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歷史上的飯局,中國人會首先想到鴻門宴。它實在太有名——公元前206年,運氣很好的劉邦先攻入關(guān)中,占領(lǐng)秦朝首都咸陽。運氣不太好的項羽遭遇秦軍主力,纏斗太久,晚來一步。按照“先入關(guān)中者王”的約定,劉邦是贏家。項羽不服,他的謀士范增便琢磨了一個辦法,在項羽的駐地鴻門組了個飯局,主賓當(dāng)然是劉邦,主菜嘛,不好意思,是項莊舞劍。這個飯局劉邦硬著頭皮去了,但他的主要表現(xiàn)不是飯量而是口才,一番情真意切的話,講得有勇無謀的項羽猶豫不決。結(jié)果項莊的劍是舞起來了,上級的意圖卻遲遲不明。加上精明的張良、豪爽的樊噲一攪局,劉邦趁亂提出上廁所,一去不返。在這頓飯局的前后,歷史輕輕拐了個彎。
還有一個飯局,比鴻門宴更鴻門宴,那就是“兩桃殺三士”。春秋時期的齊景公有3位武將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功高勢大,令齊景公多少覺得不自在。他的謀臣晏子便張羅了一個飯局,也不吃別的,就摘了宮里剛剛熟透的兩個桃子,讓大家論功吃桃。這下熱鬧了,三人互表功勞。表著表著,三人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有功績、有胸襟,干脆紛紛拔劍自殺了。論成本,論結(jié)果,這場飯局的效率遠(yuǎn)在鴻門宴之上。只不過,它對歷史的走向,影響不大。
從鴻門宴往后,那些在歷史關(guān)頭上,改變了出席者命運,也改變了國家命運的飯局,并不太多。
公元961年七月初九的晚上,石守信吃驚地看著當(dāng)年的“哥兒們”、現(xiàn)在的皇帝趙匡胤一杯又一杯地喝悶酒,感到越來越摸不著頭腦。明明散了晚朝,這“帶頭大哥”卻不讓大家下班回家,招呼手握禁軍兵權(quán)的兄弟們喝起酒來。趙匡胤的此類飯局,石守信并不陌生,但喝得這么沉悶,還是第一次。
也不知喝了多少杯,總算聽見趙匡胤長嘆一聲:“要不是大家?guī)兔?,我還當(dāng)不了天子,但是當(dāng)了天子后,反而覺得不如做節(jié)度使的時候快樂,從早到晚都睡不著覺。”石守信一聽,這是話中有話啊,趕緊頓首說道:“陛下何出此言,現(xiàn)在天下安定,誰還敢有異心?”“唉,自古以來,哪個人不圖富貴?你們都是我的好兄弟,肯定沒有二心,但是你們的屬下不一定啊,萬一有人把黃袍加到你們的身上,你們不想做天子都不行了?!?/p>
這個飯局還真是沒有外人,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都是當(dāng)年把黃袍披到趙匡胤身上的小伙伴。
幾年前,后周世宗柴榮還在執(zhí)政,有一天他正在讀來自各地的文書,突然看到一個錦囊里面裝著一塊三尺多長的木牌,上書5個大字:“點檢作天子。” 這種讖語,沒有哪個君主不信。柴榮立即撤掉殿前都點檢張永德,換上了自己最信任的愛將趙匡胤。
柴榮死后,年幼的恭帝即位,“點檢”趙匡胤趁著出征的機會,留下自己的人手在都城中散布這條讖語,一時謠言四起,百姓奔走相告,“點檢作天子”深入人心。出征的大隊人馬三心二意,走走停停,走到離都城不遠(yuǎn)的陳橋驛,趙匡胤手下的士兵就鬧起來了,嚷嚷著要“點檢”做天子,天亮?xí)r就跑到趙匡胤的住處外了。趙匡胤的弟弟進去匯報了這個情況。這時,趙匡胤打著哈欠走出來,一副沒弄明白怎么回事的樣子。手下士兵一擁而上,把黃袍披在他身上,然后山呼“萬歲”。趙匡胤不再打哈欠了,上馬,理了理黃袍,清了清嗓子,然后說:“我有3條命令。”于是,中國的歷史進入宋朝。
所以,這個飯局上的人,頓時明白了趙匡胤的“悶酒秀”是什么意思。石守信心里飛快地閃過一些對策:可以裝清高,說“哪怕是屬下給我黃袍加身,我都不當(dāng)天子”,但這豈不是否定了趙匡胤當(dāng)天子的合法性?可以說“他們絕對不會給我披黃袍”,但趙匡胤信嗎?所以辯與不辯都是兩難,干脆裝糊涂吧。于是石守信差點咧著嘴哭了:“我們太蠢了,希望陛下可憐可憐我們,指條明路吧!”
趙匡胤環(huán)顧了一下這些跟著自己打下江山的兄弟,緩緩地說:“人生在世,白駒過隙,莫不如多積聚些金銀,購置些田地和房產(chǎn)留給子孫,再養(yǎng)些歌兒舞女,每天唱著歌跳著舞過舒服日子,這樣君臣之間沒有什么猜忌,你好我好大家好,豈不是最好?”
石守信等人一琢磨,那還有啥說的,根本就沒有退路,于是紛紛作感激涕零狀,上前道:“陛下處處為我們著想,好比使死者復(fù)生,白骨長肉,我們這就去過您希望我們過的日子?!钡诙?,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等禁軍大將都高高興興地稱病,乞求解除兵權(quán),趙匡胤按捺住心中的激動,一一準(zhǔn)許,一人給一份優(yōu)厚的賞賜,讓他們回家養(yǎng)老去了。
當(dāng)然,趙匡胤在這個飯局之前,就廢了殿前都點檢一職,絕了“點檢作天子”那條讖語的后患。
就這樣,趙匡胤用一場飯局釋了兵權(quán),強了皇權(quán)。這雖然消除了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jù)的隱患,卻也導(dǎo)致此后宋朝重文輕武的局面。
在中國古代,很多君主尤其是開國之君都是政治家和“表演藝術(shù)家”,善于權(quán)謀是他們的主要特征。比起后來的明太祖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趙匡胤僅僅用一個飯局就解決了問題,權(quán)謀高深,是功臣們的福分,也是國家的福分,所以生活在宋代還算是幸福的。
小時候愛聽評書的人,大約都為“朱元璋火燒慶功樓”這個橋段唏噓過,暗自痛恨朱元璋過河拆橋,設(shè)了這么一個飯局,讓開國功臣們走上了不歸路。
這個橋段,其實從清朝開始就流傳甚廣,大意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整天提心吊膽,生怕功臣武將有一天會奪了他的皇位,于是心生一計,建了一座樓,親筆上書3個大字“慶功樓”。隨后,他選了個良辰吉日,組織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功臣飯局,感謝他們?yōu)榇竺鞒龅呢暙I。跟隨朱元璋太久的劉伯溫,看出這是要把功臣們屠戮殆盡的架勢,可又不敢聲張,怎么辦?跑吧!于是以老邁昏聵為由,申請告老還鄉(xiāng),朱元璋當(dāng)即批準(zhǔn)。
臨走那天,好多朋友來送行,劉伯溫強作歡顏,一一逢迎,但見到多年好友徐達后,再也忍不住,眼淚滾滾而下。徐達不明所以,劉伯溫逮住個機會,悄悄地告訴徐達,在功臣飯局上,千萬要跟緊皇帝,不能離開半步。徐達點頭稱是。到了那天,熱鬧非凡,鼓樂喧天。朱元璋感謝諸位功臣的功勞,連連勸酒。酒過三巡之后,朱元璋借口宮中有事,腳底抹油,溜之大吉。誰想到剛走出來,就看見徐達也跟出來了。他們走出去不久,只見慶功樓周圍烈焰飛騰,火光沖天,里面功臣爭相逃命,無奈門窗從外面被反鎖釘牢,一代功臣就這樣化為灰燼,解除了朱元璋的后患。
徐達回家后,又驚又懼,不久背上生了個大瘡,經(jīng)過治療已有好轉(zhuǎn)。但朱元璋在某天忽然賜膳,徐達一看就明白了,當(dāng)著使者的面痛哭流涕,把御膳吃了下去,幾天之后悲戚地死去。
火燒慶功樓雖是后人杜撰,但虛幻中對應(yīng)著兩個史實:朱元璋確實是大肆屠殺功臣的;明朝人也是極其熱愛飯局的。
明朝開國后,一些功臣封公封侯,擁有大量的土地及特權(quán),成為新的顯貴。很多人飄飄然了,擁兵自重,居功自傲。殊不知皇帝的心態(tài)變了:我的是我的,你的還是我的!所以朱元璋開始向昔日共同戰(zhàn)斗的兄弟們大開殺戒。他利用1380年的胡惟庸案和1393年的“藍(lán)黨”大獄,14年內(nèi)殺了4.5萬余人,開國功臣所剩無幾。
對于朱元璋的做法,太子朱標(biāo)明確表示反對,說朱元璋殺人太多,恐怕會傷了和氣,朱元璋聽后一言不發(fā)。第二天,他找來一根長滿刺的荊棘放在地上,讓朱標(biāo)拿起來,朱標(biāo)看了看,無處伸手。這時候朱元璋說,你怕刺不敢拿,我要是把這些刺去掉了,你就好拿了。我現(xiàn)在殺的這些人就好比這些刺,他們都是對我們的江山社稷有威脅的人,除掉這些人之后,你做皇帝就容易多了??芍鞓?biāo)天生仁慈,說:“有什么樣的皇帝,就會有什么樣的臣民?!边@一下朱元璋大怒,隨手抓起一把椅子就朝朱標(biāo)砸了過去,朱標(biāo)趕緊跑了。
殺戮功臣的同時,朱元璋只能信任自己的子弟,于是大肆封王。1370年,從第二子到第十子,都被封為親王,此后逐步把20多個子孫分封至全國各地,試圖起到屏藩王室的作用。但人算不如天算,太子朱標(biāo)早亡,朱元璋傳位給皇孫建文帝。在他死后沒幾年,第四子朱棣就起兵,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取了朱元璋之孫的皇位,為大明王朝帶來了一場浩劫。
至于明朝人對飯局的熱衷,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明朝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富商大賈增多,奢靡之風(fēng)漸熾。原本屬于貴族群體的飯局,許多人都有本錢組織和參與了。于是各種飯局層出不窮。
比如,天啟年間,宦官魏忠賢把持朝政,他手下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爪牙,這些人組織各種飯局,商量各種事情。居“十狗”之首的周應(yīng)秋擅長烹制豬蹄,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又最好這口,周應(yīng)秋就經(jīng)常在家里設(shè)飯局款待魏良卿。此后,他能當(dāng)上左都御史等官職,全靠這手絕活兒,人稱“煨蹄總憲”。
在明朝小說《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等書中,也記載了很多飯局。比如郭七郎跑到京城來要債,張多寶設(shè)了飯局為他接風(fēng),席間請了王賽兒等幾個妓女來作陪。此后郭七郎又設(shè)飯局還張多寶的人情。王賽兒看郭七郎有錢,也經(jīng)常設(shè)飯局陪酒打趣,甚至設(shè)置賭局,做圈做套,騙取郭七郎的銀子。可見飯局之風(fēng),在明朝時已深入市井。
1889年3月6日,天空晴朗,午后有風(fēng)。黃歷上說,這是個好日子。
清朝皇室決定在這天辦個喜慶的飯局——光緒皇帝的謝婚宴。幾天前,他剛剛辦完婚禮,冊立了皇后。按禮制,皇室得答謝一下皇后的娘家人和王公大臣。
飯局很隆重,菜品很華麗。大中午的,“國丈”桂祥帶著一大班子親戚,在太和殿等了很久,早就餓了??傻葋淼热?,皇帝就是不來。氣氛開始不對了,新郎官不來,這飯還怎么吃?誰謝他們?。空l稀罕他們???好不容易聽到殿外有急匆匆的腳步聲,大家振作了一些。結(jié)果,進來的是皇帝的老師、戶部尚書翁同龢。
翁同龢也愣住了,他今天有公務(wù)耽擱了時間,本以為遲到了會罰酒,所以匆匆往太和殿趕,沒想到一進來,看到的是這種局面?;屎笥H屬憤怒地走掉了,文武官員尷尬地走掉了。翁同龢詢問值事太監(jiān):“皇帝怎么了?”太監(jiān)說,皇帝早上嘔吐,頭暈?zāi)垦?,只好臨時取消。
這話騙騙別人就算了,作為朝夕相處的帝師,翁同龢自然不相信??粗@場飯局豪華開場,卻草草收場,翁同龢生出不祥的預(yù)感:難道皇帝是在表達對慈禧太后包辦婚姻的不滿?
果然,光緒皇帝隨后下令將婚宴上的果脯賞給王公大臣,算是圓場。但就是沒賞給太后的人馬。翁同龢察覺到,這場刻意缺席的謝婚宴預(yù)示著一場權(quán)力斗爭的到來。
皇帝的“大婚典禮”是清宮里的頭等大事。整個清朝,在紫禁城里舉行“大婚典禮”的,只有順治、康熙、同治和光緒4位皇帝。這次大婚,慈禧太后可謂用心良苦,提前一年半開始準(zhǔn)備,任命醇親王奕譞全面負(fù)責(zé),諭令戶部“先行籌劃銀200萬兩,并外有預(yù)捐200萬兩,備專辦物件”。最后,“大婚典禮”共花費至少600萬兩。奕譞等為了照顧慈禧的面子,不惜截留發(fā)往山東、河南的賑災(zāi)銀兩。
按照清朝的慣例,“大婚典禮”過后,皇帝就要親政了。但慈禧不這么想。她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死后,沒有留下子嗣,她把4歲的光緒抱進皇宮,繼續(xù)垂簾聽政。若從1861年她的丈夫咸豐皇帝死亡算起,到光緒大婚時,她在清朝最高領(lǐng)導(dǎo)人的位置上已經(jīng)坐了28年。她舍不得放權(quán)。
所以,慈禧給光緒找的是“管事婆”。1887年冬天,她故作開明,將一柄白玉如意交到光緒手里,告訴他,5個女孩,如意交給誰,誰就是皇后。光緒連忙推脫:“母后,此等大事,還請您做主,子臣不能自主決定?!贝褥傺b客氣,讓光緒自己選。光緒試著把如意交給江西巡撫德馨的女兒,結(jié)果剛一遞出去,就聽到慈禧在使勁咳嗽。光緒順著慈禧的目光看過去,哦,是她親侄女靜芬,于是他泄氣地把如意扔到靜芬手里。
這次,光緒稱病將宴請皇后娘家人的飯局給搞砸了,是他的不滿公開發(fā)作,也是他對太后權(quán)力的大膽挑戰(zhàn)。經(jīng)歷過大風(fēng)大浪的慈禧,雖然極其不滿,但不動聲色。當(dāng)天,飯局尷尬結(jié)束后,翁同龢見到“西邊戲未停,聽?wèi)蛘哒张f”。
慈禧知道有些戲還得演下去。一個月后,她在光緒的陪同下前往頤和園頤養(yǎng)天年,擺出不管國事的姿態(tài)。不久,一個名叫屠守仁的御史揣摸慈禧不愿放權(quán)的心態(tài),上奏懇請慈禧繼續(xù)訓(xùn)政。慈禧大怒,將屠守仁革職,永不敘用。她這場戲還演得很足。
實際上,慈禧“身雖在頤和園,而精神實貫注于紫禁城也”。她覺得一個沖動輕率到連婚禮答謝都不參加的人,如何能做出正確決定?如何能治理江山?她加快了攬權(quán)的行動。1894年甲午戰(zhàn)爭前夕,帝后黨爭的公開化,連英國人濮蘭德都能察覺到:“李(鴻藻)、翁(同龢)同入軍機,于是爭斗愈烈,以至牽引宮廷。蓋太后袒北派,而皇帝袒南派也。當(dāng)時之人,皆稱‘李黨’‘翁黨’,其后則竟名為‘后黨’‘帝黨’?!簏h’又渾名‘老母班’,‘帝黨’又渾名‘小孩班’?!?/p>
這場皇帝缺席的飯局,加劇了皇室家變,家變又導(dǎo)致國變,影響了晚清政局的走向。有人說:“人生有三碗面最難吃,人面、場面和情面?!痹谥x婚宴這場飯局中,光緒皇帝顯然“三碗面”均未吃好,顯得沖動、幼稚、任性,這直接造成他個人的悲劇,也加深了國家的悲劇。
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有一場大飯局決定了此后中國的政治走向,那就是重慶談判。
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之后,美國和蘇聯(lián)都希望中國能夠?qū)崿F(xiàn)和平,斯大林連發(fā)3次電報,催促毛澤東去重慶談判。蔣介石也一連數(shù)次發(fā)電,擺出各種誠邀姿態(tài)。明知蔣介石這是在做局,到底去不去?黨內(nèi)爭論了一番。最終,毛澤東拍板決定:去!對世界來說,焦點已經(jīng)放在重慶,不去便要擔(dān)責(zé);對中共來說,去了,可以爭取宣示主張、實現(xiàn)和平的機會。若想破局,只能入局。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一行人飛抵重慶。這里氣氛跟延安截然不同,高樓華服,觥籌交錯,宴會剛完是酒會,酒會剛散是茶會,蔣介石用他自己熟悉的華麗做派,安排了無數(shù)個飯局。用民盟領(lǐng)導(dǎo)人張瀾的話說,這就是一個“現(xiàn)實的鴻門宴”。其目的,是要讓共產(chǎn)黨拱手交出部隊,淪為所謂的“在野黨”,服從國民黨一黨專制。甚至,不達目的還有可能扣下共產(chǎn)黨人。
如何破局?共產(chǎn)黨需要一種反客為主、以弱勝強的策略。毛澤東對蔣介石最忠誠的死黨陳立夫的登門宴,就是一種高明的示弱手法。
9月20日,毛澤東在秘書王炳南的陪同下,登門拜訪陳立夫。陳立夫聽到通報,嚇了一大跳,他萬萬沒想到毛澤東會來,一點準(zhǔn)備也沒有。怎么辦?先吃吧,邊吃邊聊總好點。他讓仆人火速送來點心。
毛澤東知道陳立夫留過洋,先問他是不是認(rèn)同國共第一次合作的事情。他告訴陳立夫,那是一段蜜月時期,自己在國民黨內(nèi)擔(dān)任的官職可大了。陳立夫趕緊說,那時自己還在美國讀書,沒有機會看到這段美好的日子。
毛澤東又說起隨后的國民黨圍剿?!八^‘石頭過刀,茅草過火’,厲害得很啦!我毛澤東被追得東奔西跑,好不難堪喲!”毛澤東知道陳立夫親身參與了這件事,也知道陳立夫一直為此得意洋洋。他的用意就是要告訴陳立夫,國民黨一直是不仁不義的儈子手角色。陳立夫趕緊說道:“這都是過去的誤會,大家都抗日勝利啦,往前看?!?/p>
見陳立夫有些緊張,毛澤東轉(zhuǎn)了下語氣,跟陳立夫開了一個玩笑:“我們上山打游擊,那是你們逼出來的,最后把我們逼成梁山好漢啦!就像孫悟空大鬧天宮,玉皇大帝封他為弼馬溫,孫悟空自己不服氣,想成為齊天大圣。你們連弼馬溫也不愿意給我們,我們只好扛槍了!”聽到“弼馬溫”3個字,大家都笑了起來。陳立夫趕緊回答:“以前是有我們做得不對的地方?!?/p>
這次主動登門,收效奇佳。陳立夫覺得毛澤東是個風(fēng)趣而謙虛的人,于是向蔣介石一五一十地匯報了談話內(nèi)容,還忙不迭地拍馬屁:“毛澤東還是很知道身份的,將您比作玉皇大帝,他們是弼馬溫啦!”蔣介石一聽,十分高興,騰騰殺氣有所消解。
身在局中,最難的是何時出去。毛澤東知道國民黨特別重視10月10日這個武昌起義的紀(jì)念日,就決定選這一天撤出重慶。
10月8日早上,毛澤東突然宣布準(zhǔn)備回延安,蔣介石對此非常震驚。他一面讓張治中安排送別宴,一面召集親信幕僚開會,討論是否要像拘禁張學(xué)良那樣拘禁毛澤東。但是,幕僚的意見不統(tǒng)一。陳立夫、戴季陶等人似乎認(rèn)為毛澤東及共產(chǎn)黨不堪一擊,無需多此一舉。蔣介石的貼身秘書陳布雷卻主張采取措施,他說,從一首《沁園春·雪》,可以看出此人的霸氣與王氣,不能放虎歸山。
在這段時間的日記里,蔣介石多次流露想殺毛澤東的心情,可是國際形勢對他如此有利,局面又控制得如此牢固,采取此種行動似乎又有些多余。蔣介石糾結(jié)一番,最后決定相信自己的實力。
10月9日,蔣介石對毛澤東進行最后的挽留與答謝,這是一次真刀真槍的碰面。雖然迄今為止尚無官方記載公布,但是可以想見,大家喝的茶和吃的點心,跟過去40多天里毛澤東在重慶吃過的,也沒有多少區(qū)別。在這場神秘的會面中,蔣介石最想搞清楚的是——毛澤東是不是自己的真正對手?據(jù)第二天毛澤東跟蘇聯(lián)駐華大使彼得羅夫的談話檔案記載,毛澤東知道這種危險的存在,面對蔣介石,他有著幾分故意顯露的著急,更有著幾分不易察覺的冷靜。最終,蔣介石生氣地離開了。他不知道是在困惑毛澤東,還是困惑自己。不過,毛澤東毫不困惑。他回延安后對身邊的人說,蔣介石看起來兇得很,其實怕事得很,自己拿不定主意。
此前一天,在重慶的軍委大禮堂,張治中代表國民黨舉辦盛大的宴會,歡送毛澤東回延安。重慶黨、軍、政及新聞、文化、藝術(shù)各界的名流悉數(shù)到場。不到晚上六點半,整個會場早已人聲鼎沸。張治中拿著稿子,動情地向大家宣告,國共談判取得了重大進展,談判的成功已經(jīng)有了70%的希望,而且剩下的30%也在逐漸的努力中接近。他向大家傳播的信息是:國民黨終于控制了局面。
可是,毛澤東的發(fā)言來了。他高舉酒杯,綿里藏針,用湖南口音感謝各界同志的共同努力,呼吁實現(xiàn)國共合作:“在東西方法西斯被打倒以后,世界是光明的世界,中國是光明的中國。中國今天只有一條路,就是和,和為貴,其他一切打算都是錯的?!憋@然,毛澤東是要告訴所有人,共產(chǎn)黨人是來追求民主、和平的,是抱著最大的誠意來參加此次談判的。
接著,毛澤東話鋒一轉(zhuǎn),端著酒杯向著名詩人柳亞子致謝。原來,毛澤東到重慶后,柳亞子慕名向他索詩,他將自己1936年填寫的《沁園春·雪》相贈,并附信說,這是“初到陜北看見大雪時”所填的一首詞,“錄呈審正”。柳亞子看到《沁園春·雪》后,驚嘆不已:“得其初到陜北看大雪沁園春一闋,展讀之馀,嘆為中國有詞以來第一作手,雖蘇、辛猶未能抗耳,況馀子乎!”以柳亞子的鼎鼎大名,如此推崇一首詞,當(dāng)即讓《沁園春·雪》轟動全城,重慶人人皆道:原來共產(chǎn)黨領(lǐng)袖的氣質(zhì)和文采如此出眾,根本不是國民黨說的那樣嘛!因此,這一杯酒,敬的是柳亞子,激動的卻是文化界、民主黨派、中間人士的心。這也是共產(chǎn)黨能夠從“現(xiàn)代鴻門宴”中全身而退的關(guān)鍵之舉——團結(jié)一切可以團結(jié)的朋友,爭取最廣大的民主黨派和中間人士。
1945年10月11日,毛澤東離開了重慶,此后的一切便是我們所熟知的歷史。不知道蔣介石后來在臺灣慈湖,會不會時常想起那場“現(xiàn)代鴻門宴”。他本以為自己是設(shè)局的獵人,沒想到毛澤東技高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