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最早出現(xiàn)在東漢,那時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故稱如意,俗稱“癢癢撓”。而漢代以后,時至魏晉,魏晉人喜歡煉丹服藥,因此經(jīng)常會出汗身癢,于是那時的文人便養(yǎng)成了手持如意邊搔癢邊講玄學的習慣(那時玄學很盛行)。加之那時寬衣大袍,魏晉人又天生有一種瀟灑氣質(zhì),因而手持如意,便帶了一種非常的美感。
于是到了唐朝,如意的手形開始變?yōu)橄笳骷榈撵`芝紋、卷云紋、心形紋,并開始用金玉制作,不僅成了藝術(shù)品,更將魏晉時期的一股仙氣和雅氣很好地傳承了下來,也就是我們現(xiàn)代熟悉的如意。
當然,歷史長河悠遠,除了搔癢,各路人群出于對如意的喜愛,也拿著它做各種各樣的事情。比如佛僧講經(jīng)時,常用“如意”做隨身攜帶的道具;五代李克用,曾經(jīng)用鐵如意指揮三軍;舞姬們拿它來做歌舞的道具……
再后來,到明清時候,如意逐漸開始脫離手握使用的范疇,變重變大,徹底成為一種寄托美好的吉祥物?;实蹠娛构?jié),贈送如意表友好;皇帝大婚或登基,臣下贈送如意表平安大吉、政通人和;而在民間,親人遠行前,也會送上如意,表良好祝愿……
說實話,在咱們中國的歷史上,有許多物件,如扳指、玉帶、扁方、香囊,等等,都曾經(jīng)流行過,但是也都漸漸消失,只有如意,雖然經(jīng)歷這么多年,卻一直為人們所喜愛,是人們寄托美好的象征,尤為文人墨客所喜愛,可見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