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研究國文教學法的學者很多,但是在大學專授教學法并寫成專著的不多。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黎錦熙的《新著國語教學法》、王森然的《中學國文教學概要》和阮真的《中學國文教學法》為代表。四十年代,則以蔣伯潛的《中學國文教學法》(1941年中華書局版,后文簡稱《教學法》,凡不出注的均引自本書)為代表。其他專著還有一些,例如周銘三和馮順伯的《中學國文教學法》、陳柱的《國學教學論》、袁哲的《國語讀法教學原論》等,但是影響不如前面幾位大。
本文想談談蔣伯潛在《教學法》一書里關于“課外指導”的內(nèi)容,看看對我們今天的語文學習有什么啟發(fā)。
一、蔣伯潛和他的國文教學研究
蔣伯潛(1892—1956),著名的文史專家、語文教育家。1919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早年師承張相(字獻之,著有《詩詞曲語辭匯釋》),在北京師范大學讀書期間深受錢玄同、馬敘倫影響。畢業(yè)以后在浙江嘉興省立第二中學任教,后在杭州一中、第一師范、女子中學、杭州師范、臺州省立六中任教。他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講授基本知識,誘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對學生作文主張多批少改??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應邀到上海大夏大學、無錫國專任教,并兼任世界書局特約編審。1948年出任杭州師范學校校長。1950年以后,應張宗祥之邀,任浙江省圖書館研究部主任。他在經(jīng)學、子學、版本目錄校讎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詣,著有《十三經(jīng)概論》《諸子通考》《校讎目錄學》等。在任世界書局特約編審期間,為世界書局編初中國文課本十二冊,總編為他題署《蔣氏國文》;后又為開明書店編選《開明活頁文選》。他還為世界書局編寫中學國文課外讀物《中學國文自學輔導叢書》,初中原定六冊,仿葉圣陶、夏丏尊《文心》體例,用講故事形式講解國文知識,每兩冊為一組,第一組是《字和詞》,第二組是《章和句》,第三組是《體裁和風格》;高中分六冊,《駢文和散文》《小說和戲劇》《詩》《詞曲》《子》《經(jīng)》。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只出版了初中前四冊,高中六冊是他和其子蔣祖怡一起編寫的,在1997年由上海書店出版。
蔣伯潛熱心于國文教學,一是源于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對青年學生的關心,一是他乃中學國文教師出身,當時又在上海大夏大學擔任國文教學法科的教師,是一個真正的內(nèi)行,用阮真的話說是“百戰(zhàn)老卒,行伍出身”。后一點非常重要,現(xiàn)在經(jīng)常有些談語文教學的專家往往從來沒有到中小學教過語文,說的一些話常常是“隔”的。蔣伯潛在《教學法》一書的“自序”里這樣說:
我自民國八年五四以后,在舊制新制的中學師范教授國文,已二三十年。前年避地來滬,今年上半年執(zhí)教于大夏大學,所任之課,有中學國文教學法這一學程。參閱時賢所著國文教學法,大抵偏重于教學原理,陳義甚高。乃就二十年經(jīng)驗所得,草成此編,雖卑之無甚高論,但力求切合于實際情形,冀稍有助于同學諸君將來之應用。
大學教授講教學法“切合于實際情形”最為要緊,陳義過高也許適用做論文寫著作,卻不一定能在課堂里有用。20世紀初,美國一些教育心理學家熱衷于把一些實驗室里的東西拿到課堂里用,想推行科學化。對此,心理學家詹姆斯批評說:“心理學是一門科學,教學則是一門藝術(shù),科學本身決不會直接產(chǎn)生藝術(shù),必須使用居間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之頭腦的獨創(chuàng)力,來使科學付諸應用?!碑敶幽么蠼逃揖S奧拉托在引了詹姆斯這句話后,進一步批評說:“科學化的沖動,更多的是造成混亂而不是秩序?!盵1]讀蔣氏著作,再回頭想想現(xiàn)在語文的教學和研究之亂象,不禁覺得:“居間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之頭腦”者真是太少了,倒是像錢鍾書引意大利詩人語批評的“咖啡館戰(zhàn)略家”[2](此處指“紙上談兵”的空談高論者?!咦ⅲ┲惾瞬簧佟JY伯潛的《教學法》一書勝義紛披,如論中學國文教學須有“正副目的”、講讀與寫作“要以學生為中心”等觀點至今仍然有現(xiàn)實意義,至于書中附錄的批閱文章的手跡更是顯現(xiàn)出真正內(nèi)行專家的水平。限于篇幅,本文僅就他關于“課外指導”部分略做介紹。
二、《中學國文教學法》一書中討論的“課外活動”
《教學法》一書二十余萬字,有三方面“本論”十二章,其中課外指導占三分之一,共四章,可見蔣氏對此的重視。他說:“我以為要達國文教學底目的,單靠課內(nèi)的教學是不夠的,非把課外教學看得和課內(nèi)教學一樣重要不可……學生閱讀書報雜志,習大小楷行書,及其他課外作業(yè)、課外活動,都可由國文教師負責去指導、督促。此類課外的教學,不僅限于文字,而且兼及言語、舉動、態(tài)度、品性;不但教導個人,而且兼及團體活動;其影響之大,實遠過于教室里的正課?!彼颜n外指導分成四個方面:一是課外閱讀,二是課外作業(yè),三是課外習字,四是課外活動。
1.課外閱讀
新教育實施的三十多年里,語文課程標準幾經(jīng)修訂,都有強調(diào)課外閱讀的要求,梁啟超、呂思勉、胡適、葉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王森然、阮真等都有論述。蔣伯潛也不例外。他說:“要中學生國文有進步,單靠課內(nèi)講讀絕對不夠;非提倡他們課外閱讀輔導他們課外閱讀不可!課外活動不但可以補課內(nèi)講讀之不足,并且可以養(yǎng)成他們自由閱讀底興趣能力與習慣,減免學生閱讀不良讀物的機會,發(fā)展學生不同的個性與能力?!彼J為青少年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別強,課外閱讀興趣非常濃厚,即使沒有教師提倡輔導,他們也在讀,不論武俠、神怪、偵探、戀愛等各種小說,“幾乎無所不閱,結(jié)果是無往不迷”。一般學校當局和國文教師或者竭力禁止或者聽其自然,蔣伯潛認為這兩種態(tài)度都不利于學生,教師應該“因勢利導,替他們選擇妥當?shù)淖x物,指導適宜的讀法;自由閱讀的興趣習慣和能力養(yǎng)成了,不但在校時可以得許多益處,將來出了學校,也可以自己去努力進修了”。因此他提出了教師應該給予指導的幾個方面:
一是讀物的選編。他認為學生最喜歡讀的就是小說,但是小說有文言、有白話,還有翻譯的,就內(nèi)容言有精華、有糟粕。在小說中選擇課外讀物實在是一件難事,如何選擇才能適合中學生程度,需要教師仔細思考。其他如戲曲、詩歌、歷史著作、歷代筆記、小品等都一樣。他比較推崇葉圣陶、夏丏尊的《文章講話》《文心》,用講故事方法講解國文知識。他還介紹了自己編寫的《詞和句》。此外,他提出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成語典故,還有如《世說新語》散見于各類書籍中的民族英雄故事、文人學者軼事,以及可歌可泣、可欣賞、可傳誦的文字,都可搜集起來編成課外讀物。
二是閱讀的指導。蔣伯潛提出第一步教學生組織一個讀書會。組織讀書會的好處是可以節(jié)省時間和金錢,可以互相切磋和競爭,還可以培養(yǎng)團體觀念。第二步是介紹讀物。教師先要調(diào)查學生閱讀情況,包括已經(jīng)讀過何書,對何種書有興趣,然后根據(jù)學生能力實際情況分成幾組,讓學生自由選擇。第三步是指示讀法。例如,學生讀《水滸傳》往往只注意內(nèi)容,不注意寫作的技巧如細節(jié)描寫,教師應當把該注意到的要點指出來讓學生注意,教學生如何把書中的要義摘錄出來做成系統(tǒng)的札記。再如讀詩歌,教師應該教學生辨別平仄、注意葉韻、留心句法。如何指導應該視讀物性質(zhì)和學生程度而定。第四步是規(guī)定辦法。這是指規(guī)定閱讀的時間和如何做讀書報告。蔣伯潛認為,課外雖然是自由閱讀,但如不加督促,學生就會怠惰延宕甚至忘卻,所以教師一定要根據(jù)讀物的難度和篇幅規(guī)定閱讀時間。至于讀書報告,如是雜志上的文章,可以用口頭報告,在讀書會上講;如是書,無論什么書都要有書面報告。內(nèi)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如本書體裁內(nèi)容大要以及閱讀時的疑問和心得、讀后感和評論。同時讀書還要“分類抄籑”,教師要加以批閱。
2.課外作業(yè)
蔣伯潛這里講的課外作業(yè)主要有兩種:一是平時的,一是假期的。
“平時的作業(yè)”是指日記或周記。關于日記札記的好處,是許多語文教育家所提倡的,從元代的程端禮到清代的章學誠都強調(diào)筆札之功,“讀書要有抄籑之習慣”,現(xiàn)代葉圣陶、黎錦熙、胡適等不但提倡而且身體力行。蔣伯潛所論雖不是什么創(chuàng)舉,但是他提出的指導方法卻很實用。他在課堂上用曾國藩的《求闕齋日記》和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做教材,然后指出:“人們做別的文章,是預備給別人看的,難免說幾句門面話。書信是預備給收信人看的,日記是只預備給自己看的,所以說話比較真率,真和善、美有同樣的重要,是文學的要素之一。所以書信和日記中,往往有極好的文學作品?!比缓笏槍σ恍W生日記寫一些假的內(nèi)容說:“現(xiàn)代作家有特地做了日記,預備賣稿出版,給大眾看的,你們的日記是特地做了給訓育處底先生們看的,便失去了‘真’?!彼J為潦草敷衍謊話連篇的日記比刻板無聊的流水賬更不行,因為它會養(yǎng)成不良習慣,有礙品行。因此他提出日記不拘長短,要寫真人真事。初中生如果苦于枯窘,則可以寫周記。教師的查閱一定要做到三點:改正錯別字、改通句子、糾正內(nèi)容中出現(xiàn)的錯誤,但是“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要運用訓育處的權(quán)力,加以嚴厲的制裁”。
“假期的作業(yè)”是指寒暑假期間的作業(yè),包括習字、日記或周記、寫讀書報告。還有更重要的——溫習功課。他認為,教師不應該“僅僅籠統(tǒng)地教他們?nèi)卣n,應當替他們計劃一種溫課的方法”。這些活動包括:(1)誦讀。教師利用假期讓學生學習古詩詞誦讀,教學生“明其平仄葉韻及抑揚頓挫”的朗讀方法。(2)比較。利用假期將古今中外的各類文章進行比較閱讀,有的是體裁相同題材相似而做法不同,有的是同一題材寫成不同的體裁,有的可以將文言和白話進行比較研究。(3)聯(lián)合。到了初三,學生已掌握不少知識,教師應當使它們連貫綜合起來。例如文學常識、語言知識,讓學生利用假期把零碎知識理出一個系統(tǒng)來。(4)通信。要求每個學生至少在假期中和老師通兩次信。他認為這個工作有諸多好處。(5)收集工作,包括各地山歌、兒歌、傳說、名勝古跡、鄉(xiāng)賢傳記等。
3.課外習字
關于習字是蔣伯潛花大力氣提倡的。他說現(xiàn)代中學生習字的目的主要是實用,而不是科舉時代的書法。要求做到四點:正確,清楚,勻稱,敏捷。前三點是要寫得好,最后一點是要寫得快。他說,習字首先要有恒心,因為“習字是水磨工夫進步不能很快,而且不容易覺察出來的;所以我們必須忍耐著,恒久地忍耐著”。他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寫字,也要做到像朱熹所提倡的讀書“三到”那樣,眼到、心到、手到。然后,教師要對學生選擇字帖到臨摹、執(zhí)筆用筆、磨墨、調(diào)墨色等一樣樣加以指導。為了鼓勵學生,可以舉行書法講習會、書法競賽、展覽等,以引起學生興趣。他認為學生習字為實用,所以應以小楷、行書為主,除了毛筆以外,還要學習其他寫字方法。他認為,習字必須持之以恒,平時假期的課外活動一定要堅持,而教師必須加以指導和檢查督促才能有效。因為蔣氏是舊學出身,本身精通此道,所以在《教學法》一書里提出的指導方法切實可用。
4.課外活動
所謂課外活動是指一切和國文有關的活動,范圍很廣。蔣伯潛從文字和語言關系出發(fā),指出“要使文章進步則必須從言語方面下功夫”。藉此之故,中學生常在課外組織的演說、辯論是一個十分有益的途徑,這是一種現(xiàn)代社會有用的技能,因此國文教師對于學生練習演說辯論,也當負指導之責,這一點和胡適的意見完全相同。他認為要從四個方面給予學生指導:一是選擇題目,二是收集材料,三是制定綱要,四是寫成演說稿。一篇演說稿如能做到宗旨正當、層次明白、措辭精警,則完全和一篇論說文一樣,教師如果能好好指導,簡直是和指導作文一樣。除了寫演說稿以外,教師還要在三方面指導學生演講:說話的聲調(diào)、說話者的表情、說話者的動作。這些都和現(xiàn)在熱門的口語交際要求完全一樣。此外,蔣伯潛還提出假期帶學生旅游、觀看文博展覽會,遠足經(jīng)過名勝古跡時可以錄故事、抄楹聯(lián)詩詞。在學校學生可以編寫話劇腳本,參加演出,教師給予指導。另外,根據(jù)當時一些學校的做法,學生可以自己辦校友會刊,請校外人演講,甚至還可以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文字游戲來訓練學生的巧思??傊?,蔣伯潛說:“到處留心是學國文的好法子,也是教國文的好法子?!蓖瑯拥脑?,葉圣陶先生說過不止一次。
三、幾點啟迪
蔣伯潛當年的情況和今天相比有了很大不同,一方面現(xiàn)在的學習條件大大優(yōu)于過去,一方面我們也面臨更多問題,或者說學生受到誘惑更多,干擾更大;但是有些基本的東西是不變的,例如,課內(nèi)課外的活動是語文學習的“兩翼”,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銅幣的兩面”,缺一不可,這似乎是不待辭費的。因此,他的論述對我們來說是有啟發(fā)的。下面就說說課外閱讀和習字兩項活動。
1.關于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怎么估計都不會過高。多少年來我們也一直強調(diào)這一點,但是好像效果并不好?,F(xiàn)在社會上經(jīng)常有一種說法是:中國人的閱讀量在世界上屬于很低的。不管這種說法有沒有根據(jù),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成年人不喜歡閱讀是因為在青少年時期沒有養(yǎng)成閱讀習慣。那么,為什么我們的學生沒有養(yǎng)成閱讀習慣呢?有人將其歸咎于考試壓力,有人將其歸咎于網(wǎng)絡影視之類誘惑太多,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從“反求諸己”出發(fā),思考一下我們的指導是不是有缺陷呢?據(jù)筆者觀察,現(xiàn)在學生從小學開始,語文學習便進入一個怪圈:年復一年地在一些“商業(yè)化材料”(各類習題集)里“游泳”,這些習題猶如一些人編的“密碼”,其答案只有編寫者才能真正完全回答正確。學生則從小學到高中不斷受挫折。他們一方面體會不到閱讀的樂趣,一方面養(yǎng)成了不良的閱讀習慣——閱讀過程中不斷停頓、不斷返讀,結(jié)果是無法真正學會讀書。此外,到處流行的“觀摩課”“公開課”,教師作秀,學生配合,滿堂串問,熱熱鬧鬧,似乎“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一篇簡單的現(xiàn)代文,搞得復雜無比,挖出許多“核心價值”,語文課變成社會問題討論課,和真正的語文學習毫不相干,結(jié)果是學生本該閱讀的時間被占用了。美國教育家艾德勒在《西方名著中的智慧》中說:“學校里要求學生讀莎士比亞,但是教學的結(jié)果是學生終身不復喜歡莎士比亞?!蔽覀兪遣皇且惨粯??
2.關于習字
從母語學習角度講,母語學習有一個“培養(yǎng)民族性的任務”,“母語不僅是其他學科入門和訓練教學用的一門學科,而且旨在發(fā)揚民族精神、民族感情,作為教授民族語言和文學的學科”。[3]中國人學寫漢字是天經(jīng)地義的,但實際情況是現(xiàn)在中小學生漢字書寫差的現(xiàn)象很普遍,從小學開始,我們的語文教學在該嚴格的地方讓步了,在該讓步的地方卻嚴格了。習字,不僅僅是要寫好字那么簡單,它還可以培養(yǎng)一種認真踏實的習慣,古人謂之“居敬”的態(tài)度。這一點在今天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瞿葆奎主編.國際教育展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22.
[2]錢鍾書.談藝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459.
[3][日]佐藤正夫.教學原理[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