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猷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從小聰慧好學,但他開始讀書并不是門門功課都好,也有過挫折和失敗,后來主要靠刻苦自學、不斷鉆研和掌握了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而走上成功之路。
吳大猷常說,求知求學要注意方法、態(tài)度、習慣及興趣,讀書除獲取基本知識外,主要要培養(yǎng)鑒別能力,他認為鑒別能力的培養(yǎng)與否,是關系到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關鍵。他進一步解釋說,所謂鑒別能力,即不盲從,也就是培養(yǎng)一種基本的客觀態(tài)度。他還說,讀書要深、要廣并要注意平日對事物的觀察,只有獲得了一些基本的科學態(tài)度,把科學精神消化、容納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才是獲取知識的開始。
當有人問及吳大猷是怎樣讀書時,他說,他讀書可分為兩部分,一是讀學術性的書,務須了解。所謂了解就是說讀書不是生吞一些知識,而是將所了解的納入自己的思想系統(tǒng)里。如以物理學某部門的一個“理論”而言,了解的意義包括自己可以追溯之所以作為這個“理論”的背景和原因,可以由這個“理論”導出所期望的結果,這樣才算了解了,才可以說已將這個理論“消化”了。因此,讀學術方面的書不應該說“讀”而是“思索”、“求了解”、“試圖引伸”,甚至有時“將書掩起,試圖重新建立書中的論證”。他曾幽默地說,比如我們吃食物,須將食物消化了,才能成為我們的血、肉、骨、細胞。如吃一塊雞、一塊牛肉、一些蔬菜,若不能消化,照原樣排泄出來,對人是無營養(yǎng)作用的。二是如果單純?yōu)楂@得些知識或為了休息、娛樂的閱讀,這是他的“休息”方法,同時亦是一種“享受”。這類書他看的范圍,包括新聞(國際大事、政治、科技、體育活動)報道和分析、歷史和傳記性文章、偵探小說等,但他不看言情類小說及長篇連載小說,因為每天只登幾百字,實在沒意思。總之,除學術性著作外,“我的閱讀就是我的休息,自然不讀使我不能休息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