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謠作為各國人民民間文藝的藝術結晶,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愛情類民謠能夠較為真切地反映人民群眾的內心情感活動,同時反射社會現(xiàn)實,不論在文學還是史學研究方面都是可靠的研究資料?!百x比興”是基于《詩經》等中國古代詩歌特別是漢語作品總結的創(chuàng)作手法,這種手法在英國民謠里也有類似的表現(xiàn),同時也存在著差異。通過對比兩民族民謠的修辭手法,對于日后對比修辭的深入研究,將起到理論支持。
關鍵詞:愛情類民謠 賦比興 漢英對比 修辭差異
一、引言
民謠(ballad)是勞動人民總結生活經驗,集體創(chuàng)作的樸實無華的藝術結晶,歌詞朗朗上口,可頌可吟。民謠作為一種世世代代口傳心授的民間藝術形式,可以隨樂伴唱歌舞,以其通俗易懂、樸實親民的特色,在普通老百姓當中廣為傳唱。一首民謠看似簡短通俗,卻能夠體現(xiàn)許多不同的風格元素,包括地理、經濟、風俗、民族性格、天災人禍等。愛情類民謠便是其中一種,生動反映出人們對于愛情的向往追求。不同民族,性格特征亦不同,可從思維方式和語言組織上反映出來。漢英愛情類民謠各自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
“賦比興”是針對中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所總結出來的顯著特點。比、興和賦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大師》:“教六詩,日風,日賦,日比,日興,日雅,日頌。”鄭眾解釋為:“賦,含有直鋪陳述之意;比者,比方于物;興者,托事于物?!币话阏f來,賦,指平鋪直敘,相當于現(xiàn)在的排比修辭方法;比,指類比和比喻;興,指托物言志,以情寓于象中,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聯(lián)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相當于現(xiàn)在的象征修辭方法。這種手法在《詩經》、漢樂府詩及部分漢五言詩等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運用較多。雖然這是漢民謠特有的修辭術語,但在英國民謠中也運用類似的修辭手法,既與漢民謠的修辭方式有相通之處,又具有其獨特之處。本文選取漢英經典愛情類民謠,如漢民謠《木瓜》《探有梅》、英民謠Greensleeves、Scarborough Fai r等,從語言組織、民族心理等方面進行對比,剖析其中“賦比興”手法的運用。
二、“賦”手法在漢英民謠中的運用對比
賦就是鋪陳直敘,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鋪排系將一連串內容緊密關聯(lián)的景觀物象、事態(tài)現(xiàn)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為,按照一定的順序組成一組結構基本相同、語氣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盡致地細膩鋪寫,又可以一氣貫注、加強語勢,還可以渲染某種環(huán)境、氣氛和情緒。在《木瓜》這首歌謠中這種手法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國風·衛(wèi)風·木瓜》)
全詩的整體框架分為三小節(jié),每節(jié)按照“投我以……報之以……”格式,結尾句均為“匪報也,永以為好也”。具體意象不同而結構一致,循環(huán)而不覺繁冗,用回環(huán)反復的手法層層醞釀,最后的呼告發(fā)自肺腑,展現(xiàn)主人公內心愛戀至深、不計回報的真摯情感。
英國民謠Scarborough Fair(《斯卡布羅集市》)始于17世紀中后期英格蘭,原型來自Child No.2(《查爾德民歌集二號》)中的The Elfin Knight(《妖精騎士》),現(xiàn)流傳版本定于1889年,在表現(xiàn)手法上該歌謠也有類似“賦”之處。
Tell her to make me a cambric shirt,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Without no seams nor needle work,Then she willbe a true love of mine.
Tell her to find me an acre of land,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Between salt water and the sea strands,Then she'llbe a true love of mine.(Scarborough Fair節(jié)選)
在這首詩中,運用的回環(huán)吟唱也與“賦”相似,通過反復回環(huán)增強情感。基本格式為“tell her to……”以及用“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Then she’Ⅱbe a true love of mine”作為每節(jié)二、四句,體現(xiàn)主人公思念遠方女子的深切情感。
另一首Greensleeves(《綠袖子》)也運用“賦”類似的方式直抒胸臆。
Alas my love.you do me wrong
To cast me off discourteously
Ihaveloved you all so long
Deli曲ting in your company
Greensleeves was all my joy
Greensleeves was my delight
Greensleeves was my heart of gold
And who but my Ladv Greensleeves
(Greensleeves節(jié)選)
關于這首詩,一種較為流行的說法是,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追求一女子,但女子拒絕了他,國王十分哀傷,遂作此曲以寄戀慕憂思。此詩開頭運用感嘆詞alas以聲喚景,形象傳達出男子“寤寐思服,輾轉反側”般的情景,直接表達對女子的戀慕,情感深切哀傷卻不矯揉造作?!熬G袖子”是女子衣著的一部分,這一意象飄逸朦朧,暗示了戀慕對象,卻又不明確表示,顯得委婉含蓄。這樣明暗虛實結合,便產生了一種愛得熾烈卻礙于直白的矛盾美感。
以上幾首民謠,雖國別不同,卻都運用“賦”(或類似“賦”)的方式直抒胸臆,采用反復、排比、對稱的修辭格式,向聽眾傳達對愛情大膽的渴望與追求。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回環(huán)往復方面,兩國民謠十分相似,但在直抒胸臆上,英國民謠則相對開放,常直接點明主題、對象。中國民謠特別是漢民族民謠相對保守得多,《木瓜》一類熱烈大膽直接表達愛意的畢竟是少數,因為文化傳統(tǒng)、禮法差異等原因,大多數愛情類歌謠具體內容里多是采用暗示、隱喻等隱晦的手法,曲折委婉表達。
三、“比”“興”手法在漢英民謠中的運用對比
在實際運用中,“比”和“興”常常結合形成“比興”?!氨取敝饕譃轭惐扰c比喻,其中類比是最基本的手法,在古代漢民謠中用得最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形象生動,鮮明地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便于人們聯(lián)想和想象?!芭d”即起興,在一首詩的開頭,或一章詩的開頭,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激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增強了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朱熹在《詩集傳》對兩者解釋為:“比,以彼物比此物;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比興思維是一種受某一(類)事物的啟發(fā)或借助于某一(類)事物,綜合運用聯(lián)想、想象、象征、隱喻等方法,表現(xiàn)另一(類)事物的美的形象,展示其美的內涵的藝術思維方式,它的目的是創(chuàng)造美的形象。
《詩經》中比興的運用很廣泛,比較好理解。從特征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短邑病芬辉娚鷦舆\用了“比興”。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黃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天天,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經·周南·桃夭》)
這首詩表達的是對新人送上美滿的祝福,反映當時社會追求人丁興盛、家道繁榮的期盼。采用興中含比,用桃比新嫁娘是十分形象而恰當的。桃花紅艷妖嬈如女子紅潤的面龐,形容女子容貌之美,桃實累累暗指女子生育能力強、枝繁葉茂、家業(yè)繁榮。運用“賦”手法,回環(huán)吟唱新娘嫁來為新郎家?guī)淼母?,呈現(xiàn)出一番暖意融融的婚禮場景。又如《搡有梅》,“比興”的手法可見一斑。
搡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揉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搡有梅,頃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國風·召南·揉有梅》)
全詩三小節(jié)開頭以采摘梅果的場面引起下文,這一場景與追求戀人的過程類似,所采用的“比”的手法接近于“暗喻”,巧妙地把自己比為樹上的梅子,隨著時間拖延,梅子不斷被人擊落,留在樹上的數量越來越少,如同女子終將為人所娶,于是催促戀人抓住時機盡快向自己求婚。全詩開頭引梅子作“興”,為下文的催促提供形象生動的聯(lián)想轉接。
與“比”“興”(含“比興”)類似的手法在Scarborough Fair等英國歌謠中也有所體現(xiàn),比如“象征”手法,Scarborough Fai r每小節(jié)第二句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列舉了四種芳香類草本植物(芫荽、鼠尾草、迷迭香和百里香)。根據李玲的象征說觀點,四種香草,均常作調味香料,傳統(tǒng)上各具一定的象征意義。大體上,parsley(蕪荽)象征祛除痛苦,sage(鼠尾草)象征力量,rosemary(迷迭香)象征忠貞與愛慕,thyme(百里香)象征勇氣。結合全詩所表達的意思是戰(zhàn)士對深愛女子的思戀,由此得出,“Parsley,sage,rosemary and thyme”的反復出現(xiàn),強化了對情人的美好祝愿,營造了兩地遙隔的感傷情懷。在其他的一些詩歌里也有類似的象征或隱射用法,例如以神話的形式堅定實現(xiàn)美政的信念,這與《詩經》中的隱語相似,可以看作是一種具有神秘意義的符號,引發(fā)詩人產生創(chuàng)作沖動之物一般都與整首詩的內容有關聯(lián)。這種關聯(lián)性又不同于一般的隱語,而是一種風俗的、巫術儀式的或某種觀念意義的互滲。
英國民謠Loch Lomond(《羅蒙德湖》,全稱TheBonnie Banks d Loch Larmand)是一首著名的戀人訣別詩,講述古代一位騎士在羅蒙湖邊送給他的愛人的情歌。他因為跟隨詹姆斯二世黨而被處以死刑,行刑前托他的戰(zhàn)友把他的遺言寫在信里轉告他的女友,表述自己的靈魂將沿著低地之路回歸蘇格蘭的思懷。
By yon bonnie banks and by yon bonnie braes
Where the sun shines bright on Loch Lomond
Where me and my true love were ever wont to gae
On the bonnie,bonnie banks o’Loch Lomond
O ye’ll tak’the high road andI’ll tak’thelow road
And I’ll be in Scotland afore ye
But me and my true love will never meet again
On the bonnie,bonnie banks o’Loch Lomond
(Loch Lornond節(jié)選)
在西方文化中,湖水往往與純真與生命之源等概念相聯(lián)系。碧水蕩漾的羅蒙湖這一意象暗示著忠貞愛情。首句直接起興,在開頭描繪了羅蒙湖美麗的風光,營造綠水繞青山,晨光無限好的和煦場面,這能夠順利地承接下文的回憶以及和戀人在一起的甜蜜時光,與無法相見的哀愁形成鮮明反差,欲抑先揚。張璐分析了水的“過渡”的意義,許多神話傳說中湖泊明亮如鏡的水面能夠隔開陰間和陽間,表面的反射象征天上眾神參禪悟道,又傳遞出水底神靈的細致明鑒。此處又暗示男子即將與女子陰陽兩隔,悲情氣氛越發(fā)慘淡,令人扼腕嘆息。
這里的“比”“興”手法是從漢民謠為基礎所歸納的專名,在英國民謠中有類似之處,但未必能夠完全套用。相比于“賦”手法,漢民謠與英民謠關于“比”“興”運用的差異更加明顯,具體表現(xiàn)在如下兩點:
1.“比”在漢英民謠中的運用程度
類比與比喻都是常見的修辭手法,而比喻又分為明喻和隱喻。Lackoff與Johnson曾合著Metaphors WeLive By一書,表明生活處處存在著隱喻。不論民族國別,都可以將身邊情景運用于口頭書面表述。在《國風》里出現(xiàn)的歌謠,相當大一部分都采用了“比”的手法,或是明喻或是暗喻,多為描寫人物面貌體態(tài)等,形象易懂?!秶L·衛(wèi)風·碩人》就是最為著名的例證,“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采用五個明喻展現(xiàn)一代佳麗莊姜夫人之美。
在英民謠里,“比”的用法沒有《詩經》等來的廣泛,更加流行的還是直抒胸臆、直接描寫。比如,同樣是對人的描寫,Dulaman(《海草》)就奔放許多,雖然存在seaweed這個意向,但與其說是一個類比或暗喻,倒不如說是反映海島生活,借景抒情?!癟here is a yellow gold head on the Gaelic seaweed,There are two blunt ears on the stately seaweed,The Irish seaweed has beautiful black shoes.Fhe stately seaweed has a beret and trousers.”這幾句就是寫實性描寫男子樸實陽光的外貌,實際上是女主人公愛慕至深的傾情呼喚。
Kaplan認為,篇章的組織具有語言和文化的特殊性,反映了人的思維模式,因此運用對比修辭學分析是很好的方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采用的語言模式有其特殊之處。英語語言為直線型,直奔主題,開門見山;以漢語為代表的東方語言則為螺旋型,避免過于直截了當,采用迂回婉轉的方式。這與兩國文化背景相關。西方國家有較為悠久的對外開放歷史,人民性格較為開朗,勇于直抒胸臆和自我表達;中國長期受到禮法約束性情比較保守,思想政治也受到高度約束,因此性格較為內斂,強調客觀性,表達情感方面也因此多采用借代、諧音等隱晦的方式,并且采用比喻(“興”)加以證明,提高形象度。
2.漢民謠中的“興”與英民謠中的“副歌”
朱自清先生就“興”的起源發(fā)展有過深入的研究。他曾說:“由近及遠是一個重要的原則。所歌詠的情事往往非當前所見所聞,這在初民許是不容易驟然領受的。于是乎從當前習見習聞的事指指點點地說起,這便是‘起興’。又因為初民心理簡單,不重思想的聯(lián)系而重感覺的聯(lián)系,所以‘起興’的句子與下文常是意義不相屬,即是沒有論理的聯(lián)系,卻在音韻上(韻腳上)相關連著?!?/p>
根據朱自清先生的觀點,《詩經》里“興”的內容更多來源于生活經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比”“興”之物或景與敘述對象往往具有關聯(lián)性(如《桃天》開頭言桃花、桃實、桃葉比新娘),但在一些英國民謠中,作“比”意象未必都置于開頭作“興”,而是更多地置于副歌之中加強情感。
副歌(chorus)是歌曲中一句或一段重復的歌詞,通常出現(xiàn)在幾段正歌或主歌(verse)之間,即由第一節(jié)正歌唱到副歌后,連接第二節(jié)正歌再返回副歌,如此類推。有些副歌在重復時,每段的歌詞完全相同,但是也有一些歌曲在副歌的重復部分中,會對歌詞做出一定的改動。許多歌曲都是通過副歌,或是重復副歌末句歌詞來收尾,以突出主題或強化氣氛。
副歌中的意象(image)同樣能起到“興”烘托氛圍的效果。例如Greensleeves側重在開頭直抒胸臆,“綠袖”是一個提喻,指男子心中所愛的身著綠衣的女子,將這個意象放在后來的副歌中極盡詠唱烘托思念之情。再舉個例子,Dulaman也是在副歌里描述愛爾蘭海島生活場景以烘托氣氛。
Oh gentle daughter,here come the wooing men
Oh gentle mother,put the wheels in motion for me(Chorus)
Seaweed from the yellow cliff,Irish seaweed
beaweed from the ocean,the best in all of Ireland
There is a ye How gold head on the Gaelic seaweed
There are two blunt ears on the stately seaweed
The Irish seaweed has beautiful black shoes
The statelv seaweed has a beret and trousers
(Dulaman原文為愛爾蘭方言,此處為英譯節(jié)選)
Dulaman(海草)指代那個海邊的少年漁民,此詩表達一位海邊少女見到戀人時忐忑激動的心情,大膽熱切地期盼愛情的收獲。運用口語對話的形式表現(xiàn)少女與戀人相識熱戀的同時,在副歌中描述其英俊的外貌的副歌貫穿各小節(jié),層層遞進,栩栩如生,突出故事的真實感,展現(xiàn)了一幅青春洋溢的美妙畫面。
四、結語
民謠作為人類口頭文學的瑰寶,在題材、形式、修辭等方面極具研究之處。漢英兩個民族因為地理與社會的差異性,導致文學創(chuàng)作上呈現(xiàn)不同特征,運用修辭手段的差異各具魅力?!百x比興”的修辭手法在不同民族的民謠里呈現(xiàn)相通與相異之處也是有理可循的。本文取愛情類題材的部分例子進行對比,分析了“賦比興”在兩國民謠的實際運用與差異性。希望對今后深入開展此類修辭的對比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