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型”法學本科教學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大部分高校法學院系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的定位取向。文章在準確界定“應用型”法學本科教學的內涵、宗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分析了當前“應用型”法學本科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偏差及其表現(xiàn),并針對“應用型”法學本科案例教學的偏差,提出了五點具體改進建議。
[關鍵詞]“應用型”法學本科教學 培養(yǎng)目標定位 案例教學
[作者簡介]劉鎮(zhèn)(1982- ),男,河南南陽人,平頂山學院政法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民商法、經濟法。(河南 "平頂山 "46700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25-0101-03
一、案例教學對“應用型”法學本科教學的積極意義
法與法學的實踐性、應用性、社會性決定了無論何種類型的法學本科教學均應具有相應的實踐性、應用性、社會性。故現(xiàn)代法學本科教學應堅持“應用型”教學理念,改變傳統(tǒng)的“理論型”教學理念。依此形成的“應用型”法學本科教學模式以培養(yǎng)滿足社會或特定地域現(xiàn)實需要的法科人才為宗旨,以培養(yǎng)和提高法科學生的實踐能力、實務操作能力為基本途徑,以建構法科學生體系化的基礎法學理論知識儲備為必要條件之一,倡導綜合運用多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法,既注重基礎法學理論的講授,更注重實務教學、實務輔導、實踐績效考核?!皯眯汀狈▽W本科教學對法學教師的法制實踐經驗、實務操作能力、實踐水平、實踐觀念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踐證明,案例教學可以使知識點的講解更加直觀、形象、鮮明,可以增強法學課程的實踐性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激情,特別有利于學生實踐意識的培養(yǎng),迫使其努力思考法學理論的價值追求與實踐理性的沖突問題。案例教學的內容來自于法制實踐現(xiàn)況、體現(xiàn)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需要、揭示社會某一方面的發(fā)展方向,符合法學本科教學實踐性、應用性、社會性的要求,因此案例教學是“應用型”法學本科教學的一種極其重要的具體教學方法。
二、當前“應用型”法學本科案例教學中存在的偏差及其表現(xiàn)
(一)重理論邏輯,輕實務實用
當前,在法學本科課堂案例教學中,很多法學教師普遍在案例內容確定之前先見性地預設了單一且較為明確的理論知識點作為確定案例內容的依據(jù)和案例待闡釋的對象,預設了一個經由嚴謹邏輯規(guī)則支撐、毫無辯駁可能與選擇空間的論證過程。這種普遍性做法盡可能保證了案例教學的理論性與準確性,保證了課程教學進度的有序推進。但由于這種案例教學模式下,案例教學內容的選定與課程進度階段(或章節(jié))具有特別明顯的關聯(lián)性,不僅造成案例教學內容的過于單一而失真,還誘使學生形成“猜答案”心理,往往繞過嚴謹?shù)倪壿嬐评?,對理論要義淺嘗輒止,不假思索地斷定本課堂教授的知識點即案例問題的答案。而教師貌似“嚴謹有力”的推理過程則成了證明學生“賭徒心理”實用性的有力論據(jù)。問題的關鍵在于,現(xiàn)行法學教育模式下培養(yǎng)出來的先天具備裁判者角度和思維的學生,其畢業(yè)后根深蒂固的“猜答案”心理是否與實務要求相一致呢?答案是否定的!實務中司法裁判者在裁判個案時,其面臨的選項并非是唯一的。司法裁判者為解決綜合性的現(xiàn)實問題,往往依憑善良道德觀念,經由嚴密邏輯推理,對不同的沖突利益予以衡量選擇后作出公正裁判。實務中也絕非依憑“賭徒心理”即可解決糾紛,達至案結事了。簡言之,重理論推理的案例教學觀念與“應用型”法學本科教學所極力強調的講授內容的實踐性、實用性明顯相悖,與司法實踐中實務工作的綜合性、社會性也明顯相悖。
(二)重實體公正,輕程序正當
當前,無論是法律實務界,還是理論界都存在明顯的重視實體公正、輕視程序正當?shù)腻e誤觀念。而高等法學教育的管理機構則將這種錯誤觀念轉化為諸多潛在且強有力的拘束性規(guī)則,如當前絕大多數(shù)高等院校的法學本科培養(yǎng)計劃中均將基本的實體法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放置在相應的程序法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之前予以安排講授。這些因素影響了法學教師對法學本科案例教學內容的圈選。于是大量僅涉及實體問題不涉及程序問題、純粹且單一的教學型案例,在法學課堂大行其道,如一個關于“分蛋糕者最后食蛋糕”的例子經常被法學教師片面地援引以證明程序是為實體公正服務的。程序正當關涉程序正義,不僅程序正義優(yōu)先于實體正義,而且是一種與實體正義具有同等獨立性的正義類型。從司法實踐發(fā)展的客觀趨勢來看,鑒于法律實務問題的復雜性、多樣性、綜合性,法律程序問題將獨立于法律實體問題優(yōu)先予以解決,必將是未來重大個案司法裁判的一個發(fā)展趨勢。由此,程序性思維理應優(yōu)先于實體性思維,程序觀念及程序優(yōu)先觀念理應是重塑法律共同體外在觀念形態(tài)的必然要素之一。而在法學本科案例教學中隨意大量采用僅涉及實體問題、不涉及程序問題的教學型案例的做法,不利于引導學生樹立程序觀念和程序優(yōu)先觀念,不利于提高其實踐能力,還不利于改變當前濃厚的重實體公正、輕程序正當?shù)腻e誤法制觀念。
(三)重針對性,輕真實性
在極為有限的學期學時內將大量的知識內容完整、系統(tǒng)、有效地傳授給受業(yè)學生,是每一位法學教師授課中都會面臨的棘手任務。故每一門專業(yè)課授課內容均有嚴格計劃,確定且相對明確,并保持相應的進度。這決定了“理論型”案例教學的內容不可避免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與授課內容具有高度的關聯(lián)性。一些經由精心杜撰的案情簡單、法律關系單一的“經典”教學案例,在“理論型”法學本科教學中被經常援用。其危害結果是針對性掩蓋了真實性、知識性掩蓋了實用性,受業(yè)學生對這些失真的案例,往往僅是記住了案例對應的知識點得以應付考試,卻經常忽略案例本身應當予以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該問題的特定方法(或規(guī)則)。這些都非常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實務操作能力,不利于緩解法科學生嚴峻的就業(yè)形勢。而依據(jù)經驗學習理論,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應經歷體驗、反思、理論、實踐四個環(huán)節(jié),體驗環(huán)節(jié)應是被動的實踐,實踐環(huán)節(jié)應是積極的體驗。據(jù)此,法科學生唯有切實感覺到案例教學內容的真實、實用,才會進行深刻、全面的反思,才會形成具有社會實踐價值的、深刻記憶的具體理論認知,才會積極地實踐驗證。當法科學生實務經驗豐富以后,其實踐能力與實務操作水平自然水漲船高,緩解就業(yè)壓力也就水到渠成了。故對于“應用型”法學本科教學而言,課堂案例教學內容的真實性優(yōu)于針對性,實用性優(yōu)于知識性。
(四)重課堂講授,輕實務輔導,案例教學方法單一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法學本科教學一直沿襲學院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主要以課堂講授法為主,并輔以有限的課堂討論和有別于英美法系國家慣常做法的理論型案例教學。由于在課內案例教學、課外實踐引導中長期忽視實務輔導,致使學生對案例教學內容能否反映法制實踐中存在的實務問題,反映何類、何種實務問題,能否揭示該類、該種實務問題的解決方法(或規(guī)則)知之甚少,毫無概念可言。在高校法學本科教學手段方面,主要是“教科書”“粉筆”加“黑板”的方式,而多媒體、錄像機、電視機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卻很少使用,致使當前案例教學方法過于單一。這些不當?shù)淖龇ㄔ从诜平處熯^分追求知識的灌輸和純理論的探討,過分注重教材和課堂理論教學,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法及法學的實踐性本質特征和法學教育實踐性的基本要求,追求形式而脫離法制實踐。其危害是減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必要互動,限制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抑制了學生分析、推理、演繹、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但這些危害后果在現(xiàn)行的案例教學模式下——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末考成績優(yōu)異——都被各方滿意的優(yōu)異末考成績給掩飾過去了。
(五)時事性、地域性不強,實踐性、社會效益較低
從長遠看,“應用型”法學本科教育應當是與“理論型”法學本科教育相并行的法科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且前者將成為法科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中規(guī)模優(yōu)于后者的主要模式。而“應用型”法學本科案例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讓學生知道法制實踐中實際存在的問題;讓學生知道能夠(或許能夠)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的方法(或法律規(guī)則);讓學生知道蘊藏在實用的法律規(guī)則背后的法律知識、理論——關鍵在于案例教學的內容至少應讓學生相信這一類案例在自己的生活中是經常見到的。為此,法學本科案例教學內容應當具有較強的時事性、地域性,具有較高的實踐性、社會效益。當前有相當一部分高校法科院系存在嚴重的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定位不清問題,始終在“理論型”法學本科教育與“應用型”法學本科教育之間,在一般性的基礎法學理論教育與專業(yè)性、技術性的法律知識、法律實務技術教育之間躊躇。這些因素使得案例教學內容圈選方面存在很大問題,特別是在一些不具備“理論型”法學本科辦學條件而又不愿推行“應用型”法學本科教學的法學院系,再加上其法學教師自身實踐能力差,致使大量時事性、地域性不強,實踐性較低的案例在課堂上被隨意援用,其案例教學的社會效益不容樂觀。
三、“應用型”法學本科案例教學偏差的矯正思路
(一)應對高校法學院系自身的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有清晰的定位
當前高校法學本科案例教學中存在諸多偏差,與高校法學院系對自身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定位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有很大關系。綜合理論界對法學本科教學的各種認識及法學本科教育實踐現(xiàn)狀,當前我國高校法學本科教學的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之取向有三:“地方應用型”法學本科教學、“應用型”法學本科教學、“理論型(或理論研究型)”法學本科教學?!暗胤綉眯汀狈▽W本科教學是法學本科教學發(fā)展中的一種過渡類型,通常多為完成升本任務后不久的地方性高校法學本科院系所采用。而“應用型”法學本科教學在法學本科教育體系中系重要且主要的組成部分,通常為大多數(shù)高校的法學本科院系所采用?!袄碚撔汀狈▽W本科教學在正常的法學本科教育體系中是一個重要且必要但非主要的組成部分,通常只能為少數(shù)高等法學院系所采用。對于“應用型”和“地方應用型”高校法學本科院系,均應采用“應用型”的法學本科案例教學模式,以實現(xiàn)各自的培養(yǎng)教育目標。
(二)堅持案例教學內容的時事性、地域性、實踐性、實用性,兼顧理論性
“應用型”法學本科教學以培養(yǎng)和提高受業(yè)學生的實踐能力、實務操作能力為落實教育宗旨的基本途徑?!皯眯汀狈▽W本科案例教學倡導其內容應發(fā)生在當下,發(fā)生在受眾學生所處的特定地域,與法治社會發(fā)展的階段相適應,既能反映社會轉型時期法制實踐變化及變化背后強大的集體理性,又能反映社會或高校所在特定地域發(fā)展的特殊需要。最核心的是通過案例教學能夠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應對、解決當前社會或特定區(qū)域內經常發(fā)生的一類法律問題(包括具有前瞻性反映社會某一類法律關系發(fā)展趨勢的實務問題)的能力。同時,“應用型”法學本科教學以建構法科學生體系化的基礎法學理論知識儲備為落實教育宗旨的必要條件之一,故在符合實用性要求的前提下,法學案例教學內容也應當具有一定的理論性。
(三)堅持程序法律問題優(yōu)先考慮,合理安排與教學內容相關聯(lián)的程序性內容
鑒于法律程序問題將獨立于法律實體問題優(yōu)先予以解決必將是未來重大個案司法裁判的一個發(fā)展趨勢,結合法律程序正當與法律實體公正的關系,“應用型”法學本科案例教學應當貫徹程序性思維優(yōu)先于實體性思維,傳遞程序觀念及程序優(yōu)先觀念,合理安排適量的與案例教學實體內容相關聯(lián)的程序性內容,盡量少用或不用僅涉及實體問題不涉及程序問題的純粹且單一的教學型案例。在制定所授課程的教學大綱時,理應預先為實務輔導安排必要課時和設計相應內容。在分析講解案例時,優(yōu)先參考法制實踐現(xiàn)況解決程序性問題,講解程序性規(guī)范及關聯(lián)理論知識。
(四)堅持案例教學內容的真實性優(yōu)于針對性,實用性優(yōu)于知識性
案例內容的真實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內容的實用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激情,提高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實務操作能力就能提升其就業(yè)能力。為此,“應用型”法學本科案例教學應堅持教學內容的真實性優(yōu)于針對性、實用性優(yōu)于知識性。這一做法的重點是緊密結合法制實踐現(xiàn)況,突出案例教學的實用性,多考慮一下案例教學內容所欲解決的實務問題及可能的解決方法或規(guī)則,盡量少用或不用經由精心杜撰的案情簡單、法律關系單一、僅涉及實體問題的案例。
(五)堅持綜合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補強實務輔導環(huán)節(jié)
鑒于當前高校法學本科教學的體制、目標、任務、教育條件、教育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課堂講授仍將是高校法學案例教學的主要方式。但補強實務輔導環(huán)節(jié)、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是任何類型的法學本科教學都不可回避的重要課題。而實務輔導環(huán)節(jié)在課程安排、內容設計、方法探索等方面的不足仍然很明顯。故構建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模式,加強實踐教學基本條件建設,加大實踐教學管理監(jiān)控力度等對補強實務輔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內涵建設意義重大。在高校法學本科教學實踐中,綜合運用多媒體、錄像機、電視機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進行案例教學,通過網絡信息平臺輔助法學案例教學的個別做法,不失為解決案例教學實務輔導環(huán)節(jié)問題的有益嘗試,對糾正當前法學本科案例教學的偏差也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劉鎮(zhèn).論法學專業(yè)意識對法學本科教學的影響[J].中外企業(yè)家,2011(6).
[2]鄧佑文,彭敏.法學專業(yè)教育中法律思維的培養(yǎng)[J].中國大學教學,2008(12).
[3]吳瓊華.樹立法律理念、培養(yǎng)法律思維——法學案例教學的未來之路[J].新西部,2008(14).
[4]王晶,胡曉利.高師法學專業(yè)實踐教學的現(xiàn)狀及制約因素[J].大慶社會科學,2008(5).
[5]肖義.地方一般院校法學本科實踐教學的對策思考[J].法治與社會,2010(12).
[6]王懷勇.中德法學專業(yè)教育改革之比較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