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拿破侖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句話:“有兩個杠桿推動了社會的前進,一個是個人利益,另一個是恐懼?!?/p>
讀了這段話你有什么感想?請以“有所畏懼”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標題自擬;④不少于800字。思路導航:
人類社會進步的原因概括起來無非兩點——趨利避害。正如拿破侖所說的,其中“個人利益”容易理解,它所包括的無非是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兩方面。也正是由于這種利益的追求促進了人類社會向著更高層次發(fā)展,促進了社會財富的劇增。但是,人們一旦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毫無節(jié)制地前行,反而會給這個世界帶來無盡的災難,甚至讓自己墮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失去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失去了對法律道德的敬畏,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這樣的社會即便再富裕也與“文明”“進步”無緣。所以,只有對人們的逐利之舉加以制約.使之成為一種適可而止的行為,方可求得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因此,針對本材料,應當在“恐懼”二字上多做文章.揭示擁有一顆敬畏之心對于促進人類社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佳作展示一】
心有所懼,方有所得
陳春卉
恐懼,作為一種抽象的情感到底意味著什么?
對于個人來說,恐懼是一種頗為常見的情感,但是恐懼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周國平曾經(jīng)說過:“生命的第一聲啼哭是不雜一絲悲傷的,因為生命由之而來的那個世界里不存在悲傷,悲傷是我們這個世界的產(chǎn)物。”其實恐懼也是如此,嬰兒并不懂得恐懼,因為他們無所畏懼。恐懼是建立在一定的閱歷和理解能力之上的。害怕毒蛇,是因為曾被它咬過或者聽別人說過它們的可怕:不敢犯罪,是因為受過處罰或是看到他人受罰而產(chǎn)生了畏懼。有所恐懼減少了很多無謂的傷害或無知的犯罪。由此可見,對利益的追求膨脹了人們的欲望,而恐懼則恰到好處地控制了人們的欲望。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恐懼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力量。這種恐懼產(chǎn)生的結果有二:一是國家經(jīng)濟、軍事實力的增強,二是民族文化、道德的復興。
以中國為例,恐懼之心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新中國成立后,貧窮落后就像是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國人頭上。這種對貧窮的恐懼激發(fā)起國家發(fā)展經(jīng)濟的強烈愿望.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雖然太過激進,但也充分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普遍渴望趕超發(fā)達國家的心理。因為多次被入侵,流過太多的血,中國人便將“落后就要挨打”的信條刻在了心中。看了今年9月3日的天安門廣場閱兵之后我更加明白:這種恐懼并不會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而消失,而將隨著歷史一起流淌到下一輩人的血液中。
至于文化、道德復興的愿望在國人的心甘中似乎還不甚強烈,其根源,大概正因為我們曾有過十分輝煌的歷史。其實,一味發(fā)展外在實力而忽視了國家軟實力,也必然會受人輕視。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笨墒侨缃竦闹袊芏嗳诉€沒有對這種文化失落引起足夠的擔憂和重視。2014年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56本,而以網(wǎng)絡小說為代表的動輒上百萬字卻毫無營養(yǎng)的快餐文化,卻正成為越來越多國人的文化主食:缺乏創(chuàng)意和藝術性的電影層出不窮,這些影視劇只能靠一些感官刺激吸人眼球……但是似乎沒有人恐懼文化的失落。暑假里我去看新片《刺客聶隱娘》,這部影片在豆瓣評分8.2.畫面優(yōu)美,意蘊深遠,文言對白帶著中國特有的含蓄.再配著經(jīng)典的古典音樂.唯美得像一場夢……可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入座率卻不及三分之一,離場時僅剩5人。什么時候,中國人能真正地為文化的失落而感到憂懼?沒有恐懼,就沒有改變,更沒有文化的復興與重生。
無論是人還是國家,有所恐懼總是一件好事。就像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所說的:“沒有恐懼也就不會有希望?!庇兴謶郑艜兴斋@。
模擬評分
內容:文章的立論和選材都比較大氣,論據(jù)充實,議論透徹。作者先分析了國人因為近代“挨打”的經(jīng)歷而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恐慌和軍事恐慌,這種恐慌迫使人們極力發(fā)展經(jīng)濟,鞏固國防。可是,人們卻無視今天文化的失落。這兩方面的對比強化了文章的中心:“心有所懼,方有所得”。故本項評20分。
表達:本文氣韻流暢,文筆精練,語言深刻。故本項評20分。
發(fā)展等級:本文多處引用名人名言,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故本項評19分。
綜合以上亮點,該作文最后得分:內容20分+表達20分+發(fā)展等級19分=59分。
【佳作展示二】
敬畏與無畏
杜軒宇
西藏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圣地。人們以為只要去了那里,靈魂就會得到超脫,精神就會得到升華——其實在去那兒之前,我也是這么想的。
汽車過了唐古拉山脈,看見雪山的一剎那,真的令人欣喜若狂——白皚皚的雪山連綿不絕,形成一道道蜿蜒的曲線,宛若巨人張開的雙臂,將冰清玉潔的西藏護衛(wèi)在臂彎之下。天空是那么高遠,那么寥廓,讓你一下子覺出自己的渺小。云無心而出岫,仿佛到了天堂——這與我心中的西藏完全吻合。
在大昭寺,我看見了傳說中的朝圣者,他們的衣裳不怎么整潔,但他們的精神都很好。他們傴僂著背,一步一叩首。這是來此朝拜的信眾吧,我這樣想。導游介紹說,來這里的很大一部分人是以挖蟲草為生,收入很高,但掙的錢最后又都捐到廟里或做慈善,留給自己的只夠養(yǎng)家糊口。
我想,正是信仰的力量支撐著這片純潔的土地——大概這就是西藏的魔力吧??墒莵淼酱蠼稚?,另一番景象輕易地擊碎了我剛剛建立起來的對西藏的美好印象——
長街上,有一排排兜售珠寶的鋪子。導游提醒我們別買,因為都是假的。街頭路邊,有很多輟學的孩童,因為各種理由或被迫或自愿行乞。大街上,人聲喧嚷,一張張鈔票在白凈的、臟黑的手中流動……我心甘中的美好與純凈在售假與欺騙的深淵中消失了。
我困惑了,同在一片天空下的人們竟然有這般差異!當我再次看到朝圣者們高舉的雙手和純真的目光時,我明白了,西藏之所以成為人間天堂,就是因為有那么一群人,他們掙錢不是為了揮霍,而是一心向善:他們不理會他人的嘲笑與誤解,因為他們有信仰和敬畏。他們獲得了物質利益,卻又由于對天地神靈的敬畏和對人類的悲憫而將本屬于自己的財富反饋給社會和捐贈給他人,而這又極大地推進了西藏的發(fā)展。而那些制假行騙者心中無敬畏,目中無入神,更無視法律道德,他們的行徑,正如沾染在西藏這塊美玉上的縷縷塵埃,遲早會被西藏人民輕輕拂去。
信仰不只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那些廣袤大地上的見義勇為者,那些傾心付出的行善者,無論身家百億還是身無長物,都有著一份敬畏之心,正是他們,推動著整個社會的進步;相反,那些沽名釣譽者,只會遭人唾棄。
人們只要內心留有一份敬畏,無論身在何處,都如身處凈土。而這份敬畏,也將促使社會向前發(fā)展,促使世風變得更加淳樸。
這是八月,車內開著空調,吹的卻是暖風;窗外,是鵝毛的大雪和連綿的雪山。從白茫茫的煙波中,我仿佛又看到了成群結隊的人們,或叩首或跪拜,懷著對天、地、人的敬畏之心,堅守著自己的信念。
模擬評分
內容:本文是一篇游記。作者描述了自己在西藏旅游時的所見所聞所感,側重寫自己的感受,描繪出同一片土地上格格不入的兩種場景.體現(xiàn)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其實,這種種場景也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縮影——有人心懷敬畏,真誠付出;有人無知無畏,恣意妄為。而前者是社會前進與發(fā)展所需要的。文章立意高遠,內容深刻。故本項評20分。
表達:本文景物描寫靈動優(yōu)美,寫入敘事簡練而凸顯主旨,議論有理、有力、有節(jié)。故本項評20分。
發(fā)展等級:本文通過游記的形式,富哲理于其中,引起讀者興趣,激發(fā)人們思考,意蘊深刻。故本項評18分。
綜合以上亮點,該作文最后得分:內容20分+表達20分+發(fā)展等級18分=58分。
【同步訓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自然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書.她可以啟發(fā)人們去思索生活,去尋求生命的意義。高山教人以剛強,溪流教人以歡快;菊花教人以高潔,綠菌教人以質樸:大海教人以胸懷豁達,森林教人以莊重沉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請以“大自然的啟示”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標題自擬;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這是一道頗具特色的話題作文試題??忌鷮懽鞔宋囊⒁庖韵聝蓚€方面:第一,根據(jù)作文材料的行文特色,特別是寫作要求,可知要寫好這篇作文,最好選用托物言志的散文體裁:第二,通過認真審讀作文材料,切實把握好“大自然的啟示”的話題導向,并以此作為立意的基點。大自然啟示我們剛強、高潔、質樸、豁達等等,作者由此生發(fā)開去,抓住自己最有感觸的一點展開行文即可。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參天的大樹在烈日下顯得一片蔥綠。綠葉微微自得地點著頭說:“我茂密的葉片遮住了陽光,才給大地留下了清潤的花朵。”枝扳搖晃著身子警告說:“如果你不附在我的身軀上,烈日也會把你曬焦?!贝謮训臉涓陕N首看著它們,低下頭,一往情深地說:“我的生命之泉是我沒有見過面的朋友——根須。”
請以“生命之泉的思索”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③標題自擬;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航:
通過分析綠葉、枝權、樹干的話,可以得出以下參考立意:1.人不能忘本,要學會感恩。2.生命之泉是那些幫助扶持過自己的人。3.我們應該腳踏實地,專注于手中的工作,追求成功。4.生命之泉,支持我們在坎坷的人生路上不斷前進。5.謙虛是美德。