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在德國一個叫赫爾佐格的小鎮(zhèn)上,一個普通的家庭里,出生了一個叫阿迪的男孩。阿迪共有兄弟姐妹4人。父親克利斯多夫(Christoph)性情嚴肅,對孩子們的要求也很嚴格。十九、二十世紀之交時,編織業(yè)日漸凋敝,作為編織工的父親為了養(yǎng)家糊口不得不改行,他成了一名制鞋工人。其實老克利斯多夫對制鞋一竅不通,但憑著努力與悟性,他很快就掌握了所有制鞋工具,甚至不那么容易操作的復雜機器都在他手下服服帖帖。父親很快被提升為領班。
阿迪的母親波林娜(Paulina)是一個體態(tài)微胖,脾氣和藹的中年婦女。她吃苦耐勞地經(jīng)營著一間小洗衣店,那雙長期浸泡在堿水中的手也因為使勁擰衣物而變得粗糙皸裂。雖然工作辛苦,母親卻很少抱怨。事實上,也的確很少有事情能困擾她。母親人緣很好,這個只有3000人的小鎮(zhèn)所發(fā)生的一切都逃不出她的眼睛。閑暇時,總能看見她在家門口與路人愉快地聊著。
阿迪有一個叫魯?shù)婪颍≧udolf)的哥哥,后來的生活證明,這是一個具有商業(yè)天才的好助手。他總是能讓顧客心甘情愿掏腰包,并使他們堅信這樁買賣值得很。但小時候,魯?shù)婪騾s被手足們公認為最能胡扯,他們總不得不容忍他的聒噪——這一點也可能是從母親那兒遺傳來的。
父親的勤奮和嚴格,母親的親切和熱忱,哥哥的商業(yè)頭腦,這一切都對阿迪未來的成功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中學畢業(yè)后,阿迪也想學制鞋,可是父親極力反對,因為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當?shù)氐男瑥S都陷入危機之中,即使大量裁員也只能勉強維持,有些甚至被迫關門。父親告訴兒子:制鞋這行當太不穩(wěn)定了,你還是學做面包吧,人們可以不穿鞋,但是總不能不吃面包啊!于是,阿迪就成了一個面包房學徒。
每天凌晨1:30,阿迪都要一溜小跑,沿著一條100碼左右的鵝卵石路,到一間名叫威斯的面包房(WeissBakery)上工。工作是簡單重復的,生火、揉面、切面、放進火熱的烤爐。在破曉時分,把剛出爐的新鮮面包送到鎮(zhèn)上各銷售點。然后回到威斯,打掃、沖洗、劈柴。勞作18小時,晚上8點收工。工作既枯燥又辛苦,每每一回到家,阿迪就立即倒在床上沉沉地入睡了。
然而,阿迪的精力好像永不枯竭。平時雖然非常勞累,但每個星期天他都有興致和朋友們去戶外參加體育活動。這幫年輕人就像陀螺一樣,有無限的動力,就是不會停止。
1917年10月17日是歷史上一個平凡的日子,但對阿迪來說卻有不同尋常的意義。一段時間的學徒終于有了成果——他拿到了威斯面包房授予的資格證書。不久,阿迪應征入伍。經(jīng)過短期軍事訓練之后,阿迪被送往比利時前線。戰(zhàn)爭持續(xù)了兩年,以德國失敗告終。1919年,阿迪回到了更蕭條、更貧困的家鄉(xiāng)。
阿迪不想再做面包生意了,而退伍正是轉行的絕佳機會。經(jīng)過一番思量,阿迪最終還是選擇了制鞋。制鞋是阿迪的夢想,他的直覺始終告訴他這是一個有前途的行業(yè),時間證明阿迪的直覺是非常準確的。
萬事開頭難。阿迪面臨的三大難題是制鞋材料、廠房和工人。創(chuàng)業(yè)期間,他把做面包房學徒培養(yǎng)出來的韌性發(fā)揮到了極致。為了尋找最佳的制鞋材料,他幾乎跑遍了全國,有時候騎自行車,有時候坐火車。每次旅行,他總是帶著各種各樣大包小包的制鞋材料滿載而歸。為了盡快投入生產(chǎn),阿迪說服母親波林娜把小洗衣店的鋪面讓出來放設備。當時的設備很簡陋,比如自行車發(fā)電廠——通過蹬自行車踏板來帶動磨盤磨鞋底用。這種裝備雖然比單純用人力效率高,但對蹬自行車的人來說就太費勁了。阿迪最初雇了3個工人:漢斯、卡爾和約瑟夫。
最初,阿迪沒有任何制鞋經(jīng)驗,但像老克利斯多夫一樣,阿迪有很高的悟性。他師從卡爾和父親,但很快手藝就超過了兩位師傅,不管什么樣的制鞋材料到他手里都能物盡其用。
阿迪設計的第一款運動鞋是帆布幫——黃皮底運動鞋,采用了鐵匠齊格林提供的鞋釘。很快,這種運動鞋就流行起來。生意越做越紅火,阿迪又多雇了兩個工人,并請姐姐瑪麗(Marie)負責收拾鞋子。他又在洗衣房墻上開了個門,把自行車發(fā)電廠搬到院子里去,以擴大生產(chǎn)空間。
生產(chǎn)的發(fā)展使阿迪萌生了邀請哥哥魯?shù)婪蚣用说哪铑^。雖然他也對哥哥的聒噪感到頭疼,但最終還是讓哥哥參加到經(jīng)營中來,使得魯?shù)婪蛏虡I(yè)的才華得以嶄露。
1924年7月1日,兄弟倆注冊了達斯勒兄弟運動鞋廠。這也標志著一個最終征服世界的品牌——阿迪達斯即將誕生了。
索潔據(jù)《經(jīng)理日報》申毅/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