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簡介
徐濱士,男,1931年3月生于哈爾濱市,祖籍山東招遠。1954年畢業(yè)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機械制造與焊接專業(yè),1954年起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1961年至今歷任裝甲兵工程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曾任裝甲兵工程學院副院長。1990年6月晉升少將軍銜。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F任裝甲兵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維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研究,是我國表面工程學科和再制造工程學科的倡導者和開拓者之一。
維修打開強軍興國夢
1931年,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普通家庭的徐濱士,童年里充滿了日本侵略者蹂躪、欺辱中國同胞的記憶。十幾年里,他看到了太多令人憤慨、讓人心痛的畫面,小小的他便在心中種下一顆強國強軍的種子。他對《科學導報》記者說:“那個時候我深深地感覺到,國家強大是多么的重要,沒有強大的國家,就沒有幸福的家庭。國家要振興,關鍵在于軍事力量的崛起?!币虼?,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實現自己的強軍興國夢。
1954年,徐濱士順利從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機械制造與焊接專業(yè)畢業(yè),并被分配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系從事坦克維修專業(yè)教學。一開始,他覺得自己學的是機械制造,應該搞設計、搞制造,才能有大作為,維修這種在當時部隊戰(zhàn)士也能完成的工作,對他來說有些大材小用??墒翘K聯專家的話讓他認識到了維修的重要性。
由于他大學時期主修俄文,俄語說得非常好,學校就派他為兩位蘇聯專家當翻譯。蘇聯專家告訴他,蘇聯在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每年制造3萬輛新坦克,但是整個戰(zhàn)爭期間卻修理了43萬輛次戰(zhàn)損坦克,最后能夠打敗德國,這43萬輛坦克的修理能力才是制勝的重要因素。聽到這個事后,徐濱士感到極為震撼,他深刻地體會到修理也是戰(zhàn)斗力,也因此促使他從維修開始了自己的科學之路、強軍之夢。
科研之路從沒有坦途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蘇關系經歷了由蜜月期到冷淡期的巨大變化,根據兩國協議建立的坦克制造廠和坦克維修廠受到中蘇關系緊張的影響,在更換特殊、復雜零部件的問題上遇到了障礙,蘇聯要求中方付錢?!?0年代末60年代初,是咱們國家最困難的時期,全國人民都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還必須付給蘇聯坦克零部件的費用經費,可想而知,緊張得很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搞專業(yè)的人就必須站出來,自己想辦法,幫助國家解決困難。”徐濱士堅定地說。
在承擔坦克維修這項艱巨的任務后,徐濱士帶領他的學生們一起攻克了無數個科研難關。當時首當其沖的就是薄壁零件的修復問題。蘇聯的做法是,由于這些零件厚度較薄,焊接會使其變形,所以只能更換新零件。但當時我國備件嚴重不足,又面臨大量坦克報廢的嚴峻形勢,徐濱士絞盡腦汁、查遍資料,終于在蘇聯雜志上看到了一種振動電堆焊技術。這給了他很大的啟發(fā),經過一年多的研究,實驗終于成功了。他研制的振動電弧堆焊設備破解了部分坦克薄壁零件不能修復的難題,打破了蘇聯專家“中國坦克只能換件不能維修”的預言,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解決了中國坦克部隊最迫切的問題。他也因此受到了中央軍委的嘉獎,榮立二等功。
然而,這只是他進入坦克維修領域的開始。經歷過十年“文革”洗禮后的中國已是千瘡百孔,我國軍隊力量的發(fā)展也在這十年中停滯不前,部隊急需補充一些坦克和裝甲車的零部件。如何延長坦克零部件的壽命成了擺在他面前的新問題,因為只有延長了零部件的壽命,才能延長坦克的壽命。徐濱士想到:零部件受損通常都是從表面開始的,所以解決受損問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它耐磨。當時,他在工廠見到了等離子噴涂技術,一下子就想到經過改進應該可以應用到坦克零部件上去。這一想法在當時并沒有得到很多認可,尤其還得在真坦克上做實驗更是難上加難。在實驗室里,徐濱士和他的學生一起在零部件上反復試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廣泛應用還必須在真坦克上實驗才行。在那個年代,要申請用坦克做實驗,對于軍備緊缺的部隊來說非常困難。然而,他沒有放棄,一次次地匯報申請,經過逐級審批,上級最終給了他3輛坦克。經過實驗對比,研究結果令人驚嘆。噴涂后的修復零件比新件壽命延長了3倍,而成本只是新件的1/8,僅此一項就可以為部隊節(jié)約一筆很可觀的維修費用。
求索的腳步永不停止
經過多年的努力,徐濱士不僅在坦克維修領域取得了突破,更將這種零部件表面處理技術的實踐經驗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20世紀80年代,徐濱士在我國率先提出并積極倡導建設表面工程學科。1987年,他組織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表面工程研究所,創(chuàng)辦了由他任編委會主任的《中國表面工程》雜志,創(chuàng)建了全軍裝備維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及全軍表面工程重點實驗室。
近幾年,他又提出了納米表面工程概念,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納米電刷鍍技術、納米超音速等離子噴涂技術、微納米減摩自修復技術等進行了深入開發(fā)研究,并在國防系統和地方推廣應用上,取得了顯著的軍事和經濟效益。2004年10月,國際熱處理與表面工程聯合會授予他最高學術成就獎,以表彰他為表面工程學科發(fā)展作出的卓越貢獻。
然而,徐濱士從沒想過就此停下前進的步伐。他將維修和表面工程進行有機結合,又率先在國內提出并構建了再制造工程學科,建立了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在他的帶領下,創(chuàng)新了裝備全壽命周期模式,不僅成為全軍裝備維修保障建設的重要平臺,更給我國機械維修工程帶來了質的飛躍。
“目前,我國已探索、形成了‘以高新技術為支撐,以恢復尺寸、提升性能的表面工程技術為依托,產學研相結合,既循環(huán)又經濟’的中國特色再制造模式,可將舊件再制造率提高90%,使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質量性能標準不低于原型新品水平,而且在耐磨、耐蝕、抗疲勞等性能方面達到原型新品水平,并最終確保再制造裝備零部件的性能質量達到甚至超過原型新品,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同,處于世界領先水平?!闭f起我國再制造工程在短短10余年的發(fā)展中取得的成績,徐濱士感到非常欣慰。
求索之路永無止境,如何將再制造工程做大、做強成為新的課題。徐濱士坦言,想把“再制造”做大、做強離不開國家和政府的支持。目前,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再制造”對國家經濟、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積極作用。今年4月,發(fā)改委制定了《2015年循環(huán)經濟推進計劃》,計劃提出開展2015年再制造產品“以舊換再”試點,并適時擴大試點范圍。徐濱士介紹,我國已開展的相關再制造產業(yè)包括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機床再制造、辦公設備再制造。
此外,還有能源、化工、冶金、電力等領域的大型貴重設備及其部件的再制造。今年,中國再制造產業(yè)產值預計可達到500億元左右。上海、天津等地已經得到政府的批復,將建立示范園區(qū),大力發(fā)展再制造產業(yè)。他認為,對山西而言,再制造產業(yè)的發(fā)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山西正值轉型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大力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再制造產業(yè)能夠有效改善環(huán)境問題,提升生產效能,節(jié)約生產成本。然而,這樣還遠遠不夠,他認為,“再制造”在中國的發(fā)展與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國內對“再制造”認識高度不夠,發(fā)展思路尚不清晰,標準制定尚未完善,部分關鍵技術需要攻關和推廣,相關設備還尚未實現產業(yè)化生產。
路漫漫其修遠兮,徐濱士雖已84歲高齡,但仍覺得自己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多的事要做?;赝麕资甑目蒲兄?,他感觸頗多:“這幾十年來遇到的困難不計其數,但最關鍵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認識問題。一個科研項目能夠成功完成,不僅依賴科研人員日以繼夜地努力工作,更依賴國家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和部隊、地方政府對新技術的認可與大力支持。對科技工作者自身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主觀能動性,能夠找到適應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科研項目,能夠找到科研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只有這樣,才使一切付出和努力都有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