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平寺是閩南著名的千年古剎,有“閩南佛國明珠”之美譽。在閩南一帶,堪與廈門“南普陀”媲美,可謂家喻戶曉。
三平寺位于平和縣文峰鎮(zhèn)三坪村,始建于唐咸通七年(866),群山環(huán)抱,林海綿綿,懸泉飛瀑,竹濤滾滾,至今香火鼎盛,香客絡繹不絕。來自東南亞以及歐美國家的外國信眾、外籍華人、華僑、港臺同胞和祖國內地的香客都會不遠千里虔誠地前來朝圣。尤其是每年春節(jié)的除夕之夜,三平寺更是被擠得水泄不通,香火繚繞。“除夕夜宿三平寺”也成為了一種民間習俗。
自古以來,每逢春節(jié)前后月余,各地的香客都會從自己的家鄉(xiāng)結伴徒步朝山進香,他們須從“巖谷深邃,結曲奇?!钡某滔叮ń駷辇埡J谐滔?zhèn)塔潭村)一路登山。據《漳州府志》記載:登者必歷三險三平,乃至巖頂,故名為“九層巖”,茍非心誠志堅者不能至焉。登山期間,山道兩旁都擠滿了蓬頭垢面的乞丐,進香的信眾也會將早就準備好的錢幣一一施舍。他們相信,這些乞丐都是三平祖師施法所化,為的就是考量朝拜者是否為心善仁慈之輩。
如今,在交通如此發(fā)達的社會,到三平寺可謂是道路平坦寬闊,客運便捷順暢。而那條通往三平寺的古山道雖有信眾不改初衷依舊如故,但也難覓往日的熱鬧景象!
回憶的風車在歲月的空氣中輕輕的轉動著,依稀記得年少時曾繞膝于外公身畔,聽他講述那座神圣的三平古寺和“祖師公”降妖除魔、鬼魅造寺等傳奇故事。有時還會吵著鬧著跟隨著大人們到三平寺朝拜“祖師公”。這個時侯,大人們總會語重心長地叮囑一番“進寺便不能出寺,出寺便不能進寺”等等。
回想起那段時光,方才發(fā)覺時間的軸承已然轉過二十年。向往三平寺之心也油然而生,可惜的是,到如今依舊未能如愿。不知是心有念力,還是幸運女神的眷顧,有幸重踏這條三平朝圣的古道,確實讓我心潮澎湃。
那天,天色黯淡無光,雨后的清涼還有些刺骨的寒。一路驅車,窗外的美景都帶著憂傷的淚花,迅速地消失在了眼前。我們沒有那份閑情逸致去欣賞雨后的春光,由于走岔了道,我們花了將近三個小時才茫然地進入了程溪鎮(zhèn)內。這個時侯,淘氣的老天爺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悲涼,淚花像珍珠斷線般奪眶而出,滴滴答答地滑落到了人間。
為了不再重蹈覆轍,我們邀請了一位當?shù)氐睦洗鬆斪鰹橄驅?,給我們這群迷途的小羊指點迷津。汽車沿著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前行,據大爺介紹,這條山路便是通往三平寺的古道了。這條古道早已更換了一身潔白的水泥衣裳,再也不是昔日那條崎嶇的泥石山路。雖然古道換了新裝,但在這條歷盡滄桑的路上,卻深深鐫刻著十幾代人的足印,也承載著十幾代人對“三平祖師公”生生不息的崇高信仰。高山縱然高大,可是民眾的崇敬之心更加高遠,他們不遠千里徒步而來,為的就是能夠得到“三平祖師公”的眷戀和庇佑。同時,也在這條崎嶇的山路上留下了許多美好和悲涼的故事。
天公確實不作美,在這遲來的梅雨季節(jié)里,山體已然出現(xiàn)了些許的滑坡現(xiàn)象。汽車沿著山路一路攀爬本就緩慢,再加上紅色的泥沙石滾落在道路中間,導致汽車攀爬得更加吃力。有時經過積水較深的水洼,窗外立時被噴濺而起的水花所覆蓋。我們雖然坐在汽車里面,卻如同搭乘著一艘軍用的搶灘艇,時而驚濤駭浪,時而搶灘擱淺;時而地動山搖,時而靜坐如山。就這樣左右搖擺,上下顛簸,腦海中還不時浮現(xiàn)出那首高音貝的歌曲“這里的山路十八彎,這里水路九連環(huán)”。實際上,這條古道何止十八彎!
雨漸漸停了下來,窗外的景象也清晰了許多。山林的樹,山林的竹,山林的溪,山林的湖,還有那湖邊躲雨的白鴨群,每一只都把頭躲進了自己的羽翼里,如同橄欖球般乖巧安靜地蹲伏著。遠處,幾個戴著斗笠的當?shù)貗D女,她們手持一根削得尖尖的竹子,在竹林里忙活著。一時好奇心起,詢問大爺方才知曉,原來她們是在尋找一種珍貴中藥——蟬花。
大概過了三十分鐘,汽車終于抵達了目的地——“侍者公廟”。
侍者,侍從也,泛指隨侍左右聽候使喚的人。在僧職中,指隨侍師父、長老之側,聽從其令,予以服侍者。其與長老(或師父,或住持)的關系最為密切,除處理雜事外,朝夕既聽其教誨,復觀長老道德于前后,故特受長老重視,常被視為衣缽或法席的傳承者。
而端坐于廟堂之上的這位侍者究竟是何許人也,又有怎樣的大功德竟能受到廣大民眾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膜拜?
據《三平寺志》記載,三平祖師公初到三平時亦農亦禪。有一天,從菜園草叢中竄出一條蛇繞著祖師公打轉,隨后又沒入草叢。次日亦是如是,祖師公掐指一算,心中有了主意。第三天,祖師公披著袈裟來到菜園,這條蛇又出來了,祖師公脫下身上的袈裟鋪在地上將其包起來帶回寺里馴養(yǎng)。靈蛇到三平寺第一夜,寺中僧眾均未聞鼠鬧,一夜至天明。后來,祖師公馴養(yǎng)了許多這類靈蛇,它們時在田園、地頭追逐老鼠保護莊稼豐收,甚至到村社入民房與人為善,當?shù)孛癖娨暺錇榧槲?,將其尊為“侍者公”?/p>
如今,在這座山上還活躍著一種被當?shù)卮迕穹Q之為“侍者公蛇”的蛇類。此蛇全身布滿白色花紋,無毒,且不傷人。有時它還會悄悄地爬進居民家中,然后鉆進被窩里與人同床共眠;有時你會不經意打開衣櫥,發(fā)現(xiàn)它盤在衣服上溫婉地做著美夢!當?shù)氐木用窦抑杏姓l發(fā)現(xiàn)了“侍者公蛇”的身影,老人一般都會對其焚香禱告,或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請求“侍者公蛇”盡快離開,勿驚嚇到孩童等等。
在三平寺塔殿“三平祖師公”神像左邊,有尊紅臉獠牙,一手提蛇,威風凜凜的神像,他便是“蛇侍者”了。而這位傳說中的“蛇神”又是如何來到這座距離三平寺兩公里外的大柏山口立廟獨居的呢?
據《三平寺志》記載,建造三平寺塔殿時,唯獨缺了屋頂正中的藻井,“蛇侍者”主動請纓,前往普陀山偷取觀音廟的藻井?;貋淼穆飞?,因過于勞累,走到大柏山口時便再也走不動了,于是躲進草叢中睡著了。這一睡可不得了,醒來的時候已然過了三天三夜。他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xiàn)此地乃“狀元”吉地,他靈機一動,便向“三平祖師公”請求,希望在此地建亭立像,享受香客的第一炷香?!叭阶鎺煿睘楸碚闷浣ㄔ寰Φ卤阈廊淮饝S纱?,前往三平寺燒香拜佛的香客,走到此地便會給“侍者公”上一炷香,然后稍作休息,或飲水,或進食,或歇腳,或休整。因此,這里便有了“大歇困嶺”的別名。
雨似停未停,一絲絲地飄落凡塵。站在廟前仰望,山林之間仿佛籠罩著一層白茫茫的輕紗。矗立在山中的樹木,身上早已濕氣騰騰,從青翠的樹葉上滑落的雨滴,拍打在從泥土里探出頭來的小草,好像在演奏著一支支動人心弦的美妙樂曲。“侍者公廟”建于這樣山巒疊翠,云霧繚繞之地,讓人猶如遨游仙境一般,心情自然而然無比的舒暢和愉悅。就連天空飛過的鳥兒,也快樂自在地相互追逐、嬉戲著,嘰嘰喳喳地隨著這首天籟神曲翩翩起舞,它們已然忘卻雨滴淋身的愁腸!
“侍者公廟”沒有門窗作為遮掩,廟前唯建一座專供香客歇腳休息的石亭。廟宇和石亭前的兩根支柱上分別刻有一副對聯(lián)“靈感傳四方,有求必有應”和“道接三平分鎮(zhèn)侍者,這當十里用憩行人”。廟宇旁還有一塊青石碑記,為“興建大歇困亭廟宇”功德碑。由于年代久遠,且風化嚴重,碑刻內容已經無法辨識,但落款時間還是依稀可以認出,為“乾隆辛卯年蒲月”所立。
廟堂上端坐的是一尊新雕刻的紅臉獠牙、怒氣沖冠的木雕“侍者公”坐像。據了解,原來的“侍者公”乃是一尊重達兩百多斤的青石雕像,由于“侍者公廟”沒有廟門,當?shù)氐木用癞斝谋桓`賊所盜,便將其移尊到山下新落成的“廣濟祖師”廟內加以保護。我們在大爺?shù)膸ьI下來到山下新建的“廣濟祖師”廟內,一睹了這尊青石雕像的“侍者公”。這尊“侍者公”以行者的形象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他依舊紅面獠牙,右手端著金色的僧缽,頸部盤旋著一條好像在垂涎金缽里美食的靈蛇。有些朋友聽到“獠牙”兩字都會聯(lián)想到一些恐怖血腥的形象,那么就錯了。這尊“侍者公”石像雖然紅面獠牙,卻是一副慈眉善目、和藹可親的“喜迎天下客”形象。
天色漸漸暗淡下來,由于路途較遠且天氣不佳,我們依依不舍地向“侍者公”拜別。才發(fā)現(xiàn),一直依依不舍的還有那位淳樸善良的向導大爺,那座如同仙境般的山林,那些千百年來的傳奇故事和那條蜿蜒曲折的三平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