就印象深刻(但認為美國的蒙太奇全都做錯了);德萊葉受其影響拍了自己的多重敘事電影《撒旦日記》(1921);巴斯特·基頓的《三個時代》則是完全的模仿。
而且多線結(jié)構(gòu)不乏新的追隨者,包括《盜夢空間》《云圖》和馬修·巴尼的《懸絲》。盡管電影在當時幾近雪藏,但科恩電影檔案的保管人蒂姆·蘭扎說:“這是一部影響了一百年的電影,它是本教科書。這是我們覺得值得投資的電影,因為它還將繼續(xù)影響一百年。”
“他在瘋狂的邊緣,”布朗洛先生說,“但天才皆如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