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銅山古城墻邊的大道上,一連串的疑問追尋來了:銅山就是銅山島嗎?銅山島就是東山縣嗎?
銅山地處閩粵之間,它猶如航空母艦,或飄泊于閩地,或飄泊于粵所,曾為一島兩屬。早在秦代,秦始王平定百越,建南???,銅山劃入秦朝的版圖;到了東晉時代,建義安郡綏安縣,銅山也在其中;隋代之時,綏安并入龍溪縣,銅山又隨之并入該縣;到了唐代垂拱二年(686),銅山屬于漳州下屬的懷恩縣。唐開元二十九年(741),由于懷恩縣并入漳浦縣,銅山也就屬于漳浦縣了。到了明代嘉靖九年(1530),東北角的銅城,既是軍事重鎮(zhèn),又是人口密集地區(qū),就劃歸漳浦縣;其他的地方,因詔安建縣而劃歸詔安縣。
進入銅山北面的九仙山,銅山水寨闖進我的視線。歷史曾記載,銅山水寨是閩海五大水寨之一。明代初期,此山不但是軍事要塞,戚繼光、鄭成功曾屯兵設防;而且又是秀麗的風景區(qū),如今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九仙山山勢險峻,曲徑縈紆,榕蔭蔽日,郁郁蒼蒼。半山腰碩大的古榕下,有長年不涸的“燕泉”,雖是匆匆路過,我的心扉綠意卻悄然綻放。不遠處又有幾棵大榕樹競相為鄰,棵棵盤根錯節(jié),長須垂掛,仿佛聽到它們輕盈的呼吸。
沿著明代開拓的“石磴云梯”登頂。此梯僅有數(shù)十級,蜿蜒在巖隙間,石階又陡又窄,勇往之前者,只好手援鐵欄桿,氣喘喘而上攀?;厥滓煌?,石壁上鐫刻“必喘”二字,果真道出此時登攀人的神態(tài),大有畫龍點睛之效果。
視野豁然開闊,只見山頂有一天然石洞,取名“銅山石室”,為東山八景之一。該室由幾塊巨石合攏而成,室內(nèi)清爽幽靜,閉目養(yǎng)神,思緒活躍,令人浮想聯(lián)翩——該有人在此隱居過吧?佇立石洞前,我極目遠眺:帆葉過后,浪花起伏,長堤一線,沙灘燦黃;大海中峰巒聳立,云霧飄浮,漁村散落,千舟待發(fā)。山下聳立九層的華福酒店,俏麗的高樓與悠遠的山峰竟秀,是誰與大自然共同創(chuàng)造了過去與未來?
一座聲名四播的山,難免留下不少名人的蹤跡。明嘉靖五年(1526),福建右參政蔡潮巡海留住銅山,在九仙山留下“宦海恩波”的摩崖石刻,這四個大字落筆端嚴,沉渾敦實。明萬歷三十年(1602),水師提督施德政率軍渡海到澎湖與倭寇激戰(zhàn),凱旋歸來之時,特在山上擺宴慶賀。席間,他揮毫寫下三百多字的《橫海歌》,并鐫刻石壁之上,歌詞滿溢壯士豪邁之氣,彌漫平倭戰(zhàn)績顯著的喜悅之情。明代武英殿大學士黃道周的《銅山室記》,暢敘此山:“壁立南向,下俯十仞,雖井泉未回,洞壑簡鮮,亦靈宰所直,宿真人之游邸也。十仞之下,舊環(huán)諸剎,鐘磬余鏗、浮于木末。左裂石竇,飛泉下滴,夏冬不枯……”稱贊九仙山可以與蘇州的虎丘山斗美。
明萬歷九年(1581),戚繼光派譴浙江義烏軍450人鎮(zhèn)守銅山,設把總一人,時稱“浙江營”,負責協(xié)調(diào)銅山至懸鐘、詔安、鳳山等地軍隊同心協(xié)力抗擊倭寇的入侵。明萬歷十年(1582),戚繼光特意來銅山巡察海防詳況。南明永歷年間,鄭成功曾把銅山作為屯兵,募兵,練兵,造船的軍事基地。山上尚有鄭成功練兵的水操臺。1982年在銅山石室內(nèi)發(fā)現(xiàn)一塊《仙嶠記言》石碑,高171厘米,寬69厘米,碑文記載南明永歷六年(1652)鄭成功部將洪旭、張進、甘輝等四十三人捐銀修建觀音堂紀事。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時,銅山五百多名熱血的青壯年,隨其渡海作戰(zhàn),出生入死。收復臺灣后,他們又為臺灣的安定與開發(fā),作出不少的貢獻。屹立山巔,我凝視臺灣海峽,一股浩然之氣回旋胸膛,不知不覺地涌出文天祥的《正氣歌》: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事樊斍逡模屯旅魍ァ?/p>
下山的半路上,居高臨下的我發(fā)現(xiàn)離古城墻不遠處有一巨型俊俏的巖石,一打聽,才知道它就是赫赫有名的東山風動石。
矗立在海崖上的奇石高4米多,寬有4米有余,重達200噸,似巨桃斜倚?!稏|山縣志》記載它“卓立于磐石之上,四面皆空,兩石相接,間不數(shù)寸,風至則動……”這奇石與臥地的磐石吻貼面只有二十幾厘米,每當海風勁飚,巨石搖晃欲墜。我站在巨石的側(cè)面,它峭立的方位僅是幾寸方圓的凸型且光滑的磐石,真令人驚奇,拍掌稱絕;我站在它的背面,只見它懸吊藍天白云間,天地雖寬闊無垠,惟恐它一不小心跌倒,自家性命難保;我轉(zhuǎn)了一圈站在它的正面,在巨石陪襯下,自己一米七的身高卻成為“侏儒”,腦海掀起沖擊波,浮躁靈魂有所沉淀……
明萬歷年間,督撫程朝京和詩人李楷,仰慕風動石的盛名,專程前往一賞。接待的官員在巨石下設一宴席,酒足之余,靈感勃發(fā)。李楷借景抒情:“鬼斧何年巧弄丸,鑿得拳石寄層巒。翩翩陣陣隨風漾,輾轉(zhuǎn)輕輕信手摶。潮撼孤根危欲墜,雨余蒼蘇秀堪餐。五丁有意留奇跡,特為天南表大觀。程督撫應聲和之:文昌祠邊大石球,神仙蹴戲靈山頭。萬夫欲舉移不動,天風撼之動不休。五丁欲舉難為力,一卒微推不用餐。鬼神呵護誰能辟,動定機宜在此觀?!币鞒粽{(diào)剛落地,猛然一陣海風勁吹,巨石搖晃劇烈,似要墜落,滿座文武官員皆驚,人人自危,愴惶避之。這次衍生的有驚無險之舉,給后人留下“石下難設宴,吟唱不出三”的傳奇。
1918年2月13日,銅山發(fā)生7.3級大地震,接踵泥石流突然暴發(fā),山石滾落,房舍倒塌,人員傷之,惟有風動石輕輕松松地點了幾個頭,依然屹立磐石上。
據(jù)傳:當年,侵華的日本鬼子動用軍艦的鋼索圍糸風動石。妄想將巨石拉倒,結(jié)果是猴子井中撈月一場空。著名女作家霍達的《奇石記》曾描述:凜凜然大節(jié),中華民族,一山一水,皆有此無尚尊嚴!據(jù)有關(guān)材料顯示,我國風動石屈指可數(shù),惟有銅山風動石最險峻、最獵奇??破粘霭嫔绯霭娴摹吨袊乩碇睢?,稱該石為“天下第一奇石”。
風動石宛若巨人,坐在海崖上,洞察銅山的是是非非,時光打了幾個盹,古城也感覺到地老天荒的份量。
在風動石幾十步開外,就是大名鼎鼎的關(guān)帝廟,由南面關(guān)帝廟入口處北望,有巨石如和尚躬身合十,是引人遁入空門嗎?
這天然巨石,高約4米,形狀猶如身披袈裟的僧人,虔誠地匍匐在地,俯首彎腰曲膝,合掌揖拜東門嶼上的文峰塔,巧成絕妙奇景——石僧拜塔。東門嶼的文峰塔,是巡海道蔡潮明嘉靖五年(1526)建成的,是用花崗石砌成八角七層的實心塔,為這一帶海域航行的標志。此石又被稱為“禮僧石”。銅山的晚清詩人、書畫家馬兆麟先生,曾做《五律·石僧拜塔》,詩曰:“怪石立山門,歸然道貌尊;折腰如合什,低首卻忘言。發(fā)禿寒花白,襯衣緇蘚皴,九年面壁者,應是汝前身?!?/p>
做為過客,也感覺到銅山的古樸中浸染了幾多的現(xiàn)代氣息。古城墻、九仙山、俏石頭使人沉醉視覺盛宴中,更令心海悸動和震撼,悄然于城垛邊,抬頭仰望,長空慢慢地延伸浮動的湛藍;低頭俯視,大海緩緩地深邃跌宕的湛藍;瞬間,連傳說與典故也湛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